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面塑从何而来?
孝义面塑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塑,顾名思义,是经过造型艺术加工美化的民间蒸面食品。
孝义面塑,俗称面花,不仅是一种香甜可口的面食,也是一年中各大节日必不可少的参与者,是孝义人与感情的纽带。
当有节日或婚礼生日等活动时,朋友、亲戚和邻居会聚集在主屋。奶奶、阿姨、姑奶奶、姑娘们会把一团团面条放在灵巧的手里,揉来揉去,再用红红绿绿的点缀,赋予它们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小艺的面团造型是将面团揉匀,仔细揉搓,放在一边晾干半小时左右,然后放入笼中蒸熟。蒸好的面团造型要白,不变形。
面人作为礼仪、年夜饭等民间节日中馈赠、祭祀、庆祝的信物或象征,是由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地方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面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行走动物有狮、虎、猪、兔、羊、鸡、鱼、龙灯;飞禽有凤凰、喜鹊、鸳鸯;人物有八仙、孙悟空、猪八戒;植物有石榴、苹果;象形字有桃、枣、月饼;还有花馍和花糕。
什么时候捏什么样的面人是传统而讲究的,比如喜庆节日里的枣花、面羊、包子,婚丧嫁娶的供品,寿桃,枣山的吉祥兔、燕子、蛇兔,春节的清明节等等。
面塑有大有小,大的一尺多,甚至两尺多,小的只有一寸到两寸。做面塑是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级别越高,面塑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就越强。
比如做花糕,要先用红枣做一个一尺五寸到两尺大小的圆饼,把红枣嵌在形似如意、盘龙的面里,然后放在饼上做成山形,再用一些云朵、鱼龙、兔子、花果、元宝之类的装饰,用杂粮来定口。这些工序完成后,就可以笼蒸了。
比如捏一只面条燕子,先用白面团捏出头部和鸟身,然后用刀展开翅膀,切开嘴巴,在眼睛位置嵌入一颗小黑豆,立刻变得栩栩如生。
孝道面塑灵活、生动、富有想象力、大胆,是孝道民俗的又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