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一生
老舍(1899 ~ 1966),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佘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还有□青、洪濑、□余、佘佘、妃子等其他笔名。满族,正红旗人。
人生经历与创作路径老舍于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家庭。我父亲是守卫皇城的保镖。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牺牲。从此全家就靠母亲缝衣服和打杂的微薄收入。老舍在绘画中度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春期。综合体的日常生活让他熟悉了司机、手工业工人、小商贩、劣等艺人、妓女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受楼阁艺术的影响,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大街小巷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并被其魅力所吸引。从这个环境中,他接受了与中国现代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去了一所私立学校读书。三年后,我转学了。1912,小学毕业后在一所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第二年,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学校,所有的食宿都由国家提供。1918,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任命为北京市第十七公立小学兼民族学校校长。65438年9月至0920年9月,升任北郊劝学,兼任民办小学教师、普通话辅导社经理。
老舍当小学校长的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了。他声称他只“看到了五四运动,但没有参与其中...并且是这场伟大运动的旁观者”(《我如何书写赵子岳》)。这确实让他在一段时间内对青年学生及其活动产生了一些隔阂和误解。然而,新的时代潮流,包括五四时期兴起的文学革命,仍然冲击着他的思想。本来,在这个刚从社会底层走过来的年轻人眼里,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卷入其中的辩护人的虚伪,都是瑕疵和丑态,很难与之安全相处。当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唤,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敬敬服母,妥妥结婚生子”(《五四运动给了我什么》)的人生信条中唤醒,他做出了新的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一切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担任郭文老师,在那里写出了第一部新文学作品《小钟》。在此之前,我坚决撤回了母亲安排的婚约。第二年,我回到北京,在那里我担任北京教育协会主办的顾的文书。同时在一中兼职,业余时间去燕京大学上英语。我曾经信仰基督教。虽然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五四运动促使他摆脱了封建主义和世俗主义的羁绊,寻求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了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为了提高我的英语水平,我阅读了大量的英语作品。生活和书籍为他打开了一个比他以前见过的更广阔、更丰富多彩的世界。阅读作品进一步激起了他对文学的兴趣。生活在异国的孤独感和日益强烈的思乡之情需要寄托和发泄。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他把自己看到的人和事用文艺的形式写下来,老张的哲学,1926写的小说,就是根据他在教育领域的时候学到的东西。接着他写了小说《赵子岳》(1926)和《尔玛依娜》(1929)。三部作品先后在文学研究会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立刻就很好写,充满北京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的生活和心理,吸引了读者的关注。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从语言、风格到内容、主题都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26,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他最终找到了一份工作,并在文学上度过了充实的一生。
老舍在英国住了五年。1929年夏,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回国。途中因为筹集路费,在新加坡一所华侨中学教了半年书。当他在英国时,他对国内北伐的进军感到兴奋。在新加坡,我从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于是,他中断了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写作,写了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3月,老舍回到了祖国。同年7月,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第二年夏天,他与后来成为中国画家的胡永清结婚。1934年被聘为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在这两所大学里,他先后开设了文学概论、欧洲文学思潮、外国文学史和写作等课程。放学后继续写小说。《猫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了旧中国的腐败,批判了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惯和恐外的奴隶心理。同时透露出对国家大事的悲观,对革命的误解。这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离婚》(1933)描写了一群公务员的平庸生活,并对此进行嘲讽和戏谑,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演家和批评家以及幽默作家的特点,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牛天赐传》(1934)、中篇小说《月牙儿》(1935)、《我的一生》(1937)都是从大街小巷拍摄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前者是对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人性不公的攻击,充满了怨恨和哀悼,作品风格变得沉重。
回国后不久,老舍开始写短篇小说,大多收录在《费尔》(1934)、《樱海集》(1935)、《蚌藻集》(1936)。前几篇有“随便写段子”的倾向(《我怎么写短篇》),有的是幽默小品,几乎让人捧腹大笑。很快,又增加了意义严肃、社会意义丰富的章节。他为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撰写幽默诗,是该杂志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还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这些诗以轻快俏皮的语言,揭示了作家在日本侵略情节下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和焦虑,部分被收录在老舍的幽默诗(1934)中。从1935开始,他也写文章回顾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后来将这些文章整合成《老牛破车》(1937)一书。30年代中期,老舍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风格日趋成熟。这些作品发表在不同倾向的报纸上,他成为文坛上活跃的作家。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65438年9月至0936年9月在《宇宙风》连载的小说《骆驼祥子》。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黄包车夫希望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卑微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几经挣扎,得到的却是失败和打击。随着幻想的破灭,他对生活的信念和追求都丧失了。作家用严厉的现实主义手法,写出了从自尊自信到自我放纵的过程,也就是祥子本人的不幸命运,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悲剧。小说突出了作家对城市贫民的真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的一部优秀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1940年代被翻译成英文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将老舍卷入了时代的漩涡。1937 10,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失陷前夕,只身前往武汉。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推选为主任兼总务部主任,负责协会的日常事务,成为这个团体的实际负责人。1939年6月参加全国慰灵联合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半年来行程两万余里,途经四川、湖北、河南、陕西、宁夏、青海、甘肃、隋六省,包括延安、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生活。过去,由于对革命力量和革命运动的一些疏远,产生了误解。此时通过接触和共事,增进了了解,政治态度明显激进。在1944中,茅盾曾指出:“没有老舍先生的努力,这一伟大的事件——抗日战争中的文艺家大团结,恐怕不能如此顺利迅速地完成,恐怕也支撑不到今天。”(老舍先生,辉煌工作了二十年)为了在文艺界贯彻中国* *产党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排除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性干扰,保护作家的合法权益,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抗日战争后期,他加入了日益壮大的民主运动。4月65438日至4月0944日,重庆等地各界人士举行活动,纪念老舍创作生涯20周年,从不同方面对他给予高度评价。老舍不再是一个单纯埋头写作的作家。成为文艺界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抗日和民主的斗士。抗日战争深刻地改变了老舍的思想和行动。
上述变化在他的创作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战争一爆发,他立即放弃了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小说,成为通俗文艺最热情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一直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唱曲艺的艺术家探讨抗战时期写鼓词的问题。他还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各种古老的形式宣传抗日战争,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宝、吊坠等,供艺术家表演。其中部分作品收录于341 (1938)。在文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他写了一首“融旧为新”(《我如何写剑备篇》)的长诗《剑备篇》(1940 ~ 1942,未完)。后来开始写剧本,或自己写,或与人合作写,先后写了《残雾》(1939)、《国家第一》(1940)等十几部。有的呼吁民族团结,有的赞扬爱国将领,有的揭露“大后方”的腐败。抗日战争和民族救亡是这些作品的主题。后来他总结说:“我不懂舞台的把戏,所以不能老是演那些戏的把戏”,“我总是用小说的形式讲”(《闲话我的七部戏》),这些戏在戏剧艺术上确实有明显的弱点,但通过这些努力,他为自己50年代的戏做了很好的准备,1944年初,老舍开始写小说《一家四代》。全书分为迷茫、漠视生命、饥荒三个部分,数百万字,描写了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与挣扎。老舍熟悉旧都,却缺少这种生活的体验。他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妻子胡青,为他提供了大量关于家乡人民在敌伪统治下的苦难和斗争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还略显单薄模糊,但他在民族存亡的关头,用浓烈的油彩描绘出这座古城里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及其觉醒,其中蕴含着对他们的鞭笞和期待,为他对北京市民的众多描写增添了许多色彩斑斓、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框。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老舍应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他继续在美国生活,完成了《四世同堂》的写作,创作了另一部小说《鼓手》,并帮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翻译成英文。《击鼓传花》讲述了老派艺术家在抗战风暴中追求新生的故事,展现了革命者的真实形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1949 10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3,老舍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宾等地,12.9抵达天津。“离开华北已经14年了,突然看到河堤上的冰雪和黄土地,不禁热泪盈眶”(从旧金山到天津)。这位出生在北京,一直以描写北京而闻名的作家,在1924离开了家,才重新定居在自己热爱的家乡。
新中国的盛世气象,立刻激发了老舍新的创作热情。1950 1,回国不到一个月,他发表了第一部赞美新中国的作品——鼓书《过年》。他又一次以极大的热情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包括改造旧式艺术家的工作。话剧《方明珠》(1950)以艺术家解放前后的经历为题材,前半部分有点类似于《鼓手》。一年后,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剧本根据解放初期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的真实故事改编。老舍把他对北京和城市贫民的熟悉和热爱与他对他们新生活的兴奋和喜悦结合在一起,写下了古老的北京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尝过苦头的城市贫民。这是对新北、北京、新中国的颂歌。一个来自旧中国的老作家,能在短时间内写出如此优秀的赞美新中国的作品,其成功引起了广泛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老舍先后担任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他还主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注重对青年作家的培养和辅导。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曾出访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他花在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上的时间和精力比抗战时期还多。他也更加勤奋地写作,新书不断问世。就像他说的,“我紧盯社会,总想自己的笔赶上当下”(十年笔墨)。他试图理解和体验新的生活,并将其反映在作品中。自然,不是每一次尝试都是成功的。比如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业绩的小说《无名高地》(1954),歌颂建筑工人劳动竞赛的话剧《青年突击队》(1955),由于缺乏现实生活,缺乏艺术力量。写得好的作品表现了北京市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如话剧《女售货员》(1958)、《全家福》(1959)。都可以看作是《龙须沟》的续集,描绘了老北京和饱受苦难的老派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者熟悉这些人物及其变化。他带着泪和笑,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写出了历史的跃进,让人在笑声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西望长安》(1956)这部剧就是以震惊全国的李万明案为背景的。李万明之所以能够到处招摇撞骗,揭露了一些干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在他的剧作中得到了揭露和嘲讽。如何写出新社会的讽刺作品,是一个讨论很多,实践不多的话题。以幽默讽刺著称的老舍的这一尝试格外引人注目。
后期创作中,最成功的是话剧《茶馆》(1957)和小说《红旗下》(1961 ~ 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的一个茶馆为舞台,利用“大茶馆就是小社会”的特点,展开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占领时期、国民党政府垮台前三个不同时期,长达半个世纪的生活场景和历史走向。剧中人物60多个,全剧没有中心故事线索,场景之间也没有连贯的情节联系。但可以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再现尖锐的矛盾和丰富的社会生活,揭示出必须通过旧中国的衰落另谋出路的道理。后者是自传性质的,但描写了大清帝国即将灭亡时多姿多彩的社会面貌,尤其是作为大清统治特殊支柱的旗手社会在大动乱中的分化与衰落。两部作品都充分发挥了老舍作为北京风土人情画家的特长。《红旗下》有意思,再次展现了幽默的风格,笑着骂着,能被人嚼碎,说明他的幽默变得深沉含蓄了。虽然都是描写旧中国,但《茶馆》仍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但都是跳着时代的脉搏,表现了人民的力量和历史进步的趋势,具有一种内在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这标志着作家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要发展。《茶馆》是当代中国戏剧舞台上最好的剧目之一。在一些西欧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见老舍话剧《茶馆》彩图(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三十年代中期是老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五六十年代是第二个高峰,作品多,思想艺术有新的进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在五六十年代仍然保持着强大的艺术创造力,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老舍就是突出的一个。只是这样,1966年8月24日,他不幸在“文革”伊始就去世了,特别令人惋惜。
文学成就老舍最初因他的小说而出名。他开始写作的时候,新文学的作家很少有写小说的。他是中国现代小说最早的作家之一,并为这一类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后来,他以戏剧出名,作品数量众多,成为五六十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不多,但也不乏婉约隽永的佳作,如《断魂枪》、《上任》、《刘家大院》等,都写得各具特色。他的短篇小说在意境优美、题材广泛方面往往优于长篇。他写了许多有趣和机智的文章,以及一些旧的和新的诗歌。老舍的小说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还有童话和寓言作品。在戏剧创作上,除了话剧,还有儿童剧、哑剧、歌剧、话剧、歌舞杂耍剧。与“五四”后的大多数作家不同,他还运用各种传统形式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通俗作品,包括从不同传统戏曲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中国现代最多元化的作家之一,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除了作家的勤奋和善于同时从中国传统和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之外,还有更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原因。抗日战争爆发时,老舍已经是著名的小说家了。鉴于迫切需要以人民理解和喜爱的文艺形式鼓励抗战,他中断小说创作,充分探索对通俗文艺的利用和改造,亲自“大胆尝试(通俗)文艺的各种体裁”(《三年写作自述》)。后来出于“抗战需要戏剧,戏剧必须抗日”(抗战时期戏剧的发展与困境)的考虑,转向戏剧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刚刚回国,写《龙须沟》的时候,他就知道,在旧中国做一个批评家,在新中国做一个歌手,意味着多么艰难的转变:“在我二十多年的写作经历中,写《龙须沟》是最大的冒险”;“感谢政府的热心,使我敢于冒险”(《龙须沟书写史》)。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全新课题。在戏剧创作取得成功后,他继续进行“新的尝试,不完全被守旧的儿子所束缚”(《回答关于茶馆的几个问题》),挑战强调时间、地点、人物线索、情节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传统戏剧规律,写出了独具特色的“画戏”。在老舍那里,“既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最宝贵的政治热情,又表现了一个同样可贵的艺术家的真正勇气”(周扬《向龙须沟学什么?),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从不满足于自己取得的任何成就,能够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取得重要的进步和突破。
老舍在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抱着“不管什么人什么事,反正要搞笑搞笑”、“幽默才是目的”(《我怎么写赵子岳》)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幽默讽刺风格。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曾被誉为“幽默大师”、“喜剧演员”。他早期的作品中夹杂着一些纯粹为了调侃而缺乏思想意义的插曲。他那种“想笑又想骂,但又不全杀”(《我怎么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少了鲁迅的冷峻和犀利,多了一份温暖和轻松,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幽默风格。自193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更多地经历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老舍的写作风格越来越严重。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被称赞的也不再是幽默的作品。但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机智诙谐的语言依然时常出现,让人捧腹大笑或开怀大笑,有时又让人潸然泪下或深思。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这位作家让许多人物带着微笑告别了昨天。这些都有一种固有的幽默——升华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以市民生活为题材。他擅长描写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描写浸透着封建男权思想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他们困惑、彷徨、孤独的矛盾心理,以及他们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进退两难、不知所措的可笑行为。他喜欢通过日常的普通场景来反映常见的社会冲突,他的笔触往往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或对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松幽默中品味到生活的严肃与沉重。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渲染和细致入微的风俗人情描写,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和北京的主题息息相关。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杰出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个伟大的人,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许不够广阔,但在他所描写的范围内,他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从一年四季的自然风光、不同时代的社会氛围和风俗习惯,到各种人的喜怒哀乐和微妙心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充满“京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贡献。
老舍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主题。反帝反封建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如五卅运动时期、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时期),普通作家的创作中反帝题材和内容并不多。老舍的作品往往表现得很明显。他的第一部作品《小钟》,通过小学生幼稚的动作,表达了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辉煌工作了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向往”。在这之后,老舍写了许多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以及从不同方面描述他们的经济、文化和宗教渗透以及种族歧视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的作品。他表现了民族觉醒,赞扬了民族气节,同时也批判了面对这些入侵和渗透而表现出的卑微和不明智的外国奴隶。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话剧《神泉》(又名义和团),再现了北京市民抗击八国联军的英雄场景。他后期的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他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为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了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老舍作品中的高尚品格和宝贵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新文学的作家们抛弃了封建文人写的文言文,在白话小说和戏曲中没有采用现代白话。而是他们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了现代白话文,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的心理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北京人,能说标准普通话。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尽力从人民的口头语言中学习和提炼文学语言。注重学习,避免努力和过于欧化的学生口音问题;讲究精炼可以脱离粗糙的自然形式,克服照搬滥用方言的弱点。他用的是真正艺术化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散文都能朗朗上口,剧中对话生动活泼;作品中很多人物的语言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言脱节的问题。他在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表现力和艺术性以及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在现代作家中表现突出。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也确实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甚至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很有个性。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主张把他的作品作为“推广纯正普通话的教科书”(老舍致赵家璧的信),他的作品一直是现代语文教科书中被频繁引用的例子。
老舍的创作受到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艺有着更深的联系,主要是民间的。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通俗化、大众化、民族色彩浓厚的特点,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可以得到欣赏。因此,它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流传的狭小圈子,受到了广泛读者的喜爱。后来,它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面貌和人民感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引起了国外的关注。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立足于北京胡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巧妙地运用了“京味”的文学语言,被一些后来者所模仿。
作品的发表和版本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一生写了1000多部作品,700万到800万字。除上述之外,其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文博士》(又名《表决器》,1936 ~ 1937)、《火葬》(1943 ~ 1944)和短篇小说集《火车集》(65438)。话剧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地上的龙蛇(1942)、回到Xi (1942)、以及。1952)、石(1953)、十五关(根据十五关传说改编的京剧,1956)、红院(1958)等。文艺方面的散文、短文有傅(1958)、小(1963)、外销(1964)等。此外,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还有各种由作家选择和他人编辑的选集,主要包括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戏剧。他翻译的萧伯纳戏剧《苹果车》被收入《萧伯纳戏剧集》(1956)。
老舍生前任何时候都没有整理出版过自己的作品。有很多遗失的章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很多未经作者同意的盗版书,里面有很多错误,有时还夹杂着别人的作品。50年代上半期,一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被作家修改,形成不同版本。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老舍作品的收集整理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老舍诗选》(1980)、《老舍故事集》(1982)、《论老舍创作》(1980)、《论老舍戏剧》(65438)等已陆续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编辑出版的《老舍全集》,收录了1925至1966年作家的文学作品,按文学体裁和写作年份进行整理,并按初版或其他版本进行校勘,附有简注,是迄今为止比较完整、准确的老舍作品汇编。
对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中期逐渐增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舍的每一部新作出版,都会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朱自清、王叔铭、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峰、徐阶、易群、田仲基、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蔚然、李健吾、梅潜、张庚、冯子等人都曾撰文评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报刊发表了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展开。他们除了继续对老舍的代表作进行分析和评价之外,还对老舍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老舍作品在国外的翻译、出版和研究十分活跃。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国的保罗·巴迪、波兰的比格涅夫·肖普希、美国的兰比尔·沃勒等都写过老舍研究的论文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