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在“深”字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1.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研究。调查显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仍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和疑虑,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融合与趋同,改革开放30年来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弱化,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等。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研究要从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用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回答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敢于直面现实,作出有针对性的理论阐释,只有“深化”,理论才能朴素。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理论使人信服,就能掌握群众;只要理论透彻,就能让人信服。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了事情的根本。"
2.进行深入的舆情研究。舆情研究是了解群众的实际想法,把握受众的思想脉搏,是核心价值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把握受众的思想动态,才能增强理论宣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深入基层开展舆情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群众的思想认识和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思潮,特别是了解受众对宣传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反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制定科学的教育工作方针,为思想宣传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使之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
3.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理论作为由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理性认知体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原则性,而现实是生动具体的。人们能否认同核心价值观,取决于该理论能否给人民带来好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富民强国理论,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过去宣传往往只重视把理论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而不重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生存和发展,这是有缺陷的。人奋斗的一切都和利益有关。革命年代,“打土豪分田地”深得民心。今天的改革开放,还是要把理论和人民的生活、利益结合起来。因此,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贫富差距、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在“知”字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千百万人的参与才能取得成效。如果停留在书房和书本上,就没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为此,必须通过宣传推广,在“知”字上做文章。
1.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核心价值理论传播体系。在调查问卷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60%)、“学校教育”(58%)和“读书学习”(45%)。可见,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是传播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应该看到,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和人类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和手机正在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拓宽原有的宣传载体和阵地。特别是要办好公益、开放理论人文知识的品牌载体如讲堂、论坛等,努力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核心价值理论传播体系。
2.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沟通和认同。调查显示,目前的理论宣传和政治学习方式几乎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说教,互动性不够。再好的理论,如果仅仅局限于外界信息的狂轰滥炸,也与现代人更喜欢的认知理解和交流方式格格不入。因此,要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交流,可以围绕一些社会现象、事件和道德行为展开社会讨论和辩论,在讨论中释放情绪,明辨是非,鞭挞假恶丑,倡导真善美。
3.扩大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受众。调查表明,目前,理论宣传比下级更重要。党员干部开会多,学习多,而普通人则处于“社荒”状态。问卷调查中有近两成的人“没听说过理论说教”。因此,要克服理论宣传和价值观教育仅仅停留在党员干部层面,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视野扩大到各个阶层和群体,特别是流动人口和新经济组织从业人员。要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然,教育的普及要分层次,各有侧重。要尊重认知规律,青少年要注重道德养成教育,工农要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意识教育,党员干部要突出理想信念、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教育。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转化,在“感”字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能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实践。所以要在“感”字上下功夫。
1.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有人说“故事比理论强大得多,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经典几乎都在讲故事”。这话不完全对,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号召的层面,还需要渗透转化为文化产品;不仅要融入文化事业,还要渗透到文化产业中去,因为精神文化产品对人的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文化心理、思想品格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震耳欲聋的呼唤和呼唤更自然深刻,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美国大片,日本动画片,韩国电视剧...实际上已经完全渗透到这些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中,可以说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做法。
2.核心价值观必须渗透文艺..实践表明,一部好的作品往往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文化艺术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戏剧、电影、书籍等文化产品中,讴歌工作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人们的声音,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感染和启迪。通过多样化的题材体裁、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向群众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感染群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3.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传统民俗文化。要高度重视民间文化元素在群众中的深厚基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服务,如长兴百业龙、德清叶秋花灯、菱湖灯扇、剪纸、安吉竹乐、南浔龙舟等民间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力求创新,使特色更加明显,参与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深远。舞龙、舞狮、灯会、蚕花节都是湖州流行的传统文化活动。要把爱国爱家、主动进取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中,在充满欢声笑语的活动中接受好的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列宁早就告诫我们:“少一些政治噪音,少一些没有经验和不了解自己任务的党员所喜爱的笼统的评论和抽象的口号,多一些生产宣传,特别是多一些实事求是的、巧妙的和适合实际经验的估计。”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行”字上下功夫。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党和政府积极倡导和大力打造的过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的过程。在社会“公信力”弱化的今天,尤其需要在“行”字下做足文章。
1.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践表明,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实践中培育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湖州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千村升旗仪式、志愿服务活动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传播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发挥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示范作用,促进人们在为家人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加强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通过评选“感动湖州”、“五心文明好市民”、“时代湖商”、“时代新农人”等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一批具有道德示范作用的普通人、普通事,让群众从身边的小事中感受到不平凡的精神境界,用先进典型激励和引导人们向善、向真、向善,帮助人们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化价值观并产生认同感。
2.建立党员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和考核机制。群众真正感受并形成价值信仰,不是从你说的话,而是从你做的事。要让群众信服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党员干部必须真正践行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是一种社会心理规律。党员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仅靠学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即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党员干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和考核机制,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通过制度激励党员干部带头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为群众作出表率。3.加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只有激励年轻人,任何国家才能振兴未来。美德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尤其是在青春期,学校教育给人的一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学校应该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育的重要阵地。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体现在思政课上,更重要的是贯穿在语文等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语言和表达文字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统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践行良好的道德,培养健康的人格,实现“传道”的目标。
参考: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news/112201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