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农村娶妻有哪些必备的风俗礼仪?

一般婚礼礼仪要严格:1.1婚议也叫婚议。包括求婚、发帖、相亲等阶段。一般是男方先找媒人提亲,相当于接受了古代的六礼。如果双方一致,请算命先生量一下出生日期的“八字”,检查一下双方是否一致。1.2啮合也叫啮合。仪式结束后,如果一切一致,就要商定彩礼。所有的“彩礼钱”或“订婚钱”都已经约定好了,放入礼物清单。约好之后男方只会收一部分“礼金”,俗称“前半礼”。然后交换庚贴,交换完庚贴就正式订婚了,这也叫结婚。有的人在交换结婚贴,双方会为自己的亲朋好友办一个酒席,叫做订婚晚宴。有的还讲究“龙凤贴”的交换,即男方的贴上印有“龙”字,女方的贴上印有“凤”字,一般还要互赠订婚对象。男方给女方:钱、衣服、首饰、盒子等。女方要送男方的有:文房四宝,瓷瓶,扇子,钱包,红带等等。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红带都是必不可少的,意思是把他们绑在一起。1.3结婚就是结婚。男方选个吉日,给女方“结婚贴”。双方提前做好准备。婚礼前几天,男方要给女方彩礼、衣服、首饰、酒肉;婚礼前一天,女方会把嫁妆给男方,比如桌子、椅子、柜子、床上用品、洗漱用品等。女儿结婚前夕,往往要待在家里,也就是避晒,待在室内,一般二三十天。结婚前一两天,母亲要给女儿“露脸”。即美容、面部修复,如:修眉、脱毛、鬓角。天亮前要把头发梳成发髻,这样就成了“顶”,意味着姑娘要当媳妇了。欢迎新娘的仪式有很多种。一般来说是坐三次轿子,二三匹马,富裕家庭坐五次轿子。坐三次轿子就是单婚单送,坐五次轿子就是双婚双送。有些地方新郎会去女方家庆祝婚礼,但有些地方新郎不会去。男方婚礼和送别都骑骡子和马。婚礼前后要有炮手、开旗、击鼓、轿子、骑马。嫁的人是在女方家结的婚,一般由女方家招待,还要吃一些简单的茶果和油炸食品,称为“穿茶”。新娘披着红盖头上轿子,由哥哥抬到轿子上,免得用脚把家人带走。婚礼路线回来,不要走来时的路,要注意大圈。返回时,如果经过寺庙、井台或磨坊,要用红地毯或红布遮住新娘坐着的车窗,意为防止白虎星、鬼怪、邪灵的打扰。如果路上有井、坑、洞,用红纸盖起来,可以避邪。婚礼回来,鼓乐齐鸣,炮声满天,欢迎人们出来。轿子停稳后,婆婆会先给新娘粉,喂她一块冰糖。随后,一个“全福人”(父母双全的人)或两个女孩互相搀扶着,和新郎一起走上红地毯走进院子。新娘下了轿子,双手捧着“宝壶”,贡人撒上五谷、红枣、糖果、钱币开路。医院里的火已经点燃了新郎的背或者抱着新娘围在火边祈求好运。香案摆在主屋的前面。除了供品之外,香案上还放有弓箭、水桶、尺子、天平和镜子等物品,旨在辟邪。新郎新娘一起上香案前,在施事者的主持下,先拜天地,再拜高堂,然后新人互相拜。仪式结束后,我进了洞房。院子里看热闹的人都争先恐后地破开新房的窗户纸,向内窥视。破窗越多越好,这样才能多生孩子。进入洞房后,新郎会向四面八方射出弓箭,称为“驱白虎”。然后,新郎摘下新娘的“红盖头”,两人喝一杯叫做“团圆酒”的酒。饭后,家人、亲戚或村民会来闹洞房,也称为“戏谑”新娘。其间,也有一些关于叔叔和公婆的笑话。民间有句谚语说“不闹就不闹”“闹洞房就没大没小”。有的是“逗”,通过讲谜语、说搞笑的话来逗新娘开心,有的是“打”,强迫新郎新娘做一些亲热、逗弄的动作。洞房后,新郎新娘入睡,姑姑、姐夫或婆婆要在洞房窗前“听房”,看看新郎新娘是否漂亮。1.4拜人第二天,新郎新娘要在香案前按辈分给家人、亲戚磕头,称为“认大小”、“谢人”,被拜的人要置办礼物。1.5回吻也叫“回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早上,新郎新娘回父母家认亲。这是不可或缺的礼仪。新娘的老人很重视三天归家,所以新郎要提前做好准备,无论是思想上的还是礼物上的,这样才能给公公婆婆留下好印象。回娘家时,新郎新娘要先问候老人。这时候新郎要转变观念,像新娘一样称呼公公婆婆爸爸妈妈。村里人都是来看女婿的,都在开“新叔叔”的玩笑。中午吃饭时,有的给新郎包好椒盐饺子;一些调皮的女孩(一般是妹妹)偷偷抹黑新郎的面子,或者一些男青年要求新郎做一些过分的事情,比如给村里的同龄人或者小辈磕头。1.6送和厅在家人团聚的第二天,由女方的同行将新郎新娘送回新郎家,称为“送和厅”。1.7住日本,是婚礼最后一项。从送新娘那天开始,我会去新郎家一天,然后回新娘家一个月。其间,双方乡村的亲戚分别邀请新郎、新娘赴宴,称为“认亲”。至此,热闹隆重的婚礼结束了,一对情侣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婚姻生活。婚礼礼仪程序复杂而简单,但人们仍然认真处理,从不马虎。其目的有二:一是使婚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合法化;二是为新婚夫妇消灾,祈求幸福生活。事实上,很多农村仍然延续着这种习俗,而一些城市人则掺杂了很多现代时尚因素,乡土气息越来越淡。山西朔州繁杂的婚礼礼仪中也有细致独到的一面。在讨论亲戚的过程中,请算命先生量“生辰”。一直认为“白马怕青牛”、“龙兔以泪交流”、“猪狗不抵头”、“蛇虎如刀锉”、“羊鼠一旦歇”、“金鸡怕玉龙”等。所有这些动物都是互相兼容的,都是“方”的。在古代,不知道有多少恋人因为不合而被迫分手。不仅要测生肖,还涉及阴阳。什么都不做,就要和对方一起生活,这样才能判断婚姻的好坏。结婚仪式前一天,女方要把嫁妆交给男方,有的女方在嫁妆物品里放一些核桃、枣、花生,寓意祝愿早生贵子;有的还在梳妆盒或衣箱底部放铜镜(俗称“衣柜底”,现代人通常会放一些钱或贵重物品)和花线,供女儿到婆家时打开。在旧社会,女性结婚年龄较小,这个东西是古人的性教育项目。当然,最有特色的还是朔州平陆地区特有的“骡抬轿子”习俗。这种习俗在举行婚礼时是独一无二的。迎娶新娘时,轿子要由骡子驮着。“Xi轿”又称“华娇”,是旧时婚礼礼仪的交通工具,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妻子。“骡抬轿子”是指两个以上的骡子一前一后抬着一顶轿子。用的两头骡子都是训练有素的骡子,体格健壮,毛色好,听“骡夫”的话。“骡驮轿子”的轿子做工精致,木质结实,雕刻精美,结构严谨。它和其他轿子最大的区别就是结实。“骡背轿子”的装饰图案都有幸福吉祥的对子之意,如上下盘旋的双凤、双蝶、双蝠等,由对子组成,蕴含着夫妻、美人、村民之间的爱情之意。还有双兔和双鱼,俗称“滑兔”。“驮骡轿子”轿子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轿子杆”,它长而结实,竖立在轿子的两侧。“轿子竿”两端系有上等皮革制成的“伸腰”,“抬”的发力点就在这里。婚礼当天,“托夫”最受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上围着白色毛巾,服饰精致干练。好的“轿夫”即使道路崎岖,也能稳稳地驾着“骡子驮的轿子”,人也不必受颠簸之苦。所以“小红包”往往是新娘送“轿夫”的必需品。新娘下轿后,新郎要背着或抱着新娘围着“旺火”转三圈,倒过来,以求好运。这个习俗和南方婚礼中的“跳火盆”很像。“旺火”是用炭块做成塔状,中间放柴火,为了让炭块更容易燃烧,再用彩纸或布做成各种图案放在“旺火”外面,称为“穿花彩”。“旺火”顶上贴着一张红色纸条,上面写着“王琦冲天”,还有辟邪的说法。朔州的婚礼礼仪对饮食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有钱人家的婚宴上都有“66”“88”的说法。所谓“66”“88”,就是“六凉六热”“八凉八热”的意思,有的地方还有“完美席”,就是“火锅”的意思。不管是哪种福字,都不缺“福字包子”,上面一般都有“溜鱼、幸运兔”之类的吉祥物。酒也是宴席不可或缺的东西。加上朔州特有的娱乐、竞技民俗——打拳(猜拳),可以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郁。朔州婚礼礼仪中的禁忌也很有特色。如:避免一年内结婚两次;结婚一般忌讳姑姑嫁,姑姑姐姐送;新娘的红色盖头一般绣有“龙凤呈祥”;如婚礼当天,两队在婚礼路上相遇,双方新娘要交换针线或席帕;拜天地时忌寡妇;新房避免使用新房;寡妇和孕妇禁止入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