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间故事(350字以上)
传说很久以前,金沙江边的阿呆村住在一片茂密的森林深处。因为森林着火了,村民们有被大火吞噬的危险。一个叫李良的阿呆人,为了保护村子,不怕危险,冲出了火海,从金沙江中挑水浇山火。?
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山火终于被扑灭,村民们得救了。李良累得大汗淋漓,倒在了山顶上。村民们打来清水为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桶水都无法解渴。后来,李良干脆跳入河中,变成一条龙,沿河而去。还有人说他成了大树。
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傣族人都要打扫每一户人家,撒上松叶,在选定的河流或水井旁,用绿树搭起半里长的绿棚,棚下放着厚厚的松针,两边放满了水的水缸。
中午,当太阳在顶部时,每个人都走过棚子,将松树浸泡在水中,并相互喷洒吉祥和幸福的水,以表达他们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愿。这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吉祥节日——泼水节。
2.和尚升天的故事
据说唐朝时,泸州有一位名叫李宝珍的使者。他到的时候,家里空空如也,连官员和军衔都付不起。实在没办法,就有人给他出主意,说;当地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百姓对他百依百顺。为什么不让他站出来,要求人民捐一些钱和东西?
于是,李去见老和尚,一起讲述了这个故事。别说老僧真的答应了。为了消除老和尚的担心,李说,我们在祭坛下面挖了一条地道,你点火后就顺着地道出来,保你平安。李大人带着老和尚到了现场,居然又走了。
这才定下好日子,州内百姓听说老和尚坐在坛上讲道,都来捐钱。
开坛当天,周边群众也来捐款。几天时间,我们已经捐了上亿的钱!他该看到老和尚高高地坐在祭坛上,这里有一群小和尚在一起唱歌。多热闹啊!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有人喊;活佛出现了,点上火迎接他!突然,祭坛上火光冲天,可怜的老和尚通往祭坛的路早就被堵死了。
大火熄灭后,祭坛上只剩下一些遗物!人们真的相信活佛已经升天了。解决了李的燃眉之急,用一条命换来的救灾款也算是老和尚做了一件好事。
这是;假戏真做傻和尚。有了活神上天堂,早知道能有此行,何苦做个防风林。
3.瑶族鸟节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江华山森林茂密,非常适合鸟类繁衍生息。山雀、野鸡、斑鸠等。以谷物为食的恐龙在严冬中存活了下来。当他们看到桃花盛开时,他们张开翅膀,飞到天上,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当他们看到从山上走来的人们时,他们唱着快乐的歌。
看到嫂子手里金黄的玉米种子,一把把、一串串散落在黑沃沃的山野和泥土里,唱得更欢了,邀请伙伴,来“聚会”了!就这样,它们经常成群结队,飞起来像乌云遮住太阳,落在地上像黑幕。庄稼人一走,就熟练地试探着“稻草人”,飞下山坡,用尖尖的嘴不停地啄。很快,山土就毁了。
鸟害成了山地庄稼人的一块心病。山里没有收成,庄稼人要吃菜,政府的钱、水、粮流干了。皇帝慌了,赶紧颁布圣旨:“谁控制了鸟害,谁就享有九片森林,九年免税。”
圣旨下达后,山主和庄稼人都想了办法。潘芸村有一个叫潘英姑的人,他喜欢唱歌。庄稼汉听了她的歌,仿佛在嘴里化了一块蜂蜜;她对着山泉歌唱,山泉不流了;她对着山林歌唱,鸟儿羞得不敢开口。潘英姑的歌声停了,鸟儿久久不肯离去。
农夫想:潘英姑一定有办法抓到鸟。于是,潘芸村的男男女女都来到英姑的木楼,跟她学唱歌,商量把这首歌传播给九九村的庄稼人,并约定在明年正月的最后一天,播种前,把鸟儿从九三分流,赶到没有春种的白头山。
在潘芸村,有一个叫潘阿杜的山主,养了一对画眉。每天早上,他把鸟笼挂在一座木头建筑的横梁上,让画眉唱歌。说也奇怪,还引来了一些山雀,它们天天停在寨头,在楼檐上过夜。山主很高兴:“哈哈,九甲岭又在我名下了。”
于是,他赶紧把书补好,上报给皇帝。皇帝画了一点笔法,下令山寨:山主要多养画眉,月底的一天,以鸟诱鸟,引九三九岭的鸟到白头山石岩岭。
当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到来时,我们打算早点种玉米。一大早,九九寨的庄稼人就在寨头唱歌、聚会。九九寨的山主看着鸟儿飞出森林,来到小屋。他高兴得举起鸟笼,抢在庄稼人前面,向白头山聚集。鸟真的是追歌,追人,飞白头山。
这一天,白头山上有许多人和鸟。晴天,鸟儿成排飞来,为歌者遮挡阳光;在雨天,鸟儿成群结队地飞翔,为歌手遮风挡雨。庄稼人从清晨唱到黄昏,鸟儿真的忘了飞回山里。累了就落在岩石上,人悄悄走了。
第二天,鸟儿飞到云端寻找歌声。它们绕着白头山飞,仿佛山顶上有唱不完的歌。就这样,鸟儿在白头山待了半年,醒来时坡上只剩下米杆,开山耕种的人已经在寨门收粮了。
4.刘姐
刘三姐是一个民间传说中的壮族人物,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声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非常喜爱刘三姐,有许多关于她的故事和记录,尤其是每年的3月3日作为纪念她的节日。
出生于兰店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思坝镇社区兰店村)天河县(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思坝镇)618,该村有其故居遗址,该村刘氏族谱中有记载。
李霞离罗城县城很近,刘三姐经常去罗城唱山歌。建国前,刘三姐塑像供奉在罗城县西北多吉寺后殿,史称“三界宋殿”。游客们经常在那里唱歌,所以有东门(罗城县的居民)娱乐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1958年,《刘三姐的色彩旋律》创作团队深入民间收藏,确定刘三姐是罗城人。
5.苗鲁生的传说
小伙子不离笙,姑娘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族的大恒(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族的大佩(姑娘)。芦笙,黔东苗语叫“Gix”,川黔滇苗语叫“Ghenb”,是用竹子做的。
每支芦笙有六管,宋陆生中有“芦笙三管,长勺空;“一瓢六杆,吹向轰”的描述,加上方言和服饰,是区分苗语支系的重要标志。根据苗族的传说,在古代,当世界上没有人的时候,天帝把他的小女儿苟素送到地球上创造一切。
一天,贾和熊(杉木和竹子)来到天庭,向皇帝要一些娱乐设备。天帝的女儿勾践,砍掉了自己的六个手指和一只胳膊,做了一个芦笙。她死于出血。
天帝非常难过。遂将芦笙与贾、熊并曰:“此乃汝母也。以后一切都要经过她(允许),她会给你带来幸福的。”苗家自从有了芦笙,就过着稳定、幸福、快乐的生活。
几乎每个苗寨一般都有芦笙,这是一个村落生活幸福与否的标志。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芦笙队由芒管和大、中、中、小、特小六种芦笙组成。
与其他芦笙不同的是,芒管没有六管,而是一根三四尺长的圆管,管中插着一根小竹筒,竹筒在它的口中吹奏,声音低沉浑厚。大芦笙是笙之母,约两尺高。只能吹,需要两个人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