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国学文章

几点建议:(不管读什么国学,学什么国学,都可以这样写)

子曰:以道为旨,以德为靠,以仁为靠,以艺为行。

1,通过阅读,你知道什么,什么是灵魂的根本灵感!?

2.你在待人接物、为人贤惠方面有哪些启发和改进??

3、为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智慧和文采的提升!?

还有北京汇贤雅国学好像做的比较早,也比较专业。你可以问。

附:几千字的一些解释:

钱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宇宙的诞生和创造开始,讲太阳、月亮、星星、气象物候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继续讲中国古代和人类出现后的古代的历史。最后以人类社会组织和王道政治制度的出现而告终。这一部分既自成体系,又是后面三部分的基础,非常重要。

我们来看第一部分。

天地玄妙,宇宙浩瀚。

这两句话讲的是世界的创造,宇宙的诞生。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宇宙之初是什么样的?都在这两句话里。不要小看这八个字。这两句是经文,两句都有代码。

“天地玄黄”这句话出自《易经》。《易经》中说“天玄地黄”改为“天地黄轩”,不改古文字,为韵。《原野的宇宙》出自《淮南子》和《太玄晶》。《淮南子》中说“上下方向称于,自古称周”。西汉的杨雄写了《泰玄晶》,他在书中说“天地之野”。两部经典的文字合在一起就是“宇宙浩瀚”,这种引经据典的方式叫做暗引,所以这两句话就是经典。

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天空的颜色是黑色,大地的颜色是黄色。这不是牢骚满腹的呻吟吗?能不能作为经典流传千年?那么这两句话的深意是什么呢?我只能试着去理解。让我们跟随文章,看看哪里可以体验到。

“天地”一词在古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包括很多概念,其中我们熟悉的太空天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理解天地这个词的意思,你必须读易经。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是天地之道,阴阳之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四书百家,都是从易经的根上发展起来的。不读易经而学习中国文化是本末倒置。

易经说:“玄学是指道,玄学是指器”。在宇宙诞生之前,它处于混沌状态。现代物理学称为大爆炸前的超密无限坍缩粒子,中国文化称为太极。654.38+05亿年前,这种超密度粒子突然爆炸,形成了现在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物质凝聚成恒星,即地球;看不见的空间膨胀形成空间,就是天空。易经云:清者升天,浊者降地。不是既生动又具体吗?但这是物理的世界,物质世界的世界。在易经文化中,属于形而上的“工具世界”,也就是物质世界。玄学是非物质的道的世界,超出了我们现有的智力,所以孔子说“留在六合之外”。“有”就是承认确实存在,“不管”就是暂时不讨论,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说了又何苦吵架!

对智慧高的人说实话,玄学上是天,物理上是地。不够睿智的人只能说浅显的话:太空是天空,地球是地球。都是天地之言。深的人理解深,浅的人看法浅,各有各的地方。

玄,在色彩上是指深蓝色接近黑色的颜色,称为玄。在某种意义上,它指的是崇高和高深莫测,被称为玄学。肉眼可见的天空颜色是蓝色,怎么能说是黑色呢?蓝色是水的颜色,也是海洋的颜色。当阳光照射到海洋表面时,光线会返回,我们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但是现在太空中的宇航员看起来很暗,只有星星发出一点点光,真的很黑,所以田璇的颜色是对的。另外,天是崇高的,就像老子说的,天的形而上之体神秘莫测,深不可测,是我们现有的智慧所不能及的。这是形而上的天堂,所以它被称为田璇。

地黄也有两层意思。我们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指的是先秦之前的文化,即夏商周文化,尤其是周朝文化。在古代,夏、商、周在黄河流域建立了他们的国家和首都。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应该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是母亲河,发源于昆仑山(约古宗烈盆地),汇聚于星海,穿越落基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同时带下黄土,形成冲击平原。水的颜色是黄色的,土的颜色是黄色的,小米、黍等作物也是黄色的,所以叫地黄。

另一层意思是,宇宙中的天体,包括地球,都是大爆炸的产物,都是初始状态的热物质。地球将其温度凝结在地核的岩浆中,并在太阳的帮助下不断补充。有温度才有生命现象。在色谱分析中,深黑色是冷色,黄色是暖色。地黄还赞美温暖的大地具有长久的滋养和养育功能,所以中国人称大地为“母亲”。

天高隧深,黄色也代表了隧道的深度。迷信的人说,“人死了就要回到坟墓,过了奈何桥,就是通往坟墓的路。”。话虽不可信,其意无非是另一个不为生者所知的深邃世界。

可见要理解“天地玄黄”这个词并不容易。

宇宙是在混乱和黑暗的状态下形成的。

按《淮南子》上、下两个方向叫于。上下方也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间的概念。古往今来叫周,是历史的延续,是时间的概念。其中一个宇宙讲空间,另一个讲时间,代表了现代科学中的“时空”概念。我们今天用的宇宙一词,只是指物理空间,只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宇”,并没有宇宙的概念。为什么?因为时间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空间状态的延续就是时间。没有空间,就没有时间。空间不一样,时间不一样。空间膨胀,时间就会延长,反之,空间缩小,时间就会缩短。古人有个“王者观棋”的故事。晋朝国王进山砍柴。当他看到两个男孩在松下下棋时,他停下来看了一盘棋。象棋,斧头柄烂了。当我回到家的时候,我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可见空间不同,时间不同。今天我们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的时间和小时候比起来很短。这很自然,因为空间缩短了。唐朝玄奘用了三年时间去印度取经。现在坐飞机也就几个小时,交通便利缩小了空间。自然,我们的时间感被缩短了。

此外,时间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直接相关。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宇宙中的质量、能量和速度可以相互转化。宇宙的速度极限是光速,即每秒30万公里。当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趋近于零。移动速度超过光速,时间倒转,这就是科幻片中描绘的“只是参观”。至此,人类可以说“进化”了,否则总是研究猴子变人,人变猴子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问题是,零也是存在的一种形式,不是不存在。即使我们进入只是参观,也只是倒计时,依然没有超越时空的束缚。《金刚经》和《老子》是东西方两大圣贤教导我们打破时空的经典。他们已经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也。”古代没有不读这两部经典的学者。今天,我们拒绝接受它们是宗教作品,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福气,我们无法享受。

大洪水是指地球形成后的早期状态,在50亿年前(太阳系形成),当时地壳很薄,温度极高。造山运动引发了洪水,洪水一词的本义是洪水,指的是地球上早期的大洪水。地球上至少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大禹治水是最近的一次,大约在4000年前。大禹治水,定九州,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改造自然的例子。

干旱的本义是植被的无知,指的是远古时代,人类出现之前,距离现在至少500万年,当时地球还处于无知状态。中国自古就有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很久很久以前,在天地未分之前,有一个人,睡在一个像胎儿一样像蛋壳一样的世界里,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没人知道他多大了,所以叫他盘古。他醒来后觉得又黑又闷,就用斧子把蛋壳劈成两半。光明之人升天,浑浊之人降地。为了修天地,他每天长十尺。一万八千年后,天地终于固定,盘古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虽然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但和BIGBANG说的有点像。

日月英错

说到日月星辰,就进入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领域。中国的天文学不同于西方天文学,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太阳和月亮是最容易观测到的,也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颗恒星。因为,有一天离我们很近。月球距离地球38万公里,太阳距离地球654.38+0.5亿公里。其次,当我们看地球时,月亮的直径和太阳的直径一样大。中国人称太阳、月亮和金木的五大行星为水、火、土,称为七曜或七政。

七颗obsidians是七颗明亮闪耀的行星。在日语中,从周一到周日,又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这七颗星。

盈指满,为月;意思是倾斜,而且是对准太阳的。正月十五是满月叫应,也叫望日月。每月农历十五,日落前,满月已升。一月的某一天,一白一黄相视,气势磅礴。每个月的第一天,没有月光的月亮叫新月,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也没有月光,叫阴天。第三天到第七天,一弯新月慢慢出来了。起初是C形的,像镰刀,叫月牙。第八天是倒D型,叫绕。十五是满月,然后是D形,下弦,残月最后一行,然后是阴沉沉。这是当月亮和太阳在同一直线上,它们的表观表面积重叠,月亮完全遮住了太阳,所以看不到月光。

太阳从西边落下,太阳每天从西边升起又落下。中午时处于最高位置,中午后称为太阳。中国自己的天文学讲究黄道、黄道、赤道,这是天体最基本的轨道。

中国人出门办事喜欢挑个吉利的日子。那什么是黄道?

黄道是太阳绕地球运行形成的轨迹。有人听到声音跳了起来,胡说!不科学。太阳怎样才能绕着地球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我们说这取决于基点在哪里。如果以地球为基点,以太阳为参照物,观察太阳在地球上的运动,确实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我们看到的是日出和日落。我们换一种说法:观察太阳在地球上的运动形成的视运动轨道叫黄道。无论你说什么都是一回事。

黄道十二宫的一周是360度,分为十二等份,称为黄道十二宫12次或12宫。从子到海,一宫三十度,每个月走一宫,十二生肖完了,太阳转一个星期天。

白路是什么?白道是观测月球绕地球运行形成的轨道,称为白道。地球的赤道在北极和南极之间。画一条假想的平行线,把地球分成两部分:南半球和北半球。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作为标记,天球上有相应的九州区划。

月亮盈亏变化的一个周期是中国最早使用的农历,指的就是月亮。根据月光盈亏的变化,记录时间的长短,简称农历。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的历法,现在我们用的是夏历,也就是夏朝的农历。

陈苏·张烈

这句话里就出了《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其弟子所作。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朝国王常陆的儿子。《淮南子》有云:“日月定于天,星宿列,阴阳调,张四时也”。可见,《钱文子》的作者周兴嗣对五经和百家争鸣是很熟悉的。

陈在广义上是星星的总称,俗称星星。狭义的陈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属于现代天文学中的大熊星座,可以用来辨别方向和设定季节。陈也指太阳的生肖宫(的丑子的正午的徐海)。

广义的主持人是指明星。星星和黑夜有什么区别?一颗星星,多一群星星,一群星星,叫做一夜。让我们看看天上的星星。基本都是星座和星团,数不胜数。只能称之为一夜一星。中国天文学最繁荣的时代是隋唐。当时星域分为三圈,又称三墙:太尉墙、魏紫墙、石天墙。墙壁是院墙,将星域分成三组庭院。然后按照东西南北,把星域像西瓜一样分成四块,每块选七组星星,每组就是一颗星星。所谓恒星,就是不动的恒星,就像太阳一样。今天会这样,明天会这样,一万年都是这样。永远不会变,很容易观察比较。每边有七组星,4728,加起来有28组,也就是28个夜晚。

西方人不叫星星,叫星座。星座是一组星星,比如大熊座、仙女座、双鱼座等等。西方天文学原本有48个星座,后来希腊人又增加了40个星座,共有***88个星座,都是以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人、动物、器物命名的,如人马座、水瓶座、金牛座等。,和国内的不一样。

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东方是黑龙,西方是白虎,南方是朱雀,北方是玄武。事实上,在连接了28个小屋后,看起来就像这四种动物。比如《东方黑龙》,一个* * *,有七组星星,用线连起来,就像一条回眸合上的龙。龙居东方,时令为春,升温和。我们是东方龙的传人,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中国人的发源地。

南朱雀七群星,“井鬼矣”,像一只展翅的孔雀。西白虎,“雀楼之腹,满参”,以虎张之形相连。在北方的玄武,“女斗牛士的虚险室墙”分为两组,一组像蛇,一组像龟。古人从小就对星星非常熟悉,写诗得心应手。比如苏轼的《千赤壁赋》“小颜,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是北方玄武的两夜,斗牛之间月亮运行,表示是午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天文学一无所知。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的孩子在参加国际组织的夏令营时,晚上不能用星星来告诉他们的方向,这很奇怪。

列意为排列,陈意为铺开;张是一块布,意为展开,悬挂。这两个句子合在一起,字面意思是:太阳升起和落下。月满又思念,月满又思念。

星星闪烁着,布满了星空。

寒来暑往,秋收冬储。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寒暑关乎气候变化,秋冬是四季的流逝。前一句是引语。虽然是简单的一个字,但是出自易经。易经说:“寒来暑往,夏去夏来,寒来暑往,寒来暑往,人老了。”秋收冬储是省略号,全称是“春长夏,秋收冬储”。气候和物候一直是农业国家的大事,所以游牧民族并不关心,也不太重视。气候侧重于地球上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物候学关注的是生物的消长节奏,关注的是生物与自然的关系。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呈椭圆形,一年中最近的近日点(654.38+0.4亿公里)和最远的远日点(654.38+0.6亿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时长不同。地轴歪了,造成各个地区日照强度不均匀,导致寒暑交替。

天文学中引入了“二十八夜”的概念,就是以黄道上的二十八夜为坐标,研究五大行星、太阳、月亮、地球、八大天体之间的关系。虽然这28家酒店都是恒星,但它们距离我们至少有40万亿公里(4.3光年)。由于它们的光色暗淡不变,便于观测这五颗星和太阳、月亮的运动作为背景和坐标。

如果七曜中的两三颗星发生变化,即它们的运行角度、排列方式、距离不同,就会改变地球的引力,形成不同的天气。月球质量轻,自转快,引力小,仅靠引力是无法调动雨云的。其他几颗恒星可以利用它们的引力来调动雨云,给地球带来暴雨。通常两个或两个以上恒星之间的夹角的合成矢量线所指的地球方向会有暴雨,内区的云会在夹角处被吸走,出现干旱。所以古代天官就用五星七宿的变化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如何确定旱涝发生的区域?

这就要提到天文学中九州划分的概念了。中国自古就有九州之说。帝喾·高辛的家族成立于九州,即增加到12的舜帝州。大禹治水后,确定为九州,九鼎投永定九州。九州是燕许继清,杨靖宇是梁勇。每一个州都对应于天体星域的一个分区,称为九州分区。当多星角的矢量线指分割线时,就会出现干旱、洪涝、冰雹等灾害,或者地球对应的九州出现火山地震等灾害。后世从这个分支发展出了占星术,这是另一回事,与传统科技无关。

水星用来确定四季,因为水星公转周期是88天,接近一个季度的天数,水星在天空中转一圈的时间正好是四分之一。因为它是太阳系的内行星,总是围绕太阳摆动,所以很容易观测到。北斗七星也被用来确定四季,这将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玄寂旋沃”一句中详细讨论。

金星用于计时和决定时间。金星也叫太白星,黄昏后在西方看到的叫长庚星,黎明前在东方看到的叫晨星,表示马上就要天亮了。

跃入成年

“我一岁多”这句话出自《尚书》?《尧典》里有一句话,“闰月四点你就老了”。

天文学是中国最早最系统的文化。明朝以前,中国的天文学一直领先于世界,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中国天文学为什么发达?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保持农时至关重要。春天生长在夏天,秋天收获在冬天,我们必须顺应天气,不能胡来。所以中国历代都有一个天监和一个专门观察天文气象变化的“天官”,作为行政处理的依据,所以日月五星合称为“七政”。

国家和朝廷(政府)应负责制定法律历法,计算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以指导人们耕作。中国的天文历法立法一直以农历和太阳为依据,农历记录月亮,太阳记录年份。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以公元年记录年份的阳历,是以太阳360度一周,365天运行为基准,简称阳历。中国很早就有阳历,宋代的科技著作在沈括的《孟茜笔谈》中有详细论述,但一直没有正式颁布使用,因为阳历不符合月律(月亮的节律和节奏)。月球质量轻,自转快,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月亮充满了起伏,近地点的周期是30天,远地点的周期是29天,平均29天多一点。这样一年加起来是354天,按照阳历是365天,相差11天,称为闰盈。闰就是多余,门里的王就是闰,家里养个王吃喝胖也不多余。这是什么?所以庄子说:“帝王是圣人,他还有别的事要做。”。

一年差11天,三年加起来差33天多一个月。这样,历法就和物候节律不匹配了。十七年,六月会下大雪。我们做什么呢每三年只能多加一个月,所以加的月份叫闰月,加闰月的年份叫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我可以在哪里添加额外的月份?加到没有气息的月份。二十四节气中有12节和12气,每个月平均分为一节一气。例如,立春是正月节气,而雨水是正月气。农历的月规律和年规律是有日差的。三年后会有一个月没有气息,所以这个月加了一个闰。所以读历史,有时在8月,有时在12月,是不一样的。三年的飞跃才消化了30天,还有三天。五年飞跃两次,天数不够。后来发现十九年闰七次是最合适的。

公历也有闰年。公历365天是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多出来的五个小时,四年加起来就是24个小时。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来消化多出来的一天。所以阳历每四年闰一次,多出来的一天放在二月,这样平年的2月28日,闰年的2月29日。

“年”和“年”是“跨越到成熟”的两个概念。年是指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为一个自然年。岁是指从今年的某个节气到明年的同一个节气的时期,也就是回归年。

岁的本义是岁星,是木星,木星的轨迹叫太岁。岁星纪年是中国的另一种天文历法。木星(Jupiter)12一天公转一次,一年30度,这是一个年龄。用它来记录历史事件,就记为:岁在XXX。阳历记载年份,星历记录年份,使年份一致,这就是“跃进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