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给儿子娶亲,哪两种女人受益最大,为什么?
一般来说,被“指”给太子做妻子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一个“女修”,从八旗每三年派出的适龄少女中挑选。“主要候选人”通常是皇帝和皇太后。被选中的人有的成为皇帝嫔妃的妻子,有的则被“指”给皇帝或郡县宗室。另一种是皇帝或皇太后直接把一个蒙古王子或满蒙汉八旗官员的女儿分配给一个王子为妻。被选中的人可能来自与皇室联姻的贵族家庭,也可能来自深受皇帝宠爱的宫廷官员家庭。但由于清朝旗手与百姓不得通婚的限制,福晋太子很少来自非旗籍家庭。
王子的婚礼是仅次于皇帝婚礼的盛大仪式,要经过几道程序:
第一道程序:指结婚。
在皇帝或皇太后初步确定某太子的福晋人选后,会举行正式的指婚仪式。照例是由秦选择黄道吉日,奉命协助太子成亲的大臣便会出面,带领被选为太子福晋的女子的父亲,身穿绣袍,缝补衣服,来到皇宫的门东侧。福晋之父,背朝北方,背朝南方,朝内廷方向跪下,大臣面向西方站立,宣读圣旨。福晋的父亲听完通告,行了谢礼,三鞠躬,九磕头,然后起身和大臣一起离开皇宫,随后正式进入婚礼准备阶段。
第二个程序:拜女儿家。
也就是已婚王子去女儿家拜访福晋父母。在满族民间,这个礼仪的目的是让未来的公公婆婆看看女婿的人品,也是男方去女方家感谢许勤的心意。虽然太子哥哥的地位极其高贵,但是这个重要的环节是不能省略的。在吉祥的日子里,王子会穿着华丽多彩的衣服,在内政大臣和卫兵的陪同下,去女方家。福晋的父母自然要穿戴整齐,站在自家大门外迎接“田家教客”。太子到了,陪他进了他家的正堂,给父母拜了三拜。对方不敢坐起来接受,但也恭敬地回复了王子。仪式结束后,太子一行离开,傅福晋父母送至门口。
第三个程序:制作礼物。
皇室子女结婚有“小礼”和“大礼”,仪式由内务总局准备。给福晋亲王的礼物,都是按照典制规定的服装等级。物品虽有“礼”的含义,但都是以皇家“赏赐”的名义送给福晋及其父母,主要是供其家人给已婚妇女制作衣服、被褥,送官时穿戴。虽然皇家和民间系统有等级之分。因为太子的结婚典礼没有“媒人”,而他的长辈又因为地位至高无上而不能去,只有掌管内务府的大臣负责事务,给的物品都抬到女方家,放在新装修的专色阁里。
第四道程序:送妆结婚。
清朝初期的满族婚俗一般是“三日婚”,即第一天女方出聘礼,第二天出嫁,第三天谢礼。后来在一天之内逐渐结合。那天一大早,嫁出去的太子就穿着绣袍、龙袍向太后、皇上、皇后行礼。如果王子是妾所生,他也会向生母行礼,这被认为是在他即将结婚时感谢父母的支持。
福晋家比较忙。整个政府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聚集在大厅和外面,准备送女人结婚,婚礼的轿子停在大厅里。吉时一到,执事宣布要“升玉”,新娘进了轿子。轿子抬上来后,她妈领着家人到院子里,她爸领着孩子到大门口。一路上有官员派来的女官骑在轿子后面,有内务部的官员和禁卫军在轿子前引导、守护。紫禁城外,众人下马步行,轿子抬到太子府邸门前。福晋下了轿子,被一个女官领了进去。
第五道工序:仪式。
这是中国古代婚礼中的核心仪式。一个葫芦分成两勺,新郎新娘各拿一勺喝,称为“喜结良缘”。婚礼结束后,到了吉祥的时候,主持仪式的已婚女子手持“喜酒”,王子和福晋一起饮酒,吃“喜酒”,一般是少量的面条(象征长久的幸福)或“儿宝”(类似于男孩子,象征儿孙满堂)。这些仪式都是取夫妻之美,白头偕老的吉祥寓意。
第六道程序:祭拜亲人。
民间称之为“认亲”或“孝敬”。也就是新媳妇去婆家串门。婚后第二天,新婚燕尔的太子和福晋早上都盛装打扮,身着朝服,由参加婚礼的两位掌管内务府的夫人带领,分别向皇太后、皇帝和皇后行礼。太子三跪九叩,福晋三跪三拜。如果王子不是皇后所生,他们也会向其生母的嫔妃行礼,但礼胜于相见。这一天会按照习俗进行“开箱”仪式,即福晋亲王向公婆赠送婚前制作的衣服和皮包。本来是向皇帝和皇后赠送九套衣服,但道光以后为了提倡“奢诚”,就废除了这一制度。
第七道工序:育儿。
人们称之为“回到门口”婚礼后的第九天,王子带着福晋去了母亲家,福晋的父母像往常一样恭敬地迎接贵夫,并设宴款待。按照满族民俗,回门的新人必须在当天日落前回到婆家,宫中习俗也是如此。省亲太子和福晋要在午前离开,回到自己的岗位。这种禁忌现在在民间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