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用草药洗澡?
端午节的卫生习俗主要有:
?9?0收集草药。这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夏郑潇》载:“此日贮药以除毒气。”《杂药集》卷二十二引用《荆楚岁时杂药集》佚文:“五月五日,争杂药可治百病。”在魏末《齐姚敏书》的杂注中,有五月捉蟾的记载,也用于制药。后来,许多地区都有端午节抓蟾蜍的习俗。比如江苏,中午收割蟾蜍,刺破其泡沫制成中药蟾酥。杭州人也给孩子吃蛤蟆,说夏天能降火不生疮。并于5日将墨锭放入蛤蟆口中,吊起晾干,便成蛤蟆锭,敷于脓肿处即可消散。这种捉蟾药的习俗,源于汉代“蟾争兵”的传说。再比如湖北监利端午节“采药”的习俗,也是采药。采药是因为端午节前后草药的茎叶成熟,药性好,这一习俗就在这一天形成了。
?9?1木兰汤。中午用兰花汤洗澡是《大戴礼》中记载的古老习俗。那时候的兰花不是今天的兰花,是菊科的飞机草,有香味,可以煎服沐浴。《九歌·云中》也有“沐浴兰花汤会让你芬芳”这句话。《荆楚纪年》:“五月五日,谓之兰浴节。”《五杂记》记载,明朝人中午用五色草洗澡,是因为“没有兰花汤”。后来一般都是炒香蒲,艾草等草药洗澡。在广东,用艾草、香蒲、凤仙花、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柏叶、银莲花根、艾草、蒲草、桃叶等用来泡澡。不管男女老少,全家都洗。这种习俗至今仍然存在。据说能治皮肤病,还能辟邪。
?9?喝蒲酒,雄黄朱砂酒,喷酒。《荆楚纪事》:“菖蒲(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边,地下有淡红色的根,叶子形状像剑和穗。”。根茎可入药或入药)或刻或切丝凉酒。“蒲酒清香爽口。后来酒里加了雄黄和朱砂。谢明赵哲的《五杂醉》:“饮菖蒲酒也...和雄黄一起喝。“冯明荥经《广义月令》:“初五,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故无毒蛇之虞(古书所提毒蛇)。给墙壁和门窗洒水,避免毒虫。“这种习俗流传很广。至今,如在广西宾阳,端午节时有成包的药材出售,有雄黄、朱雷、侧柏、桃仁、蒲叶、艾叶等。人们用酒浸泡,然后在墙角、门窗、床下等处蘸酒。,然后在孩子的耳朵、鼻子、肚脐上涂上酒,驱赶毒虫,求得孩子的安全。此外,有些地区还用雄黄酒粉在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让孩子身上带有老虎辟邪的印记。从健康的角度来看,这些活动仍然是科学合理的。雄黄用水和酒混合可以在室内消毒杀菌,喝普洒也是相当有益的。
?9?3采茶,做凉茶。在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喜欢在端午节时采摘嫩叶和蒸野菜叶来泡茶。在广东潮州,人们去山野郊区采集草药和煮凉茶。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端午节还有很多辟邪灭疫的活动,与上述养生习俗密切相关。用五色丝绸绑手臂曾是一种流行的习俗。汉代在《风俗与义》一书中记载:“五月五日,赐五色以延年益寿,民间传说有益于人的生命。”《荆楚纪年》说:“以彩帛缚臂,非病,谓之‘兵兵’。除此之外,还有长命缕、连命缕、兵兵、五色缕、诸索等等。据说也是屈原造成的,可以驱灾。五彩丝线为什么这么厉害?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还有一种在山中悬挂五色纸召唤五鬼神的巫术。大概是五鬼神护佑的象征,源于中国古代的五行观念。另外,可能源于古代南方人纹身的习俗。”《汉书·地理志》记载,越人“为避之害,纹身于发”。刘义庆,阿津人,著有《世说》等书,书中用五色丝绸包裹粽子投入江中,怕蚊子,怕龙。虽然是传说,但透露出一点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丝绸绑在手臂上,或者是纹身,还有其他饰品。如太平毓兰引《风俗通》)佚文:“有其他织杂,以赠互遗。“条纹,也就是彩色编织的丝带,也和五色丝绸齐头并进。还有赊兵的习俗(这个习俗已经失传很久了,只在《太平御览》中有记载)。这些习俗流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多种美丽好玩的香包等饰品。如《东京梦录》)记得北宋开封,端午节后想买。”白索和艾(多年生草木樨,叶有香味,可入药,内服作止血剂,艾灸用。它也被称为“艾桂花和银样鼓花”。就是佩戴配饰。《武林旧事》南宋杭州赐嫔妃大臣:“翠叶、五色葵花石榴、金丝翠扇、真珠及百绳、簪、经管、香囊、软香龙生服。”清景帝纪昇:“少女剪彩折福,用柔帛缝制老健人、角粟、蒜、五毒、虎的方程式。”它在端午节被制成人形(从古代艾人发展而来)、粽子、大蒜、五毒、巷虎形状的小香囊。《贾青录》记载了另一种健康人:“城中人以金银丝为繁缨(古代帽子上系于领下的带子),编钟,骑虎,极为精致,并以小钗为串,或以铜丝金箔供女子插鬃,互相供奉,故称健康人。”女性还会在包子上佩戴艾蒿,插上石榴花,既能辟邪,又能起到装饰作用。
端午设各种能驱邪的花草,出处也长。最早的例子是在门上挂艾草,《荆楚纪年》:“艾艾为人,挂于门上以毒气。”这是因为艾蒿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还可以用来治病、艾灸穴位、驱虫。五月温含艾叶油最多(此时正值温生长高峰期),故效果最佳,人们争相采摘艾叶。除了把艾扎变成人之外,他还被做成老虎的形状,这就是所谓的艾虎。《荆楚纪年》中的注曰:“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形,邮至内人试戴。”与此同时,门上还挂着蒲捆,剪的蒲剑,用蒲捆绑的蒲龙。《景帝岁时纪胜》:“(端午)插普龙艾虎。”《贾青录》卷五:“戴普为剑,伐天蓬为鞭,佐以桃柄蒜,挂于床中,皆用以驱鬼。”桃梗是辟邪的吉祥之物,大蒜被认为是象征武器的青铜锤,配以蒲剑、彭边驱除鬼鬼祟祟。此外,艾蒿被焚烧,以赶走蚊子和苍蝇。在湖南、浙江等地,葛藤被用来挂在门上。据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可以驱邪。
有打草药、打草药等游戏,与采草药、采艾普有关,是古人野外娱乐的遗产。后来发展成插花等装饰艺术。
人们认为五月是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出现的时间,人们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的危害。一般在屋内贴一张五毒地图,在红纸上印上五毒,然后在五毒上扎上五根针,即把毒物刺死,不能再猖狂。这是辟邪的巫术遗产。民间还在衣服上绣五毒,在糕点上装饰五毒图案,都是驱逐之意。
端午节也用桃花印章装饰。桃是民间习俗中的驱邪之物,起源于申屠和雷宇的神话。上面刻着桃符,也是驱散噪音的意思。《续汉礼史》:“朱锁、五色桃印,为挡邪气之门饰。”这就是后世暧昧符号和吉祥葫芦的由来。《梦梁璐》卷三:“军士等士写‘五月五日中秋,红口白舌全消’之句,为宋代风俗。”《燕京年》也记载:“端阳用彩纸剪成各种葫芦,供日常使用,倒贴在门槛上,释放毒气。“这是清朝的习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挂丝缨、丝带更好看,或者把葫芦里的五毒形状剪下来贴在门上,也表示五毒之气将尽。你是个“多灾多难的葫芦”。
至今仍有在门上挂镜子避邪的习俗。唐代5月5日中午在扬州长江中心铸造铜镜向皇帝进贡,也是为了辟邪(见《唐史补》)。所以后世多是在门前挂镜子驱邪。(马大勇《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