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少数民族在九月有什么节日?

阳历九月大概是阴历七八月吧?

女性节日

广元地区流行女儿节。相传唐朝皇后武则天的母亲在广元河湾游泳时怀孕,于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则天。这一天,人们蜂拥到盛泽寺、泽田坝、嘉陵江边游玩。女人们盛装打扮,互相邀请沿着河湾游泳以求好运。建国后,这一活动一度中断。1988年,广元市政府决定恢复这一民间节日,并将其命名为“女儿节”,并将节日定在公历9月1日。

在云南丽江周边的纳西族地区,每年农历6月20日至30日和9月10日至30日也有两次“牛洗脚会”。这两个时期正好是春秋两季农忙之后,人们需要休息一下,于是在上述两个时期中选择一天,在全村举行一次聚餐,把牛洗干净,喂它们12块麦饼和一捆草,在牛棚上挂一串麦饼以示安慰。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仡佬族都有迎接丰收的“八月节”,或者也叫“迎谷节”。仡佬族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它将持续两天。大家穿着节日的盛装聚集在村里的空心地里,几个壮汉把扎着红花的大牛牵到地里,先诵经问候,默默祈求丰收。然后,乐队奏起“八仙”之乐,鸣枪放鞭炮,然后杀了煮肉,牛,把牛肉平分给各家,让父母带回家给祖先祭神,这表现了全村的团结。民族长者还会在菩萨树前供奉一只猪、一只鸡、一只鸭作为三祭。祭祀结束后,人们举行了晚宴,年轻人在月光下载歌载舞,玩得很开心。第二天,从地里采集新鲜的谷物、瓜果,用于家宴。宴会结束后,妇女们各自带着自己的孩子,给亲戚们送礼物以示祝贺。年轻人仍然整天载歌载舞迎接丰收,节日过后,秋收就开始了。

据湖南城步县苗族传说,古时候有一段时间,天下大乱,百姓逃亡。八姑娘来到这里,看到这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就在这里播种,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他们定居下来,开发土地,使这个地方富裕起来。所以每年秋收后,这里的苗族人都会酿造高粱酒招待亲朋好友,* * *纪念在这里开荒的八姑娘,形成了祝贺丰收的“八股节”。

各族人民经过春夏的辛勤劳动,已经进入秋收季节。为了庆祝丰收,许多民族都有吃新米和庆祝丰收的各种节日。这是一个快乐喜庆的日子,辛勤的劳动得到了大自然的回报。

西藏藏族的水果节是一个著名的祈求丰收的节日。藏语中“王”意为“田”,“果”意为“转”,望果节也是转的节日。它没有固定的日期,在秋粮成熟和“鸟王”(大雁)南飞之前的吉日举行。这个节日持续三到五天。江孜和日喀则在农历七月中旬左右,拉萨在八月初一开始。早在1500年前,雅鲁藏布江中下游、贫穷干净、乃东的藏族还信仰原始宗教。他们把风、雨、雷和闪电解释为神灵造成的灾难。因此,在秋天庄稼即将成熟的时候,他们成群结队地在田野里游荡,祈求神灵的保护。据说这是该教派教主应藏王布德贡贤之请,教农民圈地以求丰收的请求。他们以村为单位,香炉、条幅在前面带路,随后首领手持一根扎有哈达的木棍“哒哒”,以羊腿为龙头,以示“封土求丰收”之意;后面跟着拿着大麦穗的村民。村民们围着田头,把麦穗放在粮袋上或神像前,作为满仓食物的标志。然后举行摔跤、斗剑等活动。8世纪后尼玛教上台,“寻果”活动中加入了尼玛教的诵经。14世纪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之后,佛教成为西藏的主要教派,格鲁派占主导地位,“郭旺”节带上了佛教色彩。村民转身时,要高举佛像,念经。现在每逢节日,藏族人仍身着盛装,高举彩旗,扛着用大麦和麦穗做成的丰收塔,敲锣打鼓,边唱边翻地。然后成群结队地去卡琳(树林或公园)喝酒、唱歌、跳舞、赛马和射箭,祝愿丰收。

错那县的门巴族会在藏历的七八月过和藏果节一样的雀克节。逢年过节,每个村子都会请一两个红教的喇嘛来念经,每家都会出一个劳力到喇嘛家干活作为报酬。全村村民跟随喇嘛在庄稼地周围,祈求免除风、雪、水、旱、虫灾害,迎接丰收的到来。

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巴罗人非常重视农业收获。开始收割的时候,男人一大早就要下地干活,一日三餐都不能和女人在同一个壁炉里吃饭。因此,当辛苦的收获告一段落时,有必要选择一天庆祝“安德林节”,这意味着收获的节日。节日前,男人们会去山里打猎,女人们会把刚收获的粮食煮好给老人们品尝,剩下的用来喂狗。节日期间,全村老少,* * *设宴饮酒欢歌,直到第二天早上。歌词包括男人开垦田地、女人发现种子、收获食物和酿造葡萄酒的农业起源故事。除了庆祝丰收,我们还应该祭祀祖先,感谢他们的保护。

云南勐海县的哈尼族,从谷子成熟到收割完毕,要举行多次“欧玛塔”(意为“祭祀谷王”)仪式。用复杂的节日活动隆重迎接农业丰收的到来。水稻基本成熟时,哈尼族要选择吉日,摘回三穗小米挂在家里的坛上,由父母诵颂,感谢祖先和谷王的恩情。如果发现一株长有两个耳朵的水稻,它就被认为是谷中之王。在王千山谷杀一只鸡,当场烹煮,然后将手举过头顶三次作为祭品。然后把谷王砍下来放在家里的祭坛上。收割后,如果粮堆倒塌,就认为谷王受惊了。他要在粮堆前敲死一只鸡,在粮堆周围撒上鸡毛,在粮堆上放上新米,才能让山谷平安地活下去。收割后,三包祭品要用绿叶包裹,直到留下唐倩,谷物未被切割的灵魂。一个祭品要放在禾秆下部,另一个绑在上部,蛋要放在禾秆下面。把所有的梗捆在一起后,剪下来装进背包,把蛋取回挂在谷仓横梁上。仪式过程中必须保持安静,这意味着山谷的灵魂回到了仓库。在大米正式入库之前,家长要把祭品放在仓库里,在粮筐里放一些新粮,用衣服盖好,分三次搬运进出。每次扛进谷仓,都要抓一把新的谷粒撒在谷仓里。以上仪式结束后,收获的稻谷就可以入库食用了。

每年农历八月是龙年,哈尼族都要过“车节”,也就是新米节。那时候,女人们会先从地里拉一袋米回来,种在自家的水井或菜地旁边,作为神的象征。天亮后,把新粮拿回家,倒出米粒,一部分煮成新米,另一部分炒成爆米花。晚上,在吃米饭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给狗狗喂米花,然后再开始进食,以示对奥马尔把谷物带给世界的缅怀和敬意。节日前后,会邀请亲朋好友聚餐庆祝丰收。

而云南省的景颇族则在农历八月至九月间的五谷丰登之前,选择吉日祭鬼吃新粮,称为“新米节”。每个主人背一捆糯米,放在家里的“鬼门关”里。这一天不能宰杀家禽,所以年轻人在河里聚会,钓虾,准备山珍海味。全村人聚集在首领家中,被巫师献祭。祭祀结束后,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小袋新米,带回家过新年的年味节。传说很久以前,因为谷魂上了天,谷子长得不好。懂事的家狗没日没夜的叫着为主人唤回山谷的灵魂,让景颇族的米尽可能的长。所以饭前要喂狗、喂牛,以示感谢。

在一些地区,瑶族人在农历八月从新谷返乡时,还会有一个新的节日,在蒸完新米后祭祀顾娘,并为狗提供一顿丰盛的饭菜。但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狗给人带来了种子,而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盘瓠娶了公主并生下后代。

阿昌族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以祭祀和祈祷祖母为主要内容的新年味道节。这一天,他们先把屋子打扫干净,从田里掏出一袋大芋头,割下一个双耳玉米,绑在一米多长的竹签上,然后靠在堂屋的左边角落或右边角落。还有煮新米,杀一只鸡代替常太太生前爱吃的山鹑肉。水果、梨等干鲜果品也被端上来,全家人站在一起,父母背诵祭祀词,寻求老阿姨的保护。

每年秋收后,台湾省岛上的高山族会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连续几天举行盛大的“丰收节”。如果是丰收年,节日活动应该适当延长。节日前几天,男人们去山里打猎,女人们准备食物。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方法取火,让火自己燃尽一次。然后煮糯米,蒸糕,用火煮。供品被送到会所的集中祭祀点,由五位女巫主持祭祖。女性持杵乐舞,男性持狩猎用具举行狩猎祭祀,庆祝农业和狩猎业的丰收。第三天晚上,广场上举行了篝火晚会“司马拉”。全社会的成员聚集在篝火周围,享受宴会,边喝酒边跳舞。悠扬的歌声响彻夜空。“捉了鹿,收了饭。拿出酒来,所有的人都会来看比赛并喝它。黄金是玉米白玉棉,家酿的酒像春天。俱乐部的孩子们在跳舞,我希望明年能赢今年。”这首歌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的期望。

台湾省高山族的阿米什分支每七年举行一次“成人礼”。时间大约是农历八月中旬,也就是谷子丰收节后满月的那一天。届时部落所有65,438+08岁的青年都要参加,必须在节前一个月开始练习长跑和唱歌跳舞。节前两天,他们会进山抓野鸡,准备小米酒给长辈和节日喝。节日当天,年轻人首先聚集在部落首领的家里,听长老们讲课,宣布自己长大了。以后各方面都要按照成年人的标准要求。然后我们光着身子跑到海边的目的地,在那里跳舞庆祝。下午我穿上戏服,戴上羽毛冠,把耳朵塞进耳轴,去村里的青年俱乐部继续转圈跳舞。这时候部落首领也需要说教,教他们如何遵守部落礼仪规范,在一场酣畅淋漓的盛宴中谈笑风生。

湖北省边境的鹤峰、恩施、建始、宣恩等地的土家族,也在农历五月三日、七月十二日或八月十五日,庆祝一年一度的女儿聚会。这一天,来赶集的姑娘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他们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有的买日用品,有的卖土特产等等。而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机会结识初恋情人或约会恋人。有的家庭此时还在搞相亲,形成一个热闹、喜庆、深情的节日。

居住在云南省新平、峨山和双相地区的彝族人民每年都要庆祝两次“花街”节。第一次是在农历六月二十三、二十四;第二次是在7月14日和15日。当时,彝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来到三县交界处的大溪山,载歌载舞,买卖土特产,彻夜不眠。在这座寒冷的山上,女孩和男孩不仅度过快乐的节日,还交换物资,祈求丰收。

每年七八月份,藏北草原的藏族牧民都会聚集在那曲地区附近参加赛马会。除了赛马,还有男女赛跑、举重、骑马和射击表演。比赛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赤脚跑180米矿石赛道。举重就是用双手拿起一个很重的沙袋,从前面举过肩膀,扔到后面,这样就赢了。近几届马会节,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还增加了文艺表演和物资交流。

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台湾省的高山族会举行“提篮大会”。在月亮第一次升起之际,主持人将《爱的种子》的青年男女招募到槟榔园,并致贺词,祝大家幸福快乐。然后小伙子手脚并用爬上了树,摘了30颗槟榔,追着前面跑着躲着的姑娘们,扔进了她们图案精致的小篮子里。女孩只收到对的人扔来的水果,却抖落了别人扔来的槟榔,唱着笑着跑了。得到槟榔的女生往往会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绣花荷包送给男生,一起感谢主人的祝福,两人都躲进槟榔林深处,共度良宵。

八月十五这一天,广西西林的壮族有“骂中秋”的习俗。传说古时候《忠厚老实》里有个姑娘,不喜欢虚伪的甜嘴,却欣赏骂人的犀利艺术。中秋节晚上,一个年轻人当众责骂偷了女孩种的甘蔗的人,女孩被感动,嫁给了年轻人。从那以后,年轻人用恶作剧来激怒人们诅咒就成了一种习俗。三五成群,老人在中秋节赏月时,用锁门、拆石磨、拔菜苗、抖落果子等小恶作剧来引起主人的责骂。而恶作剧者往往要选择擅长骂人的人,进行挑衅活动。按规矩,骂人的人不能用污言秽语,只能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来显示自己的骂人能力。当地习俗认为,中秋节晚上挨骂的人越多,寿命越长。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以没完没了的骂为主要内容的奇怪节日,而不是载歌载舞。广西罗城仫佬族以8月15日为“来世节”。这一天,青年男女带着粽子、雨伞等食物,一起去野外徒步旅行,从集体二重唱变成了对唱。产生感情后,他们约定了一个再见期,在皎洁的月光下种下了爱情。8月15日,贵州黎平等地的侗族人民庆祝“赣平节”。但年是甲子算的,每单年只有一天,开芦笙会;每两年一次,第一天会有芦笙会,第二天会有二重唱。获胜的宋队要在芦笙会上选出。男青年唱歌时要用粽子叶蒙住脸,弄泥纹身,穿戏服,扮成乞丐,和姑娘一起唱,让姑娘认不出自己是谁,分不出贫富。唱完之后,男孩们在河里洗了澡,穿上干净的衣服,然后回到葛平,和女孩有说有笑。

广西隆林自治县的仡佬族每年在农历正月十四和十五举行两次“拜树节”。节日所需的一头黄牛,每年由三个家庭轮流饲养或用资金购买。节日期间,居住在分散村落的仡佬族都集中在祖树所在的莫吉村,拜树仪式由家族长室主持。首先,扭断公鸡的脖子,撕下公鸡、腿和心脏作为供品,把公鸡的头、左翼和左腿献给公祖树;鸡头、右翼、右腿献给祖婆树。供品要用红纸包好,放进树洞里,用纸钱封好。神父要对着祖宗树祈祷祈祷,还要敬酒放炮。割下牛的心脏,平均分配给各家各户,以示同心协力,荣辱与共。牛的内脏等餐桌,与前来参加晚宴的各族人民一起吃。通过祭树节的活动,增强了民族内部的凝聚力。

每年农历九月初霜之日,广西的夏磊、鲍旭、雷平、靖西、大新县的德保等县都会有纪念民族女英雄岑的初霜节。关于岑余音的事迹,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个是壮族妇女岑余音,箭术高超,勇猛善战。她曾经率领军队到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抗击日本海盗。她果断用兵,料事如神。她多次打败入侵的日本海盗,受到皇帝的嘉奖。最后她解除武装回到家乡,直到去世。人们举行祭祀来纪念她在初霜中的失败,这逐渐成为了初霜节。又说她和丈夫一起,为了保卫壮族人民的安宁和财产,带兵抵抗来犯之敌,在初霜之日大获全胜,所以当地人民庆祝三天,并把它作为节日。每天初霜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壮族人都会在夏磊附近的村庄里过夜,第二天早上去余音庙朝拜。据说清朝的时候,当地的州官也会准备供品参加祭祀。群众祭祀归来,在附近表演舞狮、唱壮剧、民歌等活动,庆祝缅怀民族英雄的节日。

瑶族潘瑶支系,分布在湘、粤、桂、滇等省的山区,相传起源于神犬盘瓠。因为盘瓠杀死了敌国的国王,与公主结婚,搬到山里,生了六男六女,繁衍成一个民族,于是有了王磐节,向国王祭祀盘瓠。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或七月十四日和十五日举行。那时候,他们会杀猪杀鸡,唱歌跳舞,祭祖求救。

湖南新晃的侗族人,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妇女们撑开伞遮面,就可以到别人的园子里偷瓜摘菜。这是一个叫做“偷月亮菜”的节日。女生一般都是去自己心爱的小伙子的园子里偷,一边摘一边喊:“我拉了你的瓜菜,你去我家喝山茶花。”如果你摘了瓜和豆子,它会被认为是好运的象征。有孩子的女人偷吃胖瓜和毛豆,象征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男青年偷月亮菜,但只能在野外做饭。

在广西三江城阳的侗族中,有一个属于青年自己的南瓜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各村男女生分别组织“南瓜队”和“油茶队”。加入南瓜队的男生要先报名,交一点费用;加入油茶队的女生,要积极准备好煮茶的各种调味品。而父母也尽力支持。节日的晚上,南瓜队的小男孩们先到地里去偷南瓜。按照当地的习俗,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偷了多少瓜,瓜主都不会生气,偷瓜的人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藤蔓上有两个瓜的时候,只会摘一个;有四个瓜的时候,可以挑两个。摘瓜要插一朵花,说明这里的瓜被偷了。南瓜队偷够了之后,做彩旗扎花束,把南瓜摆好,扛到邻村事先找好的泡茶对象那里,受到了油茶队姑娘们的热情接待。他们一起喝油茶,一起吃水煮南瓜,分男女两队打南瓜战,一直玩到天亮。

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族在8月15日庆祝“嘉诺节”(即“秋节”)。传说儒家国王新罗在位时,他的两个女儿把金贝女人分成了两派。从7月15日上午到8月15日结束,在大都的院子里举行了一场麻编比赛。输的一方会设宴招待赢的一方,并举行歌舞表演,逐渐演变成佳诺节。那时,人们会宰杀牛羊,用新谷制作糕点和松饼,在村庄之间进行摔跤、荡秋千和跳板活动。有时节日会持续几天。晚上,各家各户在院子里摆香案,向月亮献祭,吃月饼,看明月。

同一天,8月15日,广西靖西、那坡、德保的壮族有一个“邀海”的节日。“囊海”是壮语,意为“月谷”。这一天,姑娘们用艾叶水洗澡,盛装打扮,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在屋子周围撒上柚子叶水。在门前的空地上插一根五到十米长的竹竿,上面插一个满是香的柚子,用香烟包着,作为引导月谷下凡的梯子。门口的前桌上,摆放着月饼、香蕉、柚子、甘蔗、橘子、熟芋头、一捆捆毛豆等供品。姑娘和小伙子们坐在一起,选出一个姑娘装扮成月嫂,坐在地垫中央,用中指和拇指分别压住眼睛和耳朵,转过头来表示她是从月宫下来的。大家都把月谷当成“同年妹”(义姐),请她唱一首歌。大家提问,她回答。会场内欢歌笑语,情意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