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的婚俗
准备婚礼,首先要定一个婚期,由男方先选定。黄道吉日俗称“好儿”,所以定个婚期也叫“看你儿子”,然后把婚期写在婚书上通知女方,这叫“送个好儿子”。送好儿子的任务由男方长辈完成,送好儿子的时间是有讲究的。上半年结婚的,农历二月二送;下半年结婚的,要在农历6月6日或者10月10日送。这是为了给女方足够的时间准备嫁妆。
仪式到了,男方请厨师安排酒席,同学亲戚提前到场,各司其职,准备婚礼。婚礼的路线要事先调查清楚,往返婚礼的路不能重复,也就是俗称的“不能回头”。新娘的家人和亲戚也要提前一天聚会,放好嫁妆,给新娘梳洗打扮,等待她的婚礼。
婚礼当天早上,贴上“Xi”二字和对联。婚礼队伍提前吃饭,去婚宴的人数是奇数。接到新娘后,他们只是给应声虫补了个双号,新郎再着急也不能亲自去。过去迎亲用轿子或马车,然后用卡车拉嫁妆,用摩托车开道,再用汽车。到时候,我们放完鞭炮就出发。我们一路上玩得很开心,拿着雷子大炮和吉祥卡片跑到了新娘家。
女人听到鞭炮声,就出去迎接。男的跟她打招呼,非要带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叫“压轿子”。女子在他下车前封了礼。大人们事先告诉他,不多送几个礼,他是不能下车的。小家伙坚持不下车,引来了大家的笑声。大厅里有宴会,但这只是一种礼仪性的装饰。迎亲的长辈入座,象征性的喝点水喝点酒,和女方的长辈聊聊天,等着别人装嫁妆。
女孩子结婚,不能沾家里的土,否则家里会变穷。因此,新娘上轿时,富人会用席子铺地板,穷人则用“传口袋”的方法:在地上找两个口袋,新娘踏上前口袋,迅速将后口袋移到前面,反复向前传,直到上轿。有些人干脆用椅子把新娘抬出去。在离开之前,新娘应该向父母敬礼并道别。有些地方还要求新娘含泪向父母告别,以示不舍。
新娘上了轿子,婚宴的人放鞭炮撒喜糖送走观众,然后返回。回去的路上,准新娘会“搜刮”嫁妆,女方会提前包一些油包子、火、鸡蛋等食物,怕准新娘在路上饿死。其实大家都不饿,但为了增加节日气氛,还是争先恐后地抢食。
婚车一到门口,一个人围着婚车跑去放鞭炮,另一个人拿着烧红的带铁丝的犁铧紧随其后,在犁铧上浇醋,称为“激动犁”,取“吉利”的谐音。男方也要给新娘一个抬轿礼,要几次新娘才能下来。新娘下来时,地上有一块用红纸盖着的石头,叫“大头针石”,脚踩在大头针石上,意思是“踏在地上”。
新娘下来后,点燃两堆稻草,新娘要从中间穿过。据说稻草火可以辟邪。新郎的哥哥或者我们的哥哥提着水桶带路,水桶里放着粮食,粮食上插着柏枝,柏枝上挂着红枣。还有一根称粮食的杆子,上面挂着九个铜钱。这叫“哥打,越打越有。”在两个年轻女孩的帮助下,新娘走在她哥哥的后面,慢慢走进了家里。院子里,孩子给新娘端来洗脸水,新娘给孩子一小笔礼金。
向新娘致敬是婚礼的重要礼仪。拜堂之后,男女正式结为夫妻。拜堂的礼仪也差不多,拜堂的程序写在红纸上,在司仪的主持下完成。基本程序是:
1,鞭炮齐鸣,新郎新娘就位,父母就位。
2、敬礼:对天地的一种崇拜;二、拜高堂;夫妻,再见。
3.进洞房。
仪式结束后,大家开始忙着婚宴。婚宴多在中午,酒席很丰盛。在主厅安排主宴招待重要客人。新娘和新郎应该一个接一个地向所有的客人敬酒。
婚宴结束了,婚礼也结束了。
大型会议实际上是一个订婚仪式。这个地方位于这个男人的家里。这个人安排了一场宴会。家人和亲戚来参加宴会,但他们不能免费吃饭。他们必须为女孩们准备一些礼物。媒人把自己的辈分一个个介绍给姑娘们的时候,就该约见面了,但是人数不多。小伙子手里拿着一大堆礼物,吃完饭回来的路上分开送出。家庭情况不同,现金多少不一,但一定不能太小气。女方收到礼金时,还象征性地赠送一些手帕、袜子、钢笔等小礼物,称为“换表”。
男女见面后,就被认定为未婚夫妻。他们逢年过节都要来来回回的看望对方,也可以安安静静的单独交流。农忙季节,双方都要去对方家帮忙干农活。约会一段时间后,允许一方反悔。但是,如果男方反悔,不好意思收回礼物,女方反悔,就必须主动退回礼物。结婚形式从完全由父母包办发展到见面后结婚,同时不再讲究“三媒六证”,这也是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