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兴起、繁荣、衰落、复兴有哪些表现和举措?

客家人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特色族群,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族群之一。关于客家起源的理论有很多,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先民说。客家中原论认为客家人的主体是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原住民论认为“客家* * *是由南迁的汉人和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代越南移民融合产生的同一主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代越南人,而不是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少数中原人”。从宋代开始,中原汉族大规模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客家家族。从此,客家人以梅州为根据地,大量移居国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是嘉应、赣州、汀州。

客家圆圆

所谓客家人,是指中原汉族,原籍河南,东晋战争时期南迁,开始成为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居民群体。在随后的迁徙行动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客家家族。客家宗族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分支。客家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会说客家话,客家话是汉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五次南迁,时间延迟1500年。

第一次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东晋怀帝上台。因为西北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了对汉族影响深远的“五野中国”局面,中原地区的许多官民也越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与原户籍混淆,这些新户籍被称为“客人”。这是“客”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民旅上。

第二次大迁徙是从880年到1126年。唐朝末年,黄巢出兵起义,“五代十国”引起天下大乱。客家先民从安徽、江西某地迁到江南南部、福建西北部、广东北部。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1127-1644时期。金、袁相继入侵,渡江南下。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运地参与了王琴战争,以捍卫宋朝和抵抗元兵。宋亡后,他们不得不退守到更偏远的粤东和粤北。

第四次大迁徙是从1645-1843。为了赢得南方的民心,康熙皇帝给每个男人8两银子,给女人和孩子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往四川、广西和台湾省。朱德同志的祖上,一直以客家人为荣,在这次迁徙中,从韶关迁到了四川。

第五次大迁徙发生在1866之后,太平天国运动末期。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很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迁移到了智力偏远的南方,甚至东南亚等海外地区。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4500万客家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约500万人。海外客家人分布广泛,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都是客家人。中国有17个省和185个市县有客家人聚居,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春科县有50个,客家人最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北。广东有2000多万客家人,占全省总人口的近30%,其中春科县15。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可以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了进一步开发岭南,遂派土绥、任涛、赵佗三人带兵五十万驻守,数十万“罪人”也奉命发配岭南。赵佗先是龙川县令,后是南越国王。龙川的赵、魏、关、任四姓居民,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杂居的中原人。但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应该推回到客家人第三次迁徙的时期,即1127-1644。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河源人一直传承着客家人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民歌文化是独特的。河源的东江客家菜比较有特色。

客家习俗

客家习俗一般包括民族传统节日、地方祭祀、礼仪等。

主要节日

☆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有拜年和娱乐活动。

☆立春:春天到了。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吃,玩和享受元宵节在解决灯谜。

☆2月2日:开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节:客家人一般称之为五月节。节日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和赛龙舟。

☆七月节:即鬼节。

☆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吃月饼和赏月在哪里一般都一样。

☆重阳节:客家人称之为“九月节”。

☆冬天的至日:客家人有“冬天是一个大节日”的说法。

婚姻风俗习惯

充当媒人/中间人

过去,年轻的客家男女十六岁后可以请媒人介绍他们的婚姻。一般是男方父母委托女方家做媒,也有女方家让媒人先去男方家拜访。

阚美子

男人和女人都通过中央媒体交谈,如果双方都感兴趣,他们将商定一个时间来“见姐姐”

写个耿帖

双方同意后,会互相告知出生日期。回去后请算命先生“对八字”。如果八字一拍即合,互不碰撞,就写个庚帖(俗名婚礼单),放在香案上。如果三天之内没有不祥之兆,婚事就定了(如果八字不合,男方就把庚铁还女方家)。

列一个红色清单

也叫“开红喜帖”,或者说谈礼物。男方父母,宗族亲戚,媒人一起去女方家,把男方要给女方家的彩礼抽出来。有些红单还应该包括给丈夫的礼物,比如帽子、银花、衣服、鞋子、袜子等等。在开红单的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通过协商敲定。红榜打开后,男女双方会交换戒指、手帕等信物。最后,男方来到女方家,吃完午饭就回去了。

从事

也称“大绑”,即再次正式确认婚姻。男青年和父母要去女方家送猪头、鱼、肉等。,还有女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爷爷奶奶都要出现。午饭后,女生会出来见面,称男家长父母父母,双方父母互称公婆和母亲。

主妇

也就是说,女方去找男方见家人,有的在“大领带”之前,有的在“大领带”之后。除了女生和她们的父母,女方去找了姑姑和姐妹,大大小小十几个人都没带礼物,就算带了一点,男方也不敢接。

发送日期

结婚定下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选择一个回家的日期,包括新娘出门的日期和时间,以及她回家的时间。另外,女方剪红裙和男方铺床的日期也要同时选择。

送蔬菜,筹嫁妆

新娘过门后一两天,男方家要让宗族把聘礼和红单规定的鱼、肉、禽、面等东西送到女方家,回来时把聘礼和家具带回男方家。

去接新娘(坐轿子)来参加婚礼

也叫接亲戚或者上门。婚礼前一天,男方家会去女方家接亲戚,有鼓手乐队,鞭炮,轿子,香炉(去女方祠堂,寺庙,社工烧香),一个挑夫,一头是导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宋明,女方会带新娘穿的衣服和一个木筐。

娘家人到了之后,先吃点心,然后娘家人带着去祠堂烧香祭祖。中午或晚上,女方家会设宴款待。

新娘通常在半夜或午夜离开。她越走越亮,象征着她在走向光明。如果她晚上出门,就不会遇到抬棺材之类的倒霉事。婚礼队伍的前面是灯笼,后面是鼓手,中间是轿子,后面是接受婚礼仪式的人。

新娘到了男方家,如果还没到规定的进门时间,就要在大门口或者隔壁的房子等。介绍一般都是早上七八点或者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入场时,新娘会踢开轿子的门,男方的伴娘会带领新娘走出轿子,然后在大门口“穿越火海”,新娘在进入大门前会用冷杉树枝穿越火海。

(指新娘和新郎)向天地行礼

新娘随着鼓声进入大厅后,开始顶礼膜拜。堂内摆设香案,东有父母长辈,西有外戚,北有亲戚,南有晚辈。见新娘前,老公会在新郎身上挂红,盖上五尺红布。

我大声念道:“我手里拿着五尺红,专打新郎,让新郎生个儿子,儿子当状元。”参拜教堂时,新郎站在左边,新娘站在右边。李生称: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唐,四夫妻相敬如宾。

最后亲戚见面,给新娘红包。仪式结束后,伴娘用红玫瑰将新娘领进新房,新郎新娘用鞭炮将喜糖从家门口撒向大厅。然后新娘和新郎祝酒。伴娘捧着一盘鸡,边喝边说:“团团圆圆,壁上连珠”“观音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偕老。(这种礼仪在梅州并不常见,已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喜酒,用响炮请客人,半小时一次,开始坐的时候让酒席响三下。然后,礼物生报名入席,两人入席。按照辈分和亲疏,先安排他们坐桌,然后其他人随便坐桌。男女嘉宾分开就座,新郎新娘要敬酒。

(指亲友)在新婚之夜戏弄新婚夫妇

有人在大堂闹事,有人在新房闹事,有人先在大堂闹事再在新房闹事。在喧闹期间,每隔几分钟就会燃放鞭炮,直到午夜。

(指新婚妻子)和新婚丈夫一起去娘家

也称为“十字转门”。一般来说,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女方会派新娘的姐妹和其他女人一起邀请新郎新娘去做客,媒人和新郎新娘的姐妹也一起去。***7-14人吃午饭,当天回来。

送满月婚礼后一个月,娘家人会来送满月,同时送鸡、菜、籽、籽、豆等。,表示五谷丰登,财运亨通。

传统节日习俗

1.出生礼仪

它标志着对一个人出生的庆祝和祝福,是生活中的开始礼仪。

加速分娩

出嫁的女儿怀孕即将临盆时,一般在宝宝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人会带着鸡、鸡蛋、面条、干粉等来到女儿家。要“生”,就是祝她平安出生。母亲不在了,嫂子就生了,中午设宴。

婴儿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有几十斤)到岳家报喜,外婆家要请客人,亲朋好友都要出席表示祝贺。爷爷奶奶会回赠小鸡和红鸡蛋。

制造三个王朝

孩子出生三天,就得是“三朝”。先给孩子洗澡,请助产士吃饭。奶奶会送一只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奶奶和公婆。有些地方还会给亲戚朋友送红鸡蛋,亲戚朋友会在满月前寄回鸡、蛋、面等东西。

在婴儿一个月大的时候庆祝他的出生

宝宝出生一个月,就是“满月”。奶奶会给宝宝送一只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和鸡蛋,还有衣服、被子、帽子、领子、风衣、裙子、银手镯、牙套。女性亲戚如叔叔阿姨等一般会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还有阿姨阿姨们。

一百天。

孩子出生100天,也要庆祝。这一天,女方家的爷爷、叔叔会和公鸡一起庆祝,其他亲戚一般会给婴儿发红包。

一岁了

孩子一岁了,要当“周”,庆祝孩子的“周”。第一个生日比满月更隆重,来庆祝的客人更多。

2.成人礼仪

客家的成人礼可以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种。男的成人礼叫“冠礼”,女的成人礼叫“礼”。(现在好像没有这种礼仪了,至少在我这里(世界客都梅州)。)

3.生日礼仪

过生日的客家人和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过一个小生日,每十年过一个大生日,但大生日更常见。从十岁开始,可以称之为生日,一直持续到你四五十岁,六十多岁。过生日要吃面条和荷包蛋,表示你会活一百岁。(这个习俗也被简化了,只有生日:60岁以上)

生日过生日,出嫁的女儿会送一只大公鸡,还要寿衣、生日帽、生日蛋糕、生日鞋和生日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会庆祝他的生日,同时,他也会送一整套给母亲。此外,他还会送生日轴、开心炮、生日蜡烛、公鸡、生日桃、生日面、生日蛋糕、生日酒、生日肉。其他人来庆祝他们的生日。一般都是亲戚朋友送生日祝福,生日对联,或者礼物。

很多地方为70岁以上、子孙众多、家境良好的老人举行生日仪式。

客家人的生日、生日都是圈内人自己送的礼物,家里祝贺,先礼后邀;除了公婆和密友,发邀请,不邀请。

4.盖房子,搬新房子

客家人把盖新房、搬新居作为重大庆祝活动之一,要隆重庆祝。

盖房子的时候,请阚玉老师确定房子的位置和门的朝向。立柱在梁上时,要用灯笼装饰,贴红对联。新房建成后,入住前一天晚上要“驱邪”“除邪气”。

搬进新房,要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家门,而且还应该带一窝鸡,蒸到新房里,以示新人兴旺,喜气洋洋。乔迁新居,要举办“宅酒”,招待亲朋好友、建房者、帮工。菜里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年糕,表示时间长,财运高。

客家酒俗

客家人很好客。每当亲戚朋友来了,都喜欢用自家酿的米酒请客,也叫“水酒”。如果是第一坛提炼出来的酒,就叫“九娘”。这种“酒女”好吃,虽然度数不高,但是后劲很大,容易醉人。当他们喝酒时,他们非常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用八仙桌,俗称“八仙桌”,是供八个人坐在一起的木桌。入座时,他们很重视座位的排列,一般按照亲朋好友的尊卑顺序入座。宴会厅的大小就是这样安排的。比如正厅只有一张桌子。此时面向大门的左侧为第一,右侧为第二。然后从左到右,穿插前言,面向正殿的右侧最小。如果安排两张桌子,此时左边的桌子大,右边的桌子小,座位错开。如果安排三张桌子,那就叫“一等座”。在这种情况下,酋长受到尊重。如果安排五桌,一般安排为“梅花席”。

酒席之间第一次倒酒(也叫筛酒),先按辈分顺序倒酒,再给自己倒酒。倒酒后,酒壶口不要对着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不礼貌。敬酒时,烤面包机要站起来,左手按胸(表示尊重和真诚),右手举杯说几句吉祥话,先喝一口表示尊重。如果有人迟到,罚款1-3饮料,女士半杯。中途离开的话要喝1-3杯才能走。

在饮酒时,客家人有猜拳的习俗,以增加各种宴会场合的乐趣和兴奋,无论是粗俗的,优雅的,简单的或复杂的。猜拳的时候也有一些规则。比如三点钟不能玩拇指中指食指。一会大拇指要侧着,不要上翘。打第二局的时候,如果用拇指和食指,就要侧着打。不能像轻型驳壳枪一样用食指指着对方表示礼貌。

客家人的饮酒令很有学问。猜拳数从零到十,如果猜中了双方做的手指总数,就是赢家。如果双方同时猜中或猜中失败,也使用“四字”名称,如猜中“一”时,称为“一品促销”;猜“二”的时候叫“两家和好”;猜“三”的时候叫“三星高照”;猜“四”的时候叫“四季发财”;猜中“五”时,称为“五子考中”;猜“六”的时候叫“六六顺利”;猜“七”时,称为“七巧图”;猜“八”的时候叫“八仙过生日”;猜“九”的时候,叫“九长”;当你猜“十”的时候,就叫“完美”。所以是吉祥话。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的人喝酒,三杯酒下肚就过关了。如果余晖还没结束,可以再来一组或者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与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除了猜拳斗酒,还有斗酒的手指号。惯例是指定一个人作为晚宴的负责人。根据大家给的手指总数,谁数到谁就喝一杯。举个例子,如果每个人都伸出六个手指,那么喝酒的人就是第六个。此外,还有“转勺”争酒。桌子里放一个勺子,一个人转动勺子。当勺子停止转动时,勺子的柄指向谁,谁就有酒喝。除了“猜单打和双打”,在手心放一两个硬币让别人猜单打和双打,输的人喝酒。

客家人的酒单多种多样,有教养的人喜欢“字单”(包括地方特产单、农谚单等。)、“诗令”,还有“将军令”(大多别出心裁,涉及趣味,让人忍俊不禁。),包括猜测。客家人喜欢用酒规这种流行的娱乐游戏来增加精神,消除孤独感和睡意,直到喝醉。

民间娱乐

客家民俗娱乐内容非常丰富。主要节日有秧歌、赛龙舟、骑花灯、舞龙灯、舞狮、高跷老师、迎灯、骑花灯、打鼓、乐器会、表演、烟火。平时有民歌,小曲演唱,钢琴演奏,古筝演奏,二胡演奏,长笛演奏,象棋演奏,五子棋演奏。

客家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变化,包括元宅、卫龙楼、走马楼和四角楼。但最有代表性的还是龙圈地。围龙屋是典型的具有中原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极柱式、云南的篆刻一起,被称为中国最具乡土气息的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调查,这种民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的房型十分相似,有其历史渊源。客家先民原属中原汉族,因战乱、饥荒等原因南下至赣粤闽交界山区。客家先民南迁岭南定居后,不仅传播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还保持了原有的建筑和民居的传统风格。

龙屋的整体布局

圈地整体布局是一个大花园,在整体造型上,圈地是一个太极图。

围场前半部分是半月池,后半部分是半月楼。两半的连接处由一个长方形的空地隔开,空地用混凝土夯实并铺设。它被称为“和平”(或汤涤),是居民锻炼或晾晒衣服的地方。在“禾平”与池塘的交界处,用石灰和小石子筑成或高或低的石墙。矮的叫“墙脊”,高的叫“赵强”。半月潭主要用于放养鱼虾,浇灌菜地,蓄水防旱防火。它不仅是天然的肥料仓库,还是天然的污水净化池。

建筑的后半部分是中间的方形主楼。有“三栋两横”和一个围层;有“三楼四横”及周边两层。最小的圈地建筑面积几千平米,最大的上万平米。有的大龙屋,住着几百户几百人。一般来说,“三栋两横”是一个圈地的多数。有三个龙屋,两个横墙,包括上厅,中厅和下厅。厅与厅之间有天井,用木屏风隔开,可根据需要开合。有南北厅、上下走廊、厕所、会客厅、厢房、书房、客厅等。大厅四周,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主宅——横宅外层为半月形圈地,有的是一圈地,有的是二圈地,故名圈地。弧形的围墙守护着主室,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场的窗户一般都比较小,是天然的观察孔和射击孔,方便使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艺对抗来袭的敌人。其实龙屋的设计和建筑跟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汉人。他们大多生活在偏远山区,受到当地人的排挤和欺负。为了团结起来抵抗侵略,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生活在一起,建造一座防御性的城堡式房屋——龙屋,抵御土匪和当地人的入侵。龙围内还有一个坚固的多层“炮塔”,可以用来储存食物和草料,也可以从制高点射杀入侵的敌人。如果土匪来骚扰抢劫,只要关了大门和半扇门,村民们就会携带武器进入龙圈和炮塔进行战斗。

《龙屋》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一是体现了客家人团结互助、尊老爱贤、礼貌文明、善解人意等传统美德。小假山、鱼塘、盆景一般布置在围场的大小天井里。各种花木围绕着主屋后的半园和正门前的半月池中的“花头”进行。圈地后面山上的森林叫“龙衣”,禁止砍伐。整个建筑掩映在常青树之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静雅。

围场内的柱、梁、枋、门等都雕刻有生动的山水花鸟、鸟兽等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看上去金碧辉煌,古色古香,蔚为壮观。一般来说,一个龙圈里居住着一个近亲家庭,他们和睦相处,尊老爱幼,互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聚在主屋上堂祭祖,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其乐融融,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第二,客家龙屋的风格是对原有民居风格的继承。考古资料显示,黄河流域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生活在由数十间方形和圆形夯土房屋组成的区域内。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里包含了对祖先的一些住房经验的恢复和借鉴。

第三,龙屋的建筑特征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影。体现在建筑对象与自然地形的和谐,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原则。如遇地形不理想,可通过增设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来调整座次方向,达到阴阳平衡,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掺杂了很多讲究“风水宅田”的巫术文化,如古语:“风水为天下不可少,全靠阴阳养”。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一方面表现了客家人群居的习惯。因为,无论是在漫漫征途中,还是初来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们都有一家难以克服的困难,都要靠自己的姓氏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居民按辈分、等级分配房间,其楼房中央摆放着祖宗牌位,供后人祭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庭伦理。

客家人盖新房时,通常会举行“乔迁新居”的习俗,称为“示煞”。请风水先生驱走“三害”会平安吉祥。搬家那天,有大宴会和祭神。

客家方言

宗族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相同。客家人的共同语言是客家话。客家话又称客家话、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从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省、四川等7个省份,海外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具体来说,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闽西的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赣南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另外,非纯县,如福建的南靖、平和、邵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丰等多个县市的很多地区也讲客家话。此外,客家话在台湾省、海南、四川、湖南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根据内部差异,客家方言大致可分为三种:以长汀方言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方言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和以赣县盘龙方言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话。进一步,它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部分:汀州片(又称民科片)、粤泰片、岳重片、徽州片、贝约片、宁龙片、玉桂片和铜鼓片。

客家美食

客家人的饮酒、饮食与汉族其他地区相同或基本相同,而且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

客家菜特色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早期客家人生活在山高水凉的地区,地面潮湿多雾,饮食要温不凉。所以他们多用油炸,少吃生冷,这在辛辣食物的使用上更为突出。菜肴的特点是“鲜、香、醇”。出门都要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你需要更多的脂肪和盐来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擅长烹饪山珍野味,微咸多油。在人们聚居的地区,长期移民和经济发展落后了。客家人生活艰苦,就地取材,准备能吃得住、留得住的食物,如咸菜、干菜、萝卜干等。红薯饭在家可以用来抑制胀气,出门可以用野菜充饥,形成了“咸、熟、陈”的特点。从上述特征的形成,也可以看出客家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并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另一方面,客家人既继承了祖居地的传统,又吸收了迁徙地的许多饮食特色,更善于与聚居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了客家饮食的丰富性。客家菜谱有吴越的糖醋菜,巴蜀湖广的麻辣菜,闽粤的酸菜。而且客家人热情好客,崇尚祖先崇拜,重视时令喜庆食品。因为人、物、时代的吃法不同,饮食习俗不同,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客家人比较有特色的菜有酿豆腐、丸子(包括鱼丸和肉丸)、东坡肉、酿蘑菇、酿春卷、水煮鸡、酱鸭等等。

清代客家移民的祖籍及分布表

省内抚州县方言

福建漳州的诏安话、南靖话、平和话和小芸诏安话。

永定,武平,长汀,宁化汀州,汀州永定。

刘清、连城、明溪、上杭

广东省潮州地区丰顺大埔会馆大埔

饶平、惠来、普宁饶平调

揭阳、海阳、朝阳

嘉应县辖长乐、兴宁、镇平、平远四个县腔。

梅县

惠州海丰、陆丰海陆洞

台湾省客家移民中,嘉应县人数最多,约占该省客家人口的三分之二。

嘉应府客家移民包括五华县(原名长乐)、兴宁县、平原县、蕉岭县(原名镇平)。

等四县及梅县。今天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高坪地区,北部的苗栗、桃园地区。

海陆腔,即来自徽州的移民,占客家移民总数的第二位。

竹东、湖口、新丰、新浦、关西、林雄、衡山、北浦、峨眉、宝山和今天的新竹县。

桃园县的新房和观音地区最为集中。

潮州、大埔方言、饶平方言的客家移民占客家移民总数的第三位。

大埔腔;集中在台中、东石、石岗、新社。

饶平腔;苗栗、左兰、彰化、园林、永靖、天威等少数地方。

永定话和汀州话的客家移民主要来自台北县三芝乡和石门乡。

诏安方言漳州地区的客家移民主要有云林伦北、西洛、桃园八德、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