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指的是什么地方?

中原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和河南省周边的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山东省西部的部分地区。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狭义的“中原”是指河南。所谓“中原”,通常是指狭义的“中原”,即指河南。因为河南不仅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祖籍,也是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五帝时期是中原文明因素起源到中原文明社会形成的时期,可分为仰韶文化中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两个阶段。

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因素的起源和积累,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发展水平相同,处于平行发展时期。此时的中原占据着地理中心的位置,但还没有取得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龙山文化时期,初级文明逐渐形成,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中原文明的中心地位开始明确。

从仰韶文化到二里头文化再到龙山文化,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文明因素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与同时期周边地区的文化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曾经辉煌一时的马家浜-良渚文化,被马桥文化逼到了穷途末路。山东大汶口文化经历了从龙山文化到岳石文化的衰落。仰韶文化时期,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都延伸到中原的河南东部和南部。进入龙山文化时期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河南商丘、周口、许昌、郑州的大汶口文化,或回归山东,或与当地融合,完全被河南龙山文化取代。豫西南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原文化强势扩张的历史真相。中原文化在不断吸收周边文明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一直领先于其他文化。以夏朝的建立为标志,它确立了王中王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以文明的元素为例,可以作为新时代标志的青铜冶炼,在龙山时期逐渐流行。中原地区发现了许多青铜冶铸遗迹,包括王成刚、登封出土的青铜量器残片和陶寺遗址(山西襄汾县东北)的青铜编钟,代表了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随后,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和礼器,展现了中原文明的风采。

中原仰韶文化时期只发现了郑州西山一座古城。龙山时代古城仅在河南,已发现的有安阳后岗、淮阳平凉台、登封王成刚、盐城郝家台、辉县孟庄、新密古城村等6处。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当代城市遗址的发现。龙山时代大量城堡出现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剧变,是战争、掠夺、权力和财富的集中。中原地区出现了多国并存的初级文明社会。

从新郑县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龟甲雕刻、仰韶(渑池县)的雕刻符号,到陕西陶寺、河南王成刚、陕西长安花楼子的陶文和骨雕文字,都与后世的甲骨文有着持续的联系。陶文在二里头遗址的书写功能是毋庸置疑的。

1975年,山西夏县东下冯村发现相当于夏朝的城堡遗址。城堡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包括住宅遗址、人工沟渠、陶窑、水井、洞穴、墓葬等。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头和陶器,以及一些青铜器。山西南部类似东峡峰城堡的建筑遗迹多达35处,北起临汾,南至黄河,东至翼城,西至河津。这些发现与冀州、太原、周人描述的“大夏”和“夏遗址”不谋而合。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夏人的主要活动地区包括晋南的汾河、越河、涑水流域,豫西的沂河、洛河、流域,乃至关中平原。近年来,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夏早期文化的确认和突破做出了贡献。陶寺有100多处文物,包括城址、民居遗址、墓葬、成套礼器、青铜器等。陶寺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出土了一批壶、瓶、罐、盘、豆等彩陶,其中彩绘的盘龙潘涛被认为是中国中部地区的标志,是原始部落图腾的集合;二是出土了一批批彩绘木制品,有案、桌、箱、盘、斗、豆、鼓等,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些社会状况。三是出土了一批农具和几口井,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打井的技术,生活场所从此可以不受水源的限制,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第四是在遗存中发现青铜器和文字。墓中出土了一口含铜量近98%的铜钟,证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金技术。住宅地址出土的一件陶制扁壶,陶壁上有毛笔,与甲骨文中的同形字十分相似。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毛笔。第五,陶寺墓葬一千多座,体现出明显的等级或阶级差异。在等级最高的五座墓葬中,出土了鼓、专用琴等礼器,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同类乐器珍品。陶寺文化向世人展示了中原地区的礼乐制度、阶级差异和民族形态在此时已经萌芽或正在形成,预示着晋南地区放射着中华文明时代到来的灿烂光芒。

现在我们说中原,一般是指河南省。其实中原指河南,原因很简单: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河南也是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个中原就是以河南为代表的广大中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