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什么含义?
static/uploads/YC/jbh/20 duanw/1 . jpg " width = " 484 " height = " 300 "/>
端午节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1,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它围绕着屈原这位才华横溢、独当一面的楚大夫,流传到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乐此不疲,屈原名人尽人皆知,怀揣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怀。
端午节是古代百越先民为祭祖而创立的节日。相传战国时期的楚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在汨罗江中跳江自杀。后来,人们也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一般来说,端午节源于南方百越先民选择“龙升天”作为祭祖的吉日,并注入了夏季“祛病防病”的时令时尚。端午节被认为是一个“邪恶的月亮日”,起源于中原北部。端午节习俗的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2.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文化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庆祝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非常受欢迎的民间节日。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辽阔,故事和传说众多,不仅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节日名称,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观察到了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是避邪、防疫等多种民间习俗的混合体,所以后世有人认为端午节源于古代人们为“避邪防疫”的节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3.端午节是中国非常受欢迎的民间节日,庆祝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传统节日中,民俗多而杂,或者说只有端午节能与春节相提并论。两个节日都有祈福消灾等仪式和习俗,寄托了人们迎祥祈福和辟邪消灾的愿望。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和演变中融合了多种民俗。端午节的习俗很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全国各地的风俗内容或细节都有差异。
在端午节期间表演传统民俗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继春节和中秋节之后的第三个传统节日,它由我们的祖先流传了几千年。这个重大节日包含着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举国欢庆,喜气洋洋,意义重大。为此,国家特别规定,近几年像春节、中秋节一样,会有一个专门的节日来庆祝端午节!
根据中国民俗学家的研究,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的理论;纪念曹娥;从三代夏至日节;驱邪月邪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等等。以上各有出处。根据闻一多《端午考与端午历史教育》所列的100多部古籍和专家的考古研究,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人举行的图腾祭,早于屈原。但是千百年来,端午节是专门为纪念古代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因名句《吾将上下而求索》而蜚声海内外的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生前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所以人们“惋惜之余,评论于世,代代相传”。因此,纪念屈原的理论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了主流地位。在民间文化领域,中国人把赛龙舟和在端午节吃粽子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这里基于大量的文史资料,仅介绍以下四种,以飨读者。
从纪念屈原开始。根据历史学家《屈原和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起用人才、赋权,使富裕起来,并主张联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迫离岗,被赶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田文》、《天问》等不朽诗篇,这些诗篇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了楚国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却始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用药把龙水兽打晕,才不会伤到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米饭,外面包彩色丝绸的办法来发展粽子。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中国现代伟大作家郭沫若先生曾创作改编大型历史剧和电影《屈原》,艺术地再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光辉形象,揭示了五月端午节纪念屈原的重大意义,影响深远!
出自伍子胥的记忆。流传于江浙一带的端午节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楚国人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到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在五战中进入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杀父仇人报仇。吴王何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吴被越国屠杀,被越国收买。他被谗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给了他一把剑,子虚死了。子胥,忠臣,视死如归。临死前,他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消灭吴。”然后他自杀了。夫差听后大怒,于五月五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孝顺的女儿曹娥救了溺水的父亲。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这就被传为神话,再传到县衙总督那里,县衙总督把它立为碑,让弟子韩丹春作悼词。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有金所作碑。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河。
起源于古代越族的图腾祭祀。现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几何版画和陶圩特征的文物。据专家推断,残存的氏族是历史上崇拜龙图腾的氏族——百越氏族。出土陶器上的装饰图案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不断纹身的习俗,生活在一个水乡,并把自己比作龙的后代。其生产工具中,有大量的石器,也有铲、凿等小型青铜器。作为日常用品,用于烹饪食物的印花陶鼎是他们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期,越人仍有100多人,端午节是他们创立的祭祀祖先的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融入了汉族,其余的则演变成了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不管起源和传说是什么,端午节作为一个两千多年的传统,已经深深扎根并保存下来。今天,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心目中非常受欢迎的盛大节日。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时俱进,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和精神。让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民俗继续发扬光大,让国外的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等先进文化传入,与中国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正确方针,人人都实行社会主义。
端午节节日名称的含义
端午“段”字的本义是“正”,“武”是“中”。“端午”和“中正”也对,这一天的中午就在正中间。古人以天干地支为载体,天干载天之道,地支载地之道。天干地支是为了承包天地命运而设立的,时代在天干地支中具有普遍性。仲夏午后,飞龙在天。此时的龙星在南中,是一年四季周日运行最“合适”的位置。既是“对”,又是“对”,是吉祥的象征。古人历来崇尚中道、正道,“中道”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此外,结束也意味着“早”,所以第五个月的第一个中午也被称为端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是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最受欢迎的,达到20多个,如端午节、重阳节、端午节、端午节、重阳节、端午节、仲夏节、艾节、香格里拉节、五月节、菖蒲节、天一节、本草节、玉兰节、午时节、迪拉节、正阳节等。端午节几个名称的由来:
●端阳节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日历年、日历月、日历日和日历时。根据官支历法和十二支顺序,五月为“午月”,午日为“日照”,所以端午节又叫“端阳”。
●正午节日
仲夏端午:黑龙七宿位于南子午线,位置最“正”“中”。此外,因为端午节,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在北回归线和南方是一年中最高的。
●中秋节
古代以天干地支为载体,时代通用于天干地支。端午节原本是干历的午时,正月所建。第五个月是午月,被称为重午,午日也被称为“中正”。到了汉代,由于南北统一和历法的变化,朝廷决定将端午节改在农历五月初五,以方便节日。
●端午节
古代百越人以龙为图腾。为了显示他们“龙”的身份,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吃粽子和赛跑,都与龙有关。粽子被扔进河流和水域来祭祀龙神,而龙舟则被用于比赛。他们不仅有“不断纹身”为“龙子”的习俗,还在每年的5月5日举行盛大的图腾节。其中一项活动是在鼓声中描绘一只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进行比赛,并画一幅画。这就是赛龙舟习俗的由来。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所以又叫龙舟节。
●草药节
午日是一年中最强的一天,端午节全是药。这一天采集的草药对治疗皮肤病和辟邪最有效,因此得名。
●端午节
在古代,百越的祖先在端午节举行龙舟节,这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龙舟节”。仲夏端午,龙在天,黑龙主星火(心宿二)南高,龙神(阳神)旺盛。因易经阴阳转化,盛世必然衰微,“商九”(干卦第六爻)意为“康龙有悔”;就爻而言,“上九”最阳,没有提升的空间,必然衰落。仲夏端午节的九五是“飞龙在天”,龙兴处于全年最“正”的位置,意味着万物鼎盛,欣欣向荣。《易经干卦》中提到的“龙”,本质上是对黑龙七夜一年四时运行的阐述。
●沐浴兰花节
端午节有采药烧水洗澡的民俗,故又称兰节。比如汉朝大笠里写着“午后与兰堂共浴”。
●香格里拉
端午节有些地方叫“去日”,意思是“神的日子”。它也意味着好日子和节日。
●菖蒲节和艾草节
古人认为菖蒲和艾草有辟邪的作用,端午节精神旺盛,艾草和菖蒲繁盛。每年,人们都有在门上悬挂菖蒲或艾草以辟邪的习俗,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菖蒲节”和“艾节”。
●汛期五时。
在上海的一些农村,靠近杭州湾北岸的地区,如奉贤、南汇等地,习惯上称“端午”为“汛期五时”。还有一些地区叫“五月正午”。
●下午躲。
在古代,南北方有不同的风俗。在古代,北方把“五月”称为“坏月”,所以在一些地方,端午节的时候,父母会把一岁以下的孩子送到外婆家避邪,所以称之为“躲午”。
●迪拉节
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蜡,正月初一,五月初五。据《皇道玉书》和《云上七记》记载,五月初一,五帝聚会之日,五帝将在南方三日丹田,查究生人祖先和天下子孙所做的善恶,以此定罪,使其官衔。道教认为,一年中有几个腊月是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神灵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