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客家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尽管如此,客家习俗的基本内涵是一致或相似的,因此它具有相当的凝聚力,使客家人团结在一起。客家习俗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习惯、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其他社会生活事项。或祭祀神灵和祖先,或在节日里叙事、娱乐和竞赛,或众多的禁忌、服饰和制作...客家人在习俗中表达思乡之情,在习俗中表达对先贤丰功伟绩的敬仰,在习俗中表达对民族气节的敬仰,在习俗中表达对乡党联欢会和亲友的亲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有些至今还在民间流行,有些则是过去流行的。其间也有相当迷信的,但作为习俗研究的一部分,还是有其文化和学术价值的,只需要观众熟悉就可以了。
1.20年来的客家节日与习俗
客家拜年习俗一般包括民族传统拜年习俗、土地神崇拜和杂神崇拜。透过这些民俗,我们可以探寻客家民风的一些来源。
岁时的主要节日:
1.春运:春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进入新年到除夕的准备阶段;一年的初一至初五为新年阶段;农历新年
元宵节是余辉阶段。更有特色的活动有拜年、打煤、蒸年饭、吃年酒、观年、开门、拜年、文娱活动等。
2.立春:春天到了。此时,百姓们通常会准备香案,焚香点烛,放鞭炮放大炮,贴上“迎春”“迎春”等红色纸条,称为“迎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吃,玩和享受元宵节在解决灯谜。客家民俗城和村落点缀着各式各样的灯笼,非常漂亮。汀州元宵节前,母亲要给已出嫁但没有孩子的女儿送荷花灯。灯笼的声音像“丁”,意思是“送丁,添丁”。各地元宵节都差不多。
4.惊呆了:汀州有两个和卫生有关的习俗。先炒豆角,或者用热水煮芋头。第二,在柜子、桌子、柱子、墙壁的脚上撒一些石灰。两者都是为了控制害虫。
5.春社、秋社:农村长期以来就有在社交日祭祀土地神、谷神的习俗。常逢神,“扶社稷”,祈求丰年。
6.清明:客家扫墓习俗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前后谷雨持续一个月左右。首先是群众的坟墓,然后是家族的坟墓。长夏去扫墓后,称之为“祭野鬼”。
7.端午节:客家人一般称之为五月节。在节日的前几天,用竹叶包裹的糯米被做成粽子,亲戚朋友互相赠送礼物。节日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赛龙舟、用“药”洗澡、在门口挂桃枝避邪。
8.入伏:城乡很多人吃“神仙冻”。
9.吃新的:品尝新大米。一般在微微的暑热过后,年底月食会有新的。在农村,新割的稻谷磨成米后,这些米是为祭祀五谷神和祖先准备的,然后大家一起吃,一起品新酒。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用陈米煮饭,加上新上市的蔬菜。供品有苦瓜、丝瓜、茄子等。都说苦瓜保佑大家,丝家保佑全家老少,茄子保佑老婆。
10年7月7日:客家人有“七夕乞巧”、“牛郎织女”的传说,但与此相关的习俗很少。人们有晚上坐在外面看天象的活动。有些女人有“姐妹会”。汀州民间有请先生吃饭的习俗。
11.中秋节:即鬼节。客家人的中秋节是在农历七月十四。长汀俗称“七月节”或“七月三十”。十三个人吃肉,十五个人吃素。还有一些古老的习俗,比如蒸蛋糕结缘,收太公太婆,烧包子,烧夜香。亭城登刀梯的原始习俗。中秋节的迷信色彩浓厚,旧俗在今天逐渐淡薄。
12.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吃月饼和赏月在哪里一般都一样。中秋之夜,还有几个与月亮有关的民俗,类似于巫术,如“葬花、啄月、跳竿、转水碗”。
13.重阳节:客家人称之为“九月节”。一些山村也被称为“窦唯节”,这被认为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农村,一般都是炸各种饼杀鸡鸭,在城市,加餐更简单。爬山喝菊花酒是传统习俗。
14.10月30日:10月15日,农历新年也被称为冬季节。在农村,我们常做糍粑、米果、芋头包子、豆腐等食物,称为“整理冬”。有些地方有演奏敬神演戏的习俗。
15.农历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厨主送上天”的说法。蜜瓜常被用来祭灶,为的是“在玉帝面前甜灶神的嘴,多演好事。”
它是客家人一年中的主要节日。
二,客家婚俗和喜庆习俗
客家人的婚俗深受古代风尚的影响,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客家男女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客家社会的正式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入豪门”,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虽然客家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重男轻女的偏见,但总体来说,男女关系还是比较平等的。例如,客家妇女和男子在家里工作得一样好。所以,女人在家的时候和兄弟是平等的;当你结婚的时候,
父母重视自己的婚姻,公婆也要遵循传统礼仪,循规蹈矩。
能娶个好老婆。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是按照古代的“六礼”来的。随着社会的变化,虽然有变化,但一般都是参照旧制度处理。六大祭祀仪式:“告别、定日子、给彩礼、献嫁妆、接新娘、送别、祭奠、吃面条、碗鸡”。类似于古代的“六礼”。在婚礼仪式中,仍有扰房、圆房等旧习俗。
新娘婚后第三天,娘家设宴招待女儿女婿,称为“请三朝”。这一天,女儿不能待在父母家,必须回婆家。在一些农村,娘家过几天邀请一些妇女和亲戚去女儿家做客;或者娘家请女儿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公婆自己选择日期,举办酒席互相邀请,称为“登门”,以加强两家公婆之间的交流。
婚宴招待客人,俗称“喜宴”,非常隆重,尤其是过去。其中,女方到男方家做客称为“大客”;男方会在门前放鞭炮欢迎,在他们到达之前不能设宴。新郎应在丈母娘的第一桌端着壶,轮流给丈母娘斟酒。客人们按辈分、年龄和家庭情况就座。大厅左上为首席,右为次席,老人在上,客人在下,以此类推。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养媳、招赘婚姻、换父母、换父母、再婚等。其中一些逐渐变得稀少和消失。
三。客家的衣食住行习俗。
1,服装
客家服饰简单实用,宽敞朴素。一般喜欢穿素色,尤其是蓝色、黑色和白色。质地多为粗布、漂白蓝缎、黑色服装,自织夏布做账。夏装也是夏布做的。在清朝,几乎所有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都穿“侧翻领”,长袖,直领和纽扣。翻领从领口向右倾斜,内翻领装袋。裤子都是“大裆裤”,又宽又大,连到腰头,宽四五寸。腰部不开口,多余的部分折在肚子前面用带子绑住。裤腿又称裤腿,宽约0.3米。女装在领子处卷起来,在门襟、袖口、裤腿处加蕾丝。晚清时,上流社会的男人出门或接待来客时都穿长袍,有时还会穿上马褂。农村妇女普遍穿的围裙“遮腹”,实际上可以遮胸,下摆很宽。
而且两面,上端绣有花,还加了“颈链”、“腰链”、“牙牌”。
等待银饰。女孩扎辫子,年轻女人扎发髻。此外,小脚女性也穿绣花鞋,这是罗帕的服饰。农妇不缠足,老太婆也是罗珀。
民国时期,男式侧裙逐渐被淘汰,长衫、夹克衫增多。后来中山装出现,风靡知识界。工人经常穿双排扣上衣,俗称夹克衫。女人依旧保留着侧裙,只有几个读过书的女人换上旗袍、蓝裙、黑裙,袖子明显缩短到掌根。读过书的男人,大多换西式裤子,用腰带或者吊带,而女人的裤子一直以大裤裆为主。鞋袜方面,清代女性穿布鞋,由家庭妇女制作。女鞋刺绣,小脚女脚趾上翘,长度只有14-15 cm。雨天多赤脚;或木屐,长汀称之为“鞋”;或者布鞋底加厚涂桐油。出镇或上山割草打柴,穿草鞋。民国时期,外地进口的胶鞋、雨靴、皮鞋,只有少数人穿。一双雨靴经常被全家人使用。袜子旧时用布缝制,清末开始出现纱织袜子。
清末民初,上流社会的男子戴礼帽,带帽。普通男人戴的是棉线做的圆柱爪帽,后来戴的是半球形羊毛帽。女人在寒冷的天气很少戴帽子。
2.规定饮食
客家人一日三餐,多为早晚粥,白天(中午)干饭。杂粮农村早餐粥。长汀称杂粮为“粗货”,过去常年“半年粗货”。收成不好的时候主要是杂粮,有时候还要吃红薯渣充饥。小麦一直比较稀缺,所以面条只用于过年吃饭或者招待客人。有时候春天贫瘠的时候,把刚收割的小麦磨成粗粉,做成麦汤,但50年代以后就很少这样吃了,长汀、上杭、武平的一些村子里有一种藏红薯,用盐水腌制,风味独特。
家常菜,干咸菜和干萝卜,配时令蔬菜,苋菜、血蕨、大白菜、芥菜、藜麦、炒饭最常见。家家户户都可以做一些配菜,比如生腌菜、生萝卜籽,香脆可口,充满地方特色。还有豆沙和豆腐脑,都是比较常见的菜。
大米除了煮饭、煮粥,还可以做成干粉、碗饼、笼床之类的。挂面以其白、嫩、软、滑、韧的特点而闻名。还有用糯米做的年糕和用大米做的米果,有饼的、圆的、冻的、果味的,口味有甜的、咸的、碱的。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准备,拜神,请客,给亲戚朋友送礼。也是农村过年的传统食品。
风味小吃有丸子、灯饼等。肉类食品是宴会的主菜,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块烤鸡肉和水煮鸡肉。水煮猪肉和干蒸猪肉通常是传统菜肴。
长汀的酒以口味清纯甘甜、度数低、不易醉人而闻名,深受妇孺喜爱。九娘香甜可口,配上蒸蛋,美不胜收。用碗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有时也用来煲汤煮饭,俗话说“粗茶淡饭”。
没有偏爱酸甜苦辣汀州人。很多人喜欢吃油炸食品,又脆又好吃。做饭很咸,味道很浓。
3.活的
客家民居的特点大多是厅、厨、柜四种方式。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平房,上厅下厅。左右横屋对称,前后左右各有天井。大殿中央皇帝的墙上一定有神龛供奉祖先,大殿之间有厢房。前面有一个坪,后面有一个花园,四个大门和一个门楼。大殿两侧的房间是卧室,平日大殿接待客人,元旦供奉祭品。横房多用于厨房、谷仓、农具、家具、杂物。洗澡多在室内,猪圈和厕所在室外。对于各类建筑,城关一般采用砖木结构,农村多采用木架土墙,偏远山村也有不少纯木结构建筑。在农村,有“九堂十八井”的巨大建筑和用高墙筑成的“土堡”,以防土匪。畲族的房子大多是竹棚。这种房屋格式沿袭了1000多年,在农村仍然很普遍。家人住在一起方便,兄弟分开方便。城市里的房子最初以上下厅或三四厅的平房为主,城里的房子都是祠堂。后来一些门面演变成了商铺,长汀水东街的骑楼颇有南方城市的特色。
根据《中国民俗大辞典》的记载,闽西南和两广北部的传统客家民居,是客家人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群体四合院。多为土木结构,外墙为一米多厚的夯土承重墙,与内部木架相结合,并增设多道与外墙垂直相交的隔墙。外墙下一般没有窗户,所以形似堡垒。一个是大庭院,平面前呈圆形,由中、左、右三部分组成。重叠的院落,参差不齐的房屋;一种是扁平的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的砖楼、土楼,其中最大的直径有70多米,300多个房间嵌套着三层环形房屋。外环屋高四层,底层为厨房和杂物间,二层用于存放食物,三层以上有人居住。其他两环的房子只有一层楼高,中央大厅是为民族讨论、婚丧仪式等活动而建。兄弟分家,原则上平均分配,但大儿子留在厨房。如果有厕所,它属于“蛮子”(最小的儿子)。俗话说“长子坐厨房,满子坐屎窖。
第三,客家民俗娱乐习俗
客家民俗娱乐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节日有秧歌、龙舟赛、划船、舞龙、舞狮、高跷老师、迎灯、骑灯、敲鼓、九连环舞、茶灯、大刀舞、大成乐舞、道人舞、乐器会、表演、十番乐、提木偶、烟火表演、迎神游戏等。平时有民谣,小曲,弹钢琴,弹古筝,拉二胡,吹笛子,下棋,下五子棋,打牌,扔头奖,打麻将,养花,钓鱼。如大埔客家“筝”的音乐
特色标志着中州和汉水的古元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格,并有一套基本的规则,使得人们认为客家音乐力求进步和不同的习俗。
孩子们玩的游戏有摇羊、捉迷藏、种芋头、种冬瓜、踢毽子、跳绳、中国象棋扔沙袋、跳棋等等。
流行的剧种主要有京剧、祁剧、南楚剧、木偶戏、汉剧、外江剧和话剧。1949后,长汀引进戏曲、越剧、采茶戏、黄梅戏。
1,秧歌。顾名思义,是在插秧等劳动中唱的歌。所以最初是歌唱的形式,后来以舞蹈和戏剧的形式出现。现在这三种形式和秧歌在全国广泛流行。在一些地区,花鼓、茶灯、旱船、竹马等民间舞蹈形式一般称为秧歌。还有人称高跷秧歌和普通秧歌为“地秧歌”。
2.舞狮。舞狮是中国民间舞蹈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1000多年来,它已成为劳动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汀州地区的舞狮,在表演上有“文狮”和“武狮”两种形式。在每年的第一个月,舞狮者通常会在城市和农村挨家挨户地祝贺春节并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户主们通常会互相给红包作为奖励。《文狮》的表演细腻、柔和、稳重,重在刻画狮子温柔可爱的性格。“武狮”强调武艺,技艺高超,主要表现狮子的威武、勇猛、雄健。
3.舞龙。制作龙是一个祝福新年和联系亲戚朋友的好机会。汀州制造的龙身一般染成青色和黄色,分别称为“青龙”和“黄龙”。玩龙灯时,有人燃放烟花爆竹,看似火花四溅时,只见龙在万道火花中滚来滚去,显得金光闪闪,并伴有响亮的鼓声和音乐,营造出热烈的节日气氛。
连城古田灯会观龙是当地农民传统的、最大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每年第一个月的14号到16号举行。每个龙灯都是游一天一夜然后焚化。元宵节,村的华、江两个姓氏轮流扮成龙,至少有65,438+000块板子,被称为主龙。龙头龙尾配神,配锣鼓,配十扇乐队,史无前例。
4、轻舞。元宵节活动以跳花灯为主,称为“玩花灯”、“做花灯”、“做灯笼”或“灯笼”。长汀的《踩灯笼》以爱情为主要内容,一男一女或一男一女共舞。这种舞蹈具有简单、轻快、幽默的特点。“花灯舞”表演者多为儿童。表演者在灯笼中间,用绳子把灯笼挂在肩上。演出时有四八个人在排队。
5.踩船灯。一般来说,踩舟灯是在春节和元宵节表演的。虽然各地名称不同,但表现形式基本相同,如“旱船”、“旱船”、“渔船”、“采莲船”、“花船灯”等。福建有些地区也叫“陆地划船”,都是“旱船”一样的形式,只是船的内容和形状不同。
6、九环。又称“霸王鞭”、“打莲香”。表演形式多为歌舞,曲调多为当地民歌,内容多为表达男女之情。既有两三人小饭桌唱歌的形式,也有边玩边走各种队形、摆出各种画面的群舞;也有手持霸王鞭的舞者,也有手持扇子、竹板等道具的舞者。深受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喜爱。
7.其他:高跷、抛冠军、提线木偶、茶花灯、大刀舞、大成乐舞、道士舞等。,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
五、客家丧葬习俗
与其他习俗相比,葬礼的习俗更为庄重。客家人对此做了很多深思熟虑的事情,甚至是太多的繁文缛节。丧事慷慨,礼事奢靡,酒席丰盛,灵方醉,鼓乐送别。有些地方仍然有旧习俗。
病人临终时,会穿上事先做好的“寿衣”,称为“穿寿衣”。以前有个说法叫“上下”,就是穿衣服。
六折的衣服,穿四折的裤子。
客家习俗重视死亡。那些离家在外的人,为了临死前见最后一面,千方百计赶回家,这就是孝顺。人死了,马上烧轿子烧纸,家人孩子痛哭。是为了“死亡”
丧:病人死后会立即死亡。孝子出门到奶奶的舅舅家,亲戚的舅舅家,也在门口或者路口附近发丧。
小白厅:遗体前悬挂白布,摆好香案,摆放牌位或画像。早晚哭一场,登记亲友送的礼物或“代用蜡烛”,灵堂两边按顺序挂上帘子。
落枕:移动尸体,在大厅地板上铺一块白布,把尸体放在上面,头上盖一块新瓦,瓦上放一个布三角枕,派人日夜守候;在固定的时间把尸体放进棺材里,叫做“入料”。每天早上和晚上,以及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时,寡妇们都会在帐篷里的灵柩旁默哀。晚上亲友参加灵堂,俗称“陪夜”。
选择合适的哀悼时间,通常在早上。旧社会,初一有“丧”,通宵达旦,鼓乐震天。出殡前先举行追悼会。讲究排场,以示孝顺。
埋葬:将棺材放入墓地。墓地的选择讲究“风水”。墓的外观很像客家人的龙圈,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葬后第三天,亲戚们穿上丧服,到坟前哭拜,烧纸钱,称为“三朝”。
做七:人死后,每到“七月”日,都会举行追悼会,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追悼会,焚烧灵房(纸房),称为“万齐”,以示丧事结束。后来举行周年纪念仪式,叫开孝;三年举行一次祭祀仪式,叫开大孝。开大孝的时候,门和堂都换上了红对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人的习俗是埋葬若干年(一般为十年)后掘墓,用炭火烘烤遗体,按人体结构弯曲四肢放入特制的陶瓮中,称为“金检”,然后重新埋葬。这是一个永久而真实的坟墓。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比如多请和尚道士念经,给死者翻身等。
六、客家信仰与禁忌
除了传统的佛教和道教,客家宗教信仰还包括从西方传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此外,客家人崇拜祖先,信奉鬼神。他们大多信奉佛教。
1,佛教
佛教于南唐天成四年(929年)由慧宽法师传入长汀。宋乾德二年(964年),又有一位丁广法师来长汀传教。
教书。
在民间传说中,以上两师为民驱逐贼寇,护城开道;为农民祈雨避旱;为保护人民生命,消除虎害,人们称惠宽为“能助虎之主”。
2.道教
道教在客家地区的流行与佛教齐头并进。以前医学幼稚,瘟疫横行,道士就建坛祈福瘟疫。当天花流行时,人们祈祷天花。瘟疫天花已经消失了几千年,但在农村,依然普遍存在着抗安然、祈福、立符、挖土、安胎、驱邪、镇邪、以水待人的习俗。
3.天主教
清朝顺治年间(1653),意大利神父朱利奥·阿勒尼到长汀老古井传教。
4.基督教
清光绪十八年(1892)春,惠安的周志德、陈秋青到长汀讲学。
5.民间祭神。
在客家人的寺庙里,除了主信众之外,往往还有很多信众。神也被供奉在其中,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民间信仰的本质——多神教和偶像崇拜,而且大多属于灵魂崇拜。客家民间土地神、土地神主要信仰妈祖、三山大王、益民爷。长汀民间信仰神灵的不一定是信徒。有些人见人就拜,不管宗教。神仙和佛教徒在长汀很常见。主要是,主要是、财神、阎、玉皇大帝、文曲星(魁星)、真王菩萨、门神、灶王爷、五谷皇帝、释迦牟尼佛、西天佛祖等菩萨。
6.遇见神
客家城乡迎神比赛在旧社会非常盛行,一年十二个月都在持续。在每个月的第十五天,善良的男人和女人在家里或寺庙里烧香,点蜡烛,放鞭炮,以示敬意。每年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城乡妇女携带香烛、粉面、糕点到各地寺庙“办事”,纪念观音菩萨出世、开悟、涅槃。迎神运动会期间家家户户都住满了亲戚朋友,家家户户都要提供住宿。有的人乐此不疲,平日宁愿节衣缩食,以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为目的。
7.其他信仰和禁忌
客家人对天、地、日月、雷电、时间、方位也有信仰。他们对动物、植物和器具也有不同的信仰,比如蛇、燕子、草蜢、扫帚和灯。人的一些行为,比如踢脚趾、换牙、跳眼皮、做梦等。,也有自己的解释。在占卜巫术方面,民间保留着用巫术治病的习俗。如《捉四眼》《惊世骇俗》《画符》《问天》《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