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假期比唐宋减少了一半,明清的长假集中在冬季。
欧阳修的女婿庞袁颖写过一本书《文昌杂记》,说有一年冬天的至日,按规矩有七天假,宰相连续七天都是天亮才上班。当时已经在首席财务官第三秘位置上的包拯,觉得这个老习惯实在影响政务效率,于是向皇帝进言:“每个假期七天,浪费很多。请在订单后五天再给。”
宋仁宗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正是在这里,宋代的一些假期从七天缩短到五天。包拯永远高于一切,他也很勤奋。不然他也不会被后世的民间戏曲美化成“日破夜破”,忙得团团转。但由于节假日较多,城市文化发达,休闲日益繁荣,难以扭转整个宋代官员尤其是北京官员的“优游”之风。即使是在半壁江山失守,士大夫充满亡国之恨的南宋时期,官员依然松懈。
明初,杨士奇等人编著了一部《历代名人奏疏》,书中描写了南宋很多官员在当时“尽心尽力却不履行职责”的草率状况。南宋初年,著名御用谋士王上书,说现在边疆不稳,正是君臣同心协力兴国立业之时。但朝廷仍沿袭以前的休息惯例,“有几个假原因,会妨碍飞机的维修。”所以,我劝你们天亮前坐在朝廷里,天黑了就休息,假期最好坐在厕所里,会见官员,或早或晚。这样,法令就可以“立即执行”,“业务不废,归* * *中兴”。
做假和效率低下是所有官员的责任,但王非常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皇帝勤快,下面的人自然不会偷懒,所以建议皇帝先改变习惯。当时有个地方官叫罗援,他的话也很直白。当他听说朝廷要增加中秋假期时,他写道,陛下做了十七年皇帝,虽然勤政,有抱负,但因为“放弃太多时间”,时间不够,所以没有取得成就。看官方的打卡记录。“一月份,他大部分闲暇时间差不多一半,最少的也就十几天。”怎么会是这种状态?如果再加一个节日的话,那真的是在浪费老祖宗的遗产“白伺候”了。俗话说,起于忧患,止于安乐,等到天下富强太平,再休息也不迟。
这两个官员的劝谏对象是赵Y[shèn],一个君主谁可以听的话。岳飞在位期间的冤案* * *,他利用鹰派打回开封,在内政上整顿吏治,清除冗员,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史称“乾净之治”。但随着局势的稳定,南宋大部分官僚照搬汴州旧习,日子过得相当安逸。
就节假日而言,这是古代公务员最后的快乐时光,因为自元代以来节假日锐减,优游之风也一扫而空。明清时期,节假日也少了很多。
元代的假期比唐宋减少了一半。公元1264年对于忽必烈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经过四五年的战斗,他终于打败了可汗的另一个竞争对手,他的弟弟阿里布格。此时的南宋政权已经岌岌可危,还在临安勉强享受着最后的十年。解决了内忧的忽必烈开始冷静地规划新秩序。其中,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就是公务休假制度。
这年八月,忽必烈颁布了一项规定:在京各州县官员每天必须“参讼,料理公务”,但“如遇长寿和冬季至日,各给两天假;郑源,寒食,各三天;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崇武,立秋,重九,每十天,各放一天假”。
忽必烈接受了汉文化。宋朝灭亡后,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所有行政官员,也沿袭了唐宋时期“十天休洗澡”的十天假期制度,但假期锐减。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天寿是皇帝的生日,其余的节假日都是传统节日。假期加起来***16天,加上上半年36天。元初公休只有52天,还不到宋朝的一半。而且,“业务紧急,不能放假。”
这一规定也涉及官员的病假。如果他们在外地出差时生病了,他们应该通知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治疗,当他们康复时,他们应该带着病历回来。
八年后,或许病假已经成为官员偷懒的借口。法院还规定,所有休病假的官员,只要休病假超过100天,就停发工资,而且必须在停职之日起12个月内归队,无论身体状况如何。假期少了,病假少了,官员难免会有意见。1277年,根据中书省的建议,忽必烈还颁布命令,将十天假期由每月三天改为五天,每月初一、八、十五、二十三、三日休息,接近汉朝五日洗澡的频率。
值得一提的是,元政权初期并没有“丁酉”制度。后来“丁酉”的传统被大量父母双亡的汉族官员默许。担心丁酉的汉人官员可以向朝廷请假,得到允许后才能离开。元二十八年(1291),* *对丧假作出正式规定,称“祖父母、父母丧假期限为30天,迁葬祖父母、父母丧假期限为20天”。而且官员犯罪,如果正赶上父母去世,可以先操心,再追究他们的责任。
后来一些汉化很深的少数民族官员开始担心。为了保护民族文化习俗,元朝中期,元* * *还特别规定,蒙古族和色目人不能模仿游。
明清时期的长假集中在冬季,明代的假期比元代进一步减少。朱元璋皇帝整顿官员用典的力度令人咋舌。洪武四大案几乎杀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官员,他对官员的休假也极为苛刻。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给人“考古假”。调查前代做法的结果,决定官员“每月放五天假”,不是每月放五天,而是每月五号放一天,全年只有十二天。
匹配这些假期的考核也很严格。当时地方官“侵朝事,日入党”。官员不仅在戴岳上下班往返,还在官署当马前卒。他们还得在签到本上“划岗”,下班后“划岗”。
在节日方面,明朝取消了大多数传统节日,只剩下冬季的至日、元旦(正月初一)和元宵节。冬天的至日是三天,新年是五天,元宵节是从第一个月的第十一天算起的十天。在明朝唐玄宗朱瞻基统治时期,这位喜欢各种休闲活动的皇帝更同情他的下属。他多次延长冬季至日和元宵节假期,如宣德四年元宵节,“给所有官员放假,正月初一至二十,饮酒取乐”,将元旦和元宵节一起放二十天,宣德九年元宵节假期延长至近一个月。然而,这些延长的假期大多是北京官员享受的。
明代的冬季长休演变为清代的封闭式长休制度,正式开放三个假期:冬季至日、元旦和元宵节。官员们封了封条,回家休息了一个月。公章时间一般是年底腊月十九到二十二,印刷时间是正月十九到二十二。具体时间由掌管天文历法的秦选定,作为颁布的吉日。所以明清时期,官员在岁末年初都比较放松。然而,清朝的长假后来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一些地方恶霸利用“空白期”作恶,让地方官员在休假和加班之间颇为纠结。
到了清末,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进入,“星期日”一词开始流行。但西方人在中国办的学校实行的星期日休息制度,后来推广到全社会,并在辛亥革命后进一步形成一种模式,一直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