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订婚,母亲该不该给客人倒酒?

婚姻习俗总是有政治和经济背景。以前是轿子,自行车带。现在是一个浮子,一个摄像头。以后就是“上月球九天,下五洋捉龟”。所以社会越发达,婚俗演变越快。建国前,男女婚姻完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双方无权决定。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倡导下,加上《小黑结婚》《刘巧儿》等剧的流行,适婚年龄的年轻人逐渐获得了恋爱的自由。但是,在当时,媒人撮合的婚姻比例还是很大的。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红娘,婚前都要履行谈婚论嫁、相亲、订婚、盼家、选好日子、给彩礼、搬箱子等程序。

求婚:家庭会议将讨论结婚的可能性。如果省略了这个,家里长辈会说要结婚的房子傲慢。

相亲:由媒人安排,由媒人出面,约定男女双方见面的合适时间和地点;如果恋爱了,就得找个“媒人”,度过这个难关。目的是让双方亲友看一看,帮助工作人员咨询和把关。一起去的亲戚朋友,俗称“替身眼”。

订婚:如果男女双方和亲友都没有异议,媒人会代表男方向女方求婚。如果女方同意,婚事就定了。订婚之后,你不能反悔。当时在当地很受舆论谴责。

盼家:又称攀家、望家或“望地”。未来的儿媳妇在媒人的陪同下,第一次正式拜访公婆。这一天,婆家隆重接待未来的儿媳妇和媒人,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酒席尽量丰盛。未来媳妇参加酒席,酒席上一般不喝酒;男人的宴席尽可能劝酒,争取热闹的气氛。媳妇回去,婆婆会送衣服等物品,这叫“追忆”。

选个好日子:也叫吉日。找到能选择日期的人根据新郎新娘的命运(生日)来选择结婚日期。人们迷信结婚的日子好,婚后的日子也会好,所以很重视吉日的选择。如果没有合适的日子,我宁愿推迟婚礼也不愿草率行事。那些渴望结婚但没有合适日子的人可以在春节结婚,这一天被称为“赖斯日”。因为全世界都将庆祝这一天,春天的回归将是幸运的。选良辰吉日是男方的事,却要派人去征求女方的意见。如果女方不同意,就要另作选择,直到女方同意。

彩礼:又称“递红”或给彩礼。婚期定下来后,准新郎由媒人陪同去女方家要嫁妆。嫁妆包括现金、衣服、被套等。量是随着时代的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

搬箱子:婚礼前三天,男方哥哥去女方家领嫁妆。或者用汽车推,或者用拖拉机拉,都要极其小心。盒子、床上用品、结婚蛋糕、大镜子、茶具等东西一定要完好无损,被损坏了不吉利。搬回来的嫁妆会直接送到新房陈列。

婚前一切就绪后,婚礼开始。

婚礼包括“结婚”、“开箱”、“期待”三部曲。

结婚:前一天晚上,新郎去迎接新娘。离家那一刻,叫“坐轿子”。新郎应该在日落后进入新娘的房子。女方家的亲戚朋友都来一起庆祝。岳家办了婚宴,招待女婿和亲友(第二天凌晨还有亲友参加的婚宴)。女婿这次在岳家坐了第一桌,后来和儿子一样,有客人的时候只能当服务员。

第二天早饭后,新郎新娘交换纪念品,一般是新手帕,纯洁漂亮。兑换完代币后你必须马上离开。新娘的母亲不出来送女儿,只好坐在炕上为女儿祈福。新娘的叔叔、舅舅或哥哥陪同新郎、新郎,叫“送客”。送客的人应该是有儿有女,身体健康,运气好的人,这样才能给一对情侣送去好运。如果这个村已婚妇女多,不如早点走,有句话说的好,身先士卒。新娘出闺房的那一刻叫“上轿”。上了轿子后,新娘只能往前看,不能往后看。意思是婚姻漫长,没有回头路。如果新郎在路上遇到熟人,只能点头不说话。字——谐音“变”,引申为“失”(多字失)。此时,男方家挂满喜联,喜字满大街,鞭炮高挂,亲朋好友都在门口等候,准备迎接新娘。

新娘一行人一到,按照事先的分工,就有大妈大婶接新娘(有的村里有句话叫“大婶不送,大婶不迎”,就是女方的大婶不参加送侄女上轿子,男方的大婶不参加迎接侄女下轿子),还有婚礼主持人接客人。接新娘的人会把新娘送到新房;拿起《送客》,把客人领进客厅。与此同时,鞭炮齐鸣,营造节日气氛。

婚宴中午开始。新娘进入女宴;新郎没有入席,而是端茶倒水。座位的安排很有讲究。送客人的是第一桌的上座。如果有很多人为他们送行,他们不得不坐在每一桌。然后朋友大,家人的朋友尽量安排好座位。旁系亲属依次是叔、叔、叔。直接成员,无论是爷爷、爸爸、叔叔、伯伯,都是服务组,即使有座位,也没有座位。吃饭的时候有很多规矩,所以要注意餐具不要打碎。就像过年的时候要“界面色”。餐桌上的调味品,大蒜要改成“怡和料理”,醋要改成“计划”。酒席的高音区就是鱼上来,陪同人员要千方百计让客人多喝。醉——谐音“最”,最好最好的意思。客人经常说“鱼在桌上,我在桌下”,意思是醉醺醺地躺在桌下,不吃鱼。吃饭的时候,同桌的人都想吃米饭和面条。不要只吃一样东西,这叫“汤和饭都有,孩子和孩子都有”。祝新娘新郎儿女双全。

宴会结束后,新娘家的来访者要去新房看一看(有些地方,来访者去的是公婆的房间,而不是新娘的房间),以便他们汇报。这叫“赴小宴”。小宴是一种装饰,也是一个过程。只是象征性地摆了一桌酒菜。去参加小型宴会时,送东西的人要代表新娘的父母对公公婆婆说一些客气话。比如“女儿笨手笨脚,不会做家务,以后请你做公公婆婆”。新郎家要为客人准备点心,以示感谢。如果你太忙而不记得,这是非常不礼貌的。当送客的人离开时,婚宴正式结束。

晚上有闹洞房的习俗,村民们想尽办法捉弄新郎新娘。受哥哥如父的观念影响,同龄人的“大哥”(丈夫的哥哥)不跟嫂子开玩笑,也不在洞房里闹;“姐夫”(丈夫的弟弟)是“叔嫂”,是闹洞房的主力。这个坏习惯逐渐被消除了。

婚姻期间的禁忌还是很多的,各村有所不同。在一些村庄,人们习惯在婚礼前夕找一个男孩睡在新房里,这被称为“压房”或“压床”,这样阳气增长,阴气消失,赶走“邪灵”,迎接第二天新人的到来。也有的是新郎的父亲或叔叔压房子。结婚那天,婚礼前从早到晚不许别人坐在新房的媳妇炕上,只准新娘坐。新娘要坐得端正,叫“坐得幸福”。你不能躺下。如果你躺下,它与生病的谎言联系在一起,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拆包:结婚第三天,新娘的爸爸、哥哥、弟弟去男方家。打开婚前“动过”的箱子、盒子(不亲自打开只是个形式)。这时男方家可以把女方带来的结婚蛋糕(也叫媳妇蛋糕)分发给亲戚邻居。这一天的酒席规模比婚礼当天要小,一般都是男方家和婚宴的人因为事情不能参加。有的人简化开箱手续,婚礼当天开箱的人随新郎新娘一起来,称为“随红”或“当天红”。

占九:因为这是一个快乐事件的第四天,它也被称为“占四Xi”。新娘和新郎应该一起去新娘家拜访她的父母和亲戚。第一个本意是新郎来感谢岳父母,感谢他们娶了辛辛苦苦养大的好姑娘。第二,新郎新娘要表态,表明自己永远坚守这段婚姻的决心。这只是个形式,很少有情侣能真正按规矩来说事。

况且上世纪初,还没有结婚登记这一说。找个会写字的人,把双方的生日写在一张红纸上,贴在新房的柜门上。这是一份“法律文件”。它没有印章,没有签名,但它比泰山还重要,所以双方会永远在一起。上世纪中后期,形式也是大于法律的。举行婚礼,即使不登记,人民也视为“合法”夫妻;如果只是想不办婚礼就同居,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婚礼形式的公婚,村里的村民也不承认其“合法性”。那时候先结婚再登记的人很多。即使他们登记了,也没有关注结婚证。大多数人把结婚证挂在新房的墙上作为装饰画。所以,乳山四五十岁的人,手里都没有结婚证,因为那时候,他们在墙上贴了一张照片。

以上是上世纪中后期的情况。总之,乳山非常重视结婚时的正式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