彝族有哪些节日?

社会风俗习惯

彝族服饰因地而异。在凉山和黔西地区,男子一般穿黑色窄袖直角衫和打褶阔腿裤,有些地区则穿小脚裤,头前正中留一小绺长发,右边打一个钳形结。女性多保留民族特色,一般包成发髻,有腰有带;有些地方的女人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出门都穿jerva。首饰包括耳环、手镯、戒指、领花等。它们大多由金、银和玉制成。

宗教信仰和重要节日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拜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对自然的崇拜中,最重要的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师会、秘枝节、歌舞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夏历的6月24日或6月25日。每逢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玩牲畜,献灵牌,跳舞,唱歌,赛马,摔跤。晚上,我们举着火把,绕着房子和田野走,然后聚在一起点燃篝火,跳舞。

彝族是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中国西北的羌族的后裔。彝族的特点是大散小居,与其他民族交错居住。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

彝族属于山区民族,主要以种植玉米、马铃、小麦等农作物为生。云南约有彝族470.57万人,其中云南西部的魏初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彝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来源广泛,历史悠久,分支众多,造就了彝族文化的丰富性。大杂居,小聚居,广分布,造就了彝族文化的差异。崇虎、尊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明显特征。还有彝族的十月阳历。堪比举世闻名的玛雅文明。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是彝族的盛大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

夜幕降临,人们挥舞着火把,蜂拥在村寨周围,越过山野,在彼此的火把上撒上松香粉,打起火把,山野如白昼。按照彝族的习俗,在火炬上撒上松香粉,会使火炬“砰”的一声迸发出华丽的火花,并升起一股香味,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晚辈对老一辈表示尊敬,祝他们长寿;长辈在爱抚晚辈,祝他们好运;同行互撒,是亲密,是友情;青年男女互相撒手,这是爱情的开始。

在鲁南和桂山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会演奏大三弦,跳“一个Xi跳过月亮”,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火祭”仪式。节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都是“不眠的火树银花”,场面十分壮观。

穿衣节——彝族姑娘时装秀:楚雄宜州有两个地方有穿衣节。一个是永仁县支居村的服装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壮节,每年3月28日举行。

服装节为居住在分散的地方,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互相认识的年轻男女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女生最能展示自己的,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装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一两年。所以谁衣服多,图案好,谁就会被认为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不同于以往的比赛方式,人们不再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换新衣服。有的女生一天要换五六套衣服。于是,竞赛节上又出现了另一番景象:山筒旁,绿树下,老人们支起无数的帐篷,烹煮着食物,忠实地为姑娘们守护着衣装。

服装节从一开始就有竞赛的性质,是最早的时装表演。不同的是,彝族姑娘不仅是服装的设计者和生产者,还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

弹歌——全球最流行的民间舞蹈:每逢丰收、婚礼或节日,居住在云南的彝族人,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篝火,以四周静谧肃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遮阳棚为背景,伴随着芦笙、短笛、秦越、树叶演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一圈,按逆时针方向踏足歌唱。

65438-0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将这种民间自娱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世界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打哥”流行于云南各地,不仅彝族有打哥,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也有打哥,只是叫法不同,如“打哥”、“左脚舞”、“打哥”、“舞芦笙”等。

据考证,“大哥”是“塔哥”的音译。早在汉唐时期,“踏歌”就是中原和华南地区非常活跃的民间歌舞。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壳容器上铸造的“云南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垂尾铜扣,以及云南沧源岩画上固化的舞蹈图案,都与彝族“大个”的形象相同,可能作为彝族“大个”古老起源的证据。

云南巍山县巍宝山龙潭寺壁画上至今仍有一幅清代绘制的《塔格图》,与今天巍山的戴格极为相似。

堪比玛雅文明的彝族十月阳历:历法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举世闻名的玛雅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历法。过去,中国大部分地区都用农历新年。然而,在中国的彝族中,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历法——彝族十月阳历。推测这种历法起源于古代伏羲,距今约有数万年的历史。它将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和巴比伦。

彝族十月阳历以黄道12个周期为标志,以黄道三个周期为一个周期(月),即36日为一月,30个黄道周期为一年。1年,10月,360天,10月结束,加上5天的“大年初一”,也就是俗称的“十月年”,全年365天。每三年加1天,即闰年(闰日),即366天。

据考证,彝族望天墓其实是古人用来观测星辰的天文台,与彝族阳历关系密切。彝族十月阳历是一种悠久而神秘的古代历法,它与中国的儒、道、阴阳学说有着很深的关系。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密码”有待破译和研究。

《爬花楼》——彝族男女的婚恋:“爬花楼”是楚人特有的风俗。女孩到了16岁,父母会另建一个小草房让她一个人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爬上心爱女孩的草房在晚上做爱。他们一起吹着口哨,收听并告诉对方他们的爱情。即使同时有几对年轻情侣,大家都在家里。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都可以在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结婚,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子女的选择。

云南小凉山彝族婚礼颇具特色。结婚时,男方要准备一匹马,带上酒、布、肉、面等礼物迎接新娘。女儿村的姑娘们可以想尽一切办法往参加婚礼的客人身上泼水,抓住他们使劲玩。送新娘的都是男的,要等到太阳落山,新娘才能进门。进门前,一个装着羊肉、一个把手和酒的木碗,一人拿着,绕在新娘头上,表示婚后有钱。然后,新娘被她的表妹抱进屋里。

“跳菜”——彝族歌舞伴餐:“跳菜”,即跳舞服食。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等地彝族特有的上菜形式和宴会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杂技完美结合的悠久传统饮食文化。

招待客人时,方桌一般沿两条线摆放,客人围坐三面,中间留一个“跳菜”通道。三锣拉开了“菜跳”的序幕: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一起奏;在女孩和男孩们“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的叫喊声中,他们加入了简单和诚实的民间音乐协奏曲,在他们的脸上做了滑稽的表情,并且以两个拿着毛巾在跳舞的伙伴,行为怪异之极,就像玩花的蝴蝶,前冲后冲,左拥右抱,为他们保驾护航。

一对上菜员要上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就像一个“棋子”。有自己的定位,一切按古规矩一个个下桌,不乱。

土帐坊——彝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帐坊很像藏族的石头建筑,同样的平顶,同样的厚度。不同的是,它的墙是土做的,但在建造时并没有用夹板固定,土墙是在填土压实并逐层抬高后形成的(即所谓的“干铺”)。平顶也类似于石楼,也有打谷场的作用。土张坊分布在云南中部和东南部。该地区优良的土壤和适中的干湿条件为建造土棕榈屋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大部分彝族人都有三五套房子。中间是一个大厅,家庭成员聚在一起接待客人。墙的左边有一个火坑,火坑边上三块石头呈三脚架状立着,上面支撑着锅,称为“锅村”。禁止人们践踏锅庄,否则被认为不吉利。在盆栽农场的上方,用绳子吊着一个长方形的木架,上面铺着竹条,用来烤野生动物的干肉或大蒜、辣椒、红辣椒。壁炉用于烹饪、泡茶、取暖和照明。彝族老少经常围坐在火塘边庆祝天伦之乐,火塘也成了彝族人传承文化的地方。一般彝族人在火塘边铺草席,睡在毯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