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的民俗

可能不是全部,抱歉。我尽力了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到外面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兴旺发达。

满族——过年临近,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写对联,写祝福。腊月三十,家家户户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初十六,每天都是红灯高挂。年夜饭包饺子比较好,注意打褶。煮饺子的时候,有的包着铜钱,吃的人运气好。春节拜两次,大年三十晚上拜一次,告别旧年;新年第一天再拜,迎接新年。春节前会有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也有元宵节。

韩国人——家家贴春联,做各种丰盛的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夜,全家人彻夜不眠,演奏gayageum,吹笛子。在第一天的黎明,人们穿上节日服装向他们的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聚会。几位当选的老人登上木制“观月架”,伴着长鼓、笛子、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夜,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晚饭。品尝美食,喝葡萄酒,吃年夜饭。年轻人向家人和至亲长辈行礼磕头。午夜时分,人们手持桦树皮盒或铁盒围着马厩转几圈,祈求六畜兴旺。初一,穿着新衣服互相拜年。年轻男女聚在一起集体跳舞。有狩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

赫哲族——除夕夜,大家忙着做年夜饭,剪窗花,贴灯笼。初一,姑娘、女人、孩子穿上绣有云朵的新衣,去亲戚朋友家拜年,用“鱼宴”招待客人。酸辣风味的生鱼,脆皮炸鱼毛,三文鱼籽。民间诗人给人们献诗,讲故事。女人玩“摸糊”“扔骨头”。青少年参加滑雪、滑冰、射击草地靶和穿越草地的比赛。

蒙古族吃饺子,放鞭炮,和汉族一样。此外,我们应该在除夕吃“手抓肉”,以示家人团聚。初一凌晨,晚辈给长辈献上“送别酒”。然后青年男女们上马,骑上蒙古包,先给长辈磕头,然后喝酒跳舞,然后男女们趁着这个机会举行赛马。

纳西族——人们在农历正月走亲访友,轮流做客。青壮年男子组织灯会,与其他村竞争。城市和乡村都举行元宵灯会,展示各自的民族故事,如阿牛妹戏谑、老寿星、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凤舞等。

藏族——除夕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着面具载歌载舞,以示辞旧迎新,消灾降福。

彝族——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聚在一起跳“Xi跳过月亮”。在一些村庄,男人在大年初一取水做饭,以此来让女人休息,并对她们一年的辛苦表示慰问。

苗族人——把春节叫做“客家年”,家家杀猪宰羊,烤酒庆祝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还需要唱《春之歌》,歌词大意是:渴望春天,向往春天,珍惜春天,拥抱春天。

白族——白族人在除夕夜开始互相拜祭,互赠礼物。除夕守夜。午夜过后,青年男女争相打水以示勤俭。早上全家人喝浸泡过稻花香的糖水,祝生活甜蜜。大家可能一起游览名胜古迹,或者打龙灯、舞狮、打霸王鞭。

壮族——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的壁炉上都会点上一把火,彻夜不熄,称为“迎新火”。民间习俗是包粽子过年。节日期间,我们还将组织各种民族文化和体育活动来庆祝,如唱“采茶”,舞狮,跳钢管舞,打锣,打陀螺,打球和表演地方戏曲。

京族人——大年初一要拿着香烛到井边祭拜,叫“买新水”。第一天的第一天,藏族妇女要在黎明前从河里背“吉祥水”。人们相信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好消息和好运气,可以保持一年的好运气。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进行一场土战,以显示他们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

羌族——家家户户都要做各种炸面牛犊、羊羔、鸡等祭品,祭拜祖先和神灵。在新年期间,他们应该喝酒,围坐在祭坛前。年纪最大的人唱“开坛”,然后用一根两尺左右长的吸管从左往右吸。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尤其是对长辈和亲戚。在新年的第一天晚上,男女老少聚集在一个大房子里尽情欢乐。一般老年人称这为娱乐聚会,女方先开始跳舞或唱歌,然后不分男女,大家一起跳舞。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拂晓,女人们准备早餐,男人们烧香拜神,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平安昌盛,拜完神,给长辈敬酒,磕头接受老人的问候。吃完饺子,穿上新衣服,男女近亲聚在一起,由长辈带领,按辈分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妇女们在除夕夜忙着做糍粑,年轻人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春节期间,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围坐在壁炉旁,彻夜不眠。元旦一大早,姑娘们就跑到河边去打水。谁先挑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快乐的人,这也预示着一个好年景。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滑稽独特的“农事戏”。一人扮演牛,一人扮演犁农,一人扮演扩锄农,三人载歌载舞庆祝农业丰收;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庄周围的草坪上,演奏芦笙,演奏秦越,唱民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射击”比赛。初一的早上,人们聚集在体育馆里。女孩们把她们的绣花钱包挂在竹竿顶上。射手打挂皮包的细线做神枪手,姑娘们赏神枪手一碗甜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族语春节)。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做象征日月星辰的糯米糕,祭祀日月星辰,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初一到初四,青年男女奔向泉水,迎接象征纯洁和幸福的新水。同时带礼物走亲访友。

纳西族婚俗——过去丽江坝区的纳西族,由于1723年雍正初年汉族文化影响的加深,也实行过一夫一妻制和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子女的婚姻是父母决定,媒妁安排,牛、羊、猪、酒联姻。婚姻讲究的是汉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比如对家,三从四德,夫唱妇随。丽江的纳西族和汉族、藏族通婚很多。在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族的人可以通婚,但绝对禁止同一家族的人通婚。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节日很多,除了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还有和吃有关的特殊节日。如:吃鸭节、吃年货节、杀鱼节、采茶节等。除了准备酒和肉,时令食品也是节日必不可少的。

苗年苗年通常从正月初一开始,持续三天、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货,除了杀猪杀羊(牛),还要准备足够的糯米酒。年夜饭丰富,讲究“七色皆有”、“五味皆有”,用最好的糯米做“年糕”。宴会和互赠礼物

杀鱼节大多在河边举行。女人带饭,腊肉,香肠等餐桌。只要他们捉到鱼,他们就点燃篝火,在锅里煮鱼,直到他们尽情享受。

“鼓节”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小祭七年,大祭十三年。它在农历十月到十一月的第二天举行。届时,将杀死一只獐子,并表演芦笙舞来纪念祖先。吃饭时邀请亲朋好友聚一聚,以增进感情和家庭和睦。

踩华山是中国苗族的一个盛大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举行。在所有有苗族人居住的县,这几天都要竖起花杆,举行盛大的踩华山活动。这不仅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机会,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族老少,穿着金银衣服,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苇,耍把戏,斗牛,摔跤,打画眉,爬花杆。

捶背节在阜宁县的一些地区很流行,它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举行。这是苗族青年男女的节日。节日期间,年轻的男女聚集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开始打背时,男人们蜂拥而出,冲向他们选择的女孩,一只手掐住女孩的脖子,另一只手蒙住她的眼睛,其他男孩则打她的背。女孩也不甘示弱,笑着挣扎。等你挣脱了,抓住那个年轻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会场,男人追着女人,跳来跳去。玩累了,男女双方找个地方打本地电话(就是两根中间有一根长线的竹筒,竹筒里各能听到说话唱歌的声音),互相倾吐甜言蜜语,结成伴侣。恋爱后,告诉父母你会在黄道吉日结婚。

基诺族——服装的显著特点是用彩色条纹装饰袖子、裙边和后背。人们用彩色条纹装饰他们的衣服,据说这与天空中的彩虹有关。据民间传说,在古代,有一对基诺族男女,他们形影不离。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看到这个女孩如此美丽,突然起了歹意,用了一个诡计把她偷走,强迫她结婚。女孩不听话,被打得鼻青脸肿,奄奄一息。她的爱人历尽艰辛去救那个女孩。这两个人从鬼门关逃出来,那个富家子弟紧追不舍。这个年轻人倒在地上,腿上中了几箭。当灾难降临多时,天空中出现数道彩虹缠住这对情侣,发出七彩光芒击退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的环绕下升入空中。所以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为了避祸,就用彩色条纹来遮掩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