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急需关于春节的手抄报。
春节的习俗
向灶神献祭
在中国,春节通常是以祭灶开始的。民谣“二十三,香瓜棒”指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祀灶。有“官三民四船工五”之说,即腊月二十三官持祭祀灶,二十四日百姓持,二十五日宅船持。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一种习俗。在过去,几乎每个厨房都有一个“灶神”神。人们称这个神为“命主菩萨”或“灶主命”。据说他就是玉帝加封的“九天东厨统领厨宫”,负责管理各家的厨火,被崇拜为一家之主的保护神。灶神龛多位于厨房的北面或东面,灶神的神像在中间。有些没有灶王壁龛的人还直接把神像贴在墙上。有的神只画一个灶神,有的神有男女两个。女神被称为“厨王奶奶”。这大概是对人类情侣形象的模仿。灶神的雕像大多还印有这一年的历法,上面写着“东方厨师当家”、“世界守护者”、“一家之主”等字样,以示灶神的地位。两边有“天道说好,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祝福全家平安。
灶神从去年大年三十开始就一直呆在家里保护和监督家人。腊月二十三,灶神会升天,向天上的玉帝报告这一家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根据灶神的报告,玉皇大帝把新的一年吉凶祸福的命运托付给了这家人。所以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灶神的报告真的很有意思。
送灶一般在黄昏举行。一家人先去厨房,摆好桌子,在厨房墙上的神龛里给灶王爷上香,献上用焦糖和面粉做成的蜜瓜。然后把竹竿扎成纸马,做动物的饲料。用焦糖祭祀灶神,是为了让他老人家嘴甜。有的地方还在灶王爷的嘴上裹上糖,说“多说好话,不说坏话。”这是用糖堵住灶神的嘴,叫他不要说坏话。在唐代的《旧时代年谱》中,偶有“司明(灶神)用酒糟敷在灶上而醉”的记载。人们用糖涂上灶王爷的嘴后,摘下神像,带着纸和烟升天了。有的地方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秆和松枝,然后把供奉了一年的灶王爷雕像从神社里拿出来,和纸马、草料一起放在火上烧。院子里灯火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堆磕头,边烧边祈祷:今年二十三了,我要送灶尺去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你会平安到达。蜜瓜又甜又甜。请对玉皇大帝好言相劝。
送灶神的时候,有的地方还有几个乞丐,打扮起来,唱歌跳舞挨家挨户送灶神,取名“送灶神”,换取食物。
送灶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很普遍。鲁迅先生曾写下“一个庚子送灶当事实”的诗句:唯有鸡胶香,衣裳香。如果家里什么都没有,就只有几只羚羊。
他在《送厨灶之日》一文中说:“厨君升天之日,街上还有一种糖,一个柑橘那么大,我们那里也有,只是扁扁的,像厚厚的煎饼。那就是所谓的牙龈牙。”本意是想请厨君吃了它,粘上牙齿,这样就不会说玉帝的坏话了。"鲁迅诗中"羚羊"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印石传》:"宣帝称帝时,阴子方最孝最慈。第十二天早上做饭,见到灶神,孩子又要拜,又要庆祝;家里有一只羚羊,所以受到崇拜。第三个之后自然就变得极其有钱了。“我已经认识了第三代,我已经发迹了。所以我经常推荐腊月里的羚羊拜灶。”尹子芳见了灶神,祭了羚羊。后来,她交了好运。从此,杀羚羊祭灶的习俗流传下来。
唐宋时期,祭灶的供品相当丰富。宋代诗人范成大对当时的民间祭灶活动写了一段非常生动的描述:古代传说腊月,灶王爷对天说话。云,车,马流连,家有杯盘。猪头是煮熟的,鱼是新鲜的,豆沙和甘松鱼饵是圆的。男人提出让女儿回避,就是喝酒烧钱。你闻不到你仆人的挣扎,你的猫狗碰你也不觉得生气。送你到天门醉饱,也不要长勺短勺的重复云烟,向市场乞讨分。
腊月二十三的祭祀炉,与中国的新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一周后的除夕夜,灶神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和其他神一起来到了人间。灶神被认为是指引天上诸神的。其他神过年后又升天了,只有灶神会在别人的厨房里呆很久。迎神的仪式叫“接神”,对灶神来说,叫“接灶”。一般是除夕夜拾灶,仪式简单很多。那时候只要换上新的灶灯,在灶龛前烧香就行了。
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祀灶”。有些地方,女人不祭灶。据说灶神长得像小白脸,怕女人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神的起源,由来已久。在中国的民间神中,灶神的资格由来已久。早在夏朝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被百姓崇敬的大神了。据古书《礼记·礼记》记载,孔英达说:“颛顼之子日立为祝融,拜为灶神。”《庄子·盛达》记载:“灶有馍。”司马彪评价说:“馍馍,灶神,一身红衣,看起来是个美女。”“抱朴子。《魏徵》也记载:“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灶神还指责白人有罪。”这些记录很可能就是灶神的来源。还有,或者灶神是个挖柴生火的“燧人氏”;还是神农的“火官”;或《黄帝烹任》的“苏李记”;或灶神姓张,名榜,字郭;众说纷纭。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时候有个姓张的家庭,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油漆工。我哥哥的专长是烹饪锅碗瓢盆。他被东街和西广场邀请,他们都称赞他的厨艺很高。他成名已久,称他为“张躁王”远在千里之外。奇怪的是王说,无论谁建立了一个炉子,他喜欢干涉别人的家,如果有争议的话。遇到吵吵闹闹的媳妇,他会劝,遇到凶婆婆,他会说自己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邻居有事都会找他,大家都很尊重他。王活了七十岁,他死的时候,正好是腊月二十三的深夜。在王死后,张嘉珂陷入了一片混乱。原来王是一家之主,家里的一切都由他指挥。现在大哥已经离开了人世,弟弟只能写诗画画。虽然他花了很多时间,但他从来没有打理过家务。几个房间的媳妇吵着要分开,画师被搅得无奈,整天皱着眉头。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腊月二十三,王逝世一周年,深夜,画师突然打电话叫醒全家,说大哥出现了。他带着儿子、儿媳和全家人来到厨房,却看到漆黑的厨房墙壁上,摇曳的烛光显示出王和亡妻的样子,全家人都惊呆了。画家说:“我睡觉的时候,梦见大哥和大嫂成了神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的太子。你总是又懒又懒,嫂子不和,不敬不孝,让家人不安。”大哥知道你们要分手,很生气。他要去告诉玉帝,他会在除夕那天下来惩罚你。听到这些话,孩子们的侄子和媳妇们吓坏了,他们立即跪下,连连磕头,并急忙把王平时最喜欢的糖果带到炉子上,恳求灶王原谅。从此,经常吵闹的叔叔、哥哥、儿媳再也不敢闹了。全家和睦相处,老少和睦。邻居们知道了这件事,消息传开了,他们都来到张的家,想知道真相。其实腊月二十三晚上厨房墙上的灶王爷是画家提前画好的。他来镇上吓唬他孩子的侄子和儿媳,但这种方法真的很管用。于是邻居来找画师打听情况,他只好装模作样,把画好的灶王爷分发给邻居。于是,沿着农村流传开来,家家户户的厨房都贴上了灶王爷的形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祈求家人平安的习俗。祭祀灶神的习俗流传开来后,从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其纳入祭祀仪式,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祭祀灶神的规则,成为固定的仪式。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也有“跳灶王”、“打灶王”的活动。“跳灶王”是从古代驱魔发展而来的民间活动形式,主要是乞丐的活动。腊月初一到二十四,是“跳灶王爷”的日子。进入腊月后,乞丐三五成群,装扮成灶台的女子在门口用竹枝捣乱,讨钱,称为“跳灶台王”,也含有驱邪的意思。这项活动主要在我国东南部进行。
扫尘
灶台节结束后,正式开始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中国民间称这段时间为“春节”或“除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扫房子”,南方叫“除尘”。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电器,拆洗被褥窗帘,扫六码,掸蜘蛛网,疏通明渠涵洞。大江南北,处处洋溢着乐于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气氛。
有意思的是,关于古代扫尘的起源,有一个比较奇怪的故事。传说古人相信每个人的身上都附着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们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奉承和八卦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讲故事,把世界描述得很丑陋。久而久之,在玉帝的印象中,这个世界简直就是一个充满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秘报告诉我们,世人都在诅咒天帝,要造反天帝。玉帝大怒,下了一道圣旨,要迅速查明天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任何憎恨神灵并侮辱他们的人都把他们的罪行写在屋檐下。然后让蜘蛛用网盖起来做标记。玉皇大帝在除夕夜下令王灵官下去,所有被标记的家族都被斩首,一个不剩。眼看这个计划就要成功,三个尸神趁着空隙,飞下凡间。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在每家每户的屋檐和墙角做了记号,好让王陵宫灭绝。正当三尸神作恶时,厨神发现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赶紧找各路厨神商量对策。所以,我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从腊月二十三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收灶之时,家家户户都要收拾屋子。如果哪个住户不干净,灶神就会拒绝进屋。大家按照灶神升天前的指示,打扫灰尘,掸去蜘蛛网,打扫门窗,把自己的屋子彻底打扫干净。王灵官除夕夜访下界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通明,人团圆,其乐融融,世界一片美好。王灵官找不到表示不良行为的标志,非常惊讶。他冲回天上,告诉玉帝人间平安幸福,祈求新年快乐。玉帝听后大为震惊。他降旨扣留三尸神,下令抽他三百个嘴巴,把他永远关在牢里。多亏灶神帮忙,这场人间灾难才得以幸免。为了感谢灶神帮人消灾解难,保佑张祥,民间扫尘总是从厨房送来后开始,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腊月二十四扫屋带尘”的习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按照民间的说法,由于“尘”与“陈”谐音,春节扫尘有“除陈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扫除一切“晦气”“晦气”。这个习俗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
“三尸神”道教称之为“神”,供奉在人体内。据《太上三尸经》“上尸名彭淑,在头中;中国尸体的名字叫彭,在人的腹部;这具尸体的名字叫焦鹏,在人脚里。”他还说,在的那天,他们去天庭向皇帝陈讲述人类的罪恶;但只要人熬夜,是可以避免的,这就是所谓的“守庚申”
吃炉子糖
煮糖是麦芽糖的一种,很粘。拉成长条形的糖块叫“关东糖”,拉成扁圆形的叫“蜜瓜”。冬天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冷,蜜瓜凝固牢固,里面还有一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脆脆,有一种特殊的风味。真正的关东糖,硬到摔不碎。吃的时候一定要用菜刀劈开,材料很重很细。味道微酸,中间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两四两,价格也比较贵。糖分芝麻糖和非芝麻糖两种。糖做成瓜形或北瓜形。中心空虚,皮厚不足五分。虽然大小不同,但交易还是按重量计算。大蜜瓜有一两斤重,但拿来当幌子,买的人很少。
解郁黄
按照古老的习俗,灶王爷上天时,玉帝会在腊月二十五亲自下凡,调查人间善恶,决定来年的祸福。因此,家家户户都向他献上祝福,称之为“接玉帝”。在这一天,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和言语中小心翼翼,争取良好的表现,以赢得玉帝的青睐,为来年带来好运。
冲出混乱
直到大年三十才派灶神来欢迎他回来。在此期间,地球上没有上帝的管辖,在所有被原谅,许多人结婚,这被称为“驱逐混乱”。乱年是人们为自己设计的调整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期。年底了,人们有了闲暇和积蓄,对于那些很少有精力做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发明了这种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秩序是由民俗规范的。
赵天蚕
又名“焚田蚕”、“燃田蚕”、“焚田财”,是江南一带流行的祈求新年的民俗。腊月二十五,绑着火炬的长杆会立在田里,用圣火来预示新的一年,欣欣向荣的圣火预示着来年的丰收。这个活动在除夕的时候在一些地方举行。
千灯节
这是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宗教节日。蒙古语称为“甘明卓拉”,意为千灯节。腊月二十五,我做了“甘明卓拉”,在庙里点燃,以为点得越多越吉祥。这个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的蒙古族中最受欢迎。在这一天,当地人吃烤牛肉和羊肉,并举行传统的体育和娱乐活动。
洗澡
传统民俗中,这两天要集中洗澡洗衣服,以摆脱一年的霉运,为明年春节做准备。北京有句谚语“二十七洗去病根,二十八洗去邋遢”。腊月二十六洗澡是“洗福禄”。
小除夕
除夕的前一天叫“小年三十”,人们互相拜年时叫“别老”。户外烧香叫“天香”,一般要三天。
赶上新年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叫“过年”。土家族比汉族早一天或几天过春节。
关于土家族“过年”的传说;
1.明朝派土家兵到东南沿海抗日,军令紧急,提前春节开赴前线。将士奋勇作战,立下“东南第一功勋”。后人习惯于提前一年一度的节日来纪念这次探险。
2.土家族祖上贫穷,年三十要给富人打工,提前过年,以便与家人团聚。
3.旧社会每年都有政府军来驱赶百姓,土家族人为了逃避提前过年,吃团圆饭。
4.土家族先民抗击外侮,提前聚餐迎接。
希望能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