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的民俗

鄂温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居住在萨马街的鄂温克族人每到节日都会穿着民族服饰,欢快粗犷地跳“努格勒”或“阿罕布”。并涌现出一大批舞蹈、声乐、文学创作等人才。

(1)服装

旧时扎兰屯地区鄂温克族猎人的服装主要是鹿皮等兽皮制成。此外,桦树皮制成的夏帽也是这种民族服装的一大特色。桦树皮帽是将方形的桦树皮卷成圆锥形,用麻线连在一起,形似帽子。主要用于遮阳和防雨。

如今,鄂温克族居民的服装与汉族相同,但一些老年人仍然喜欢穿传统的毛皮长袍。在喜庆场合或重大场合,年轻人穿民族服装,但面料多为缎子。

(2)饮食

鄂温克族猎人喜欢吃肉,以野生动物为主,大部分是狍子肉,其次是鹿、肉、熊、野猪。吃肉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达拉嘎兰”(烧肉),把肉扔在炭火上烧;“Shiralan”(烧烤),将肉切成大块或条状,放入锅中煮熟。“Atsuken”(生吃),主要是狍子、鹿的肝、肾;“Kuhule”(晒干的肉干),将熟肉切块,晾干。如今,鄂温克族猎人的饮食逐渐与当地汉族居民相似,但他们仍然喜欢吃野生动物和野菜。

(3)生活

过去扎兰屯的鄂温克族猎人居住在山区和河流附近,以狩猎为主,居无定所,一般居住在“木克仁”。定居后,房子和内部装修与当地汉族居民基本相同。

(4)礼仪

鄂温克族人很有礼貌。老年人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年轻人见到长辈,首先要敬礼,敬烟。坐下让长辈先坐,喝酒请长辈笑,吃肉让长辈先动刀子,让长辈先走;如果骑马,下马打招呼,然后侧身让老人先走。年轻人和老年人遵守严格的礼仪,见面时互相问候,互相尊重,这个民族讨厌欺负弱小。

鄂温克族人非常好客。他们常说:“外人不背房子。”所以,无论是本民族的客人,还是其他民族的客人来我们家,主人都认为是大事,热情地让客人进屋,让他们坐在贵宾席上,奉上茶水和香烟。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也要用丰盛的肉食和美酒款待。

(5)姓氏

鄂温克族在历史上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从事狩猎生产的雅库特人、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的通古斯人和在嫩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的索伦人。他们的姓氏来源于各自宗族的名称,因居住地不同而不同。萨马街的鄂温克族主要姓氏有:奥格都吐顿、尼格杂吐顿、简吐;奥格杜硬脑膜、尼苏混合硬脑膜、谢潘硬脑膜、左腊珍姓杜;纳哈塔,布勒,吉勒,简姓布勒;萨马基尔简姓萨;蒙古族勒达图、黑格特达图简称代;奥格杜杜·印盒、伊基里·印盒·简都姓什么?伊吉瑞简姓伊;白格日珍姓白;瓜尔加简姓郭等人。

(6)传统艺术

& gt& gt& gt跳舞

鄂温克语又叫“额赫勒格”、“额赫勒人”。鄂温克族的主要舞蹈有鄂温克族舞、哲会冷舞、阿达哈西冷舞。这些舞蹈节奏感强,动作有力,足部动作和上身姿态和谐优美,有节奏的呼号,构成了鄂温克族舞蹈的特点。

还有一种舞蹈叫努京乐,多由鄂温克族妇女参加。这种舞蹈动作有力,节奏感强,脚部动作突出,鄂温克族风格浓厚。

& gt& gt& gt歌谣

鄂温克族长期生活在森林、草原、田野中,创作了大量反映狩猎、采集、种植、社会交往、男女爱情、婚丧嫁娶、宗教仪式等的歌曲。——《赞达人》,包括狩猎歌、牧歌、情歌、酒歌、萨满歌等。,除了逃婚歌,抵制征兵歌等。,内容丰富。鄂温克族歌谣比喻优美,抒情真挚感人,诗句质朴豪放。节奏主要是头韵,两句一韵。每首歌谣的节奏多变,易于即兴发挥。

(7)婚姻

鄂温克族基本遵循一夫一妻制,不同的是有“族外通婚”和“表亲通婚”。“堂兄妹”是指堂兄妹之间互相通婚,在婚姻中有优先权。女人结婚后,如果在婆家生了女孩,就喜欢嫁到姑父家,俗称“还骨”。鄂温克族历史上的婚俗,本质上是两个氏族之间的通婚,后来逐渐发展为与外族通婚。与外族通婚早已成为习俗,萨马尔街的鄂温克族与外族通婚超过一半。

鄂温克族有被妻子收养的习惯。经过多次协商,双方家长都不需要送礼。男方会把新郎送到女方家,大家在新娘家玩得开心,婚姻就结束了。被收养的妻子应当真心实意地赡养和孝敬女方的父母,同时与女方的兄弟姐妹一样享有老年人财产的使用和继承权利,并有权保留自己的姓氏。

鄂温克族妇女择偶不以贫富为标准,而主要以劳动能力、社会声誉和道德操守为标准。他们痛恨不忠不孝,反对言行不一。

鄂温克族历史上的婚姻程序大致可以分为求婚、订婚、结婚三个阶段。求婚的时候一定要请一个受人尊敬的媒人出面,经过媒人的催促才能确定婚事。订婚时,男方要送牲畜、酒、生产工具、金银首饰等。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举行宴会庆祝并互祝订婚的喜悦;婚礼礼仪很复杂。由于生活区域的不同,萨马街的鄂温克族婚礼仪式与鄂温克族自治旗南屯的鄂温克族婚礼仪式基本相同,主要包括盖新房、迎娶新娘、善意刁难男方、新郎新娘一起吃饭、招待客人等。

(8)葬礼

从清朝到民国初年,本市(旗)的鄂温克族人死亡后,往往放在树上进行风葬,这样尸体就可以挂在树枝上,上岸后用火葬或挖坑的方式埋葬。新中国成立后,境内鄂温克族的丧葬习俗与汉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