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江都有哪些风俗?

扬州的风俗习惯——丧俗

病人将死,儿子依次跪下磕头。同时,他会点亮大灯和脚灯,为自己的脚煮一小碗半熟的饭(称为“倒碗”)。然后买布破孝。死者的后代都是戴孝:孝子头戴两面有棉球的白布帽,腰间围着白布,系着草绳(有的甚至背着一双草鞋),鞋上盖着一块白布;孙儿戴白布帽,前面钉红布,腰间绑白布,钉红布钉;曾孙们戴着红帽子,穿着红鞋子。现在丧葬仪简,改为手臂上戴黑纱,黑纱上钉白、红、白布,以区别辈分。然后,孝子(一般是长子)去丧主(死者的哥哥或弟弟)家然后去其他亲友家,跪在门口(不准进门)发丧。丧者来见死者时,在死者脸上贴一张纸或一块白布,称为“遮脸布”。亲戚朋友前来向死者致敬和磕头(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改为鞠躬)。孝子第一个陪礼,称为“孝子磕头”。在过去,人们使用木葬。封棺的时候,孝子的头上装了一个有棺材钉的筛子(一撮孝子的头发被钉子扎了下来),他跪下来让丧主封棺。出殡前,在西乡一些地方,全家人,抬棺人,吹鼓手等。带着供品到离家二里外的南十字路口或东十字路口朝天拜,砸个碗,在孝子背上烧草鞋驱邪(这一举动叫“建大庙”),然后回去参加葬礼。出殡时(如果死者配偶是中青年,以后允许再嫁,此时燃放鞭炮),长子持丧棒走在前面,举白旗,长子持红旗,其余孝子持丧棒走在前面,帮助抬棺。如遇亲友供奉祭品,会停下来祭祀。祭祀结束后,供品被从现场抢走。送送葬者回去,门前过火,进门后吃糕点喝糖茶驱邪。晚上供应葡萄酒。如果死者是70岁以上的老人,晚饭后会失去家人,给来访者分发一个“长寿碗”。实行殡葬改革后,在农村,除了木棺换成骨灰盒,丧棒换成花圈,其他习俗基本保留。出殡后,据说“头七”期间,鬼要“探家”,全家人在这一天出宿,俗称“让”。这个习俗今天基本上已经消失了,但是“烧七”(每七天献一次祭)的习俗依然存在。

扬州人过生日的礼仪与习俗

扬州人习惯每年过生日。每隔十天称为“大生日”,每隔十天称为“小生日”。大生日,有“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的习俗。60岁以上的生日叫“生日”,过生日的人叫“寿星”,比以前的大一更热闹。生日前一天晚上用酒庆祝生日。生日那天,女儿和女婿要“挑”,即买生日礼物,如寿礼、香、蜡烛、鞭炮、生日画、对联、鱼、肉、馒头、蛋糕、寿面、衣服等。,并选择他们晚上到生日聚会的家里去吃酒。当一条“碗头鱼”被端上餐桌时,也叫后端走,不上桌。寿酒过后,主人家给亲朋好友分发包子和蛋糕,70岁以上的生日,也给亲朋好友分发生日碗和筷子。90岁以上的生日,有人买碗给寿星摸,借以触星。百年诞辰,当地政府主要官员也上门为其祝寿。

扬州确定婚姻关系的订婚习俗——“茶”

确认婚姻关系的订婚,俗称“茶”,比喻婚姻关系确定后不动。订婚也叫“订婚”。有大的决定,也有小的决定。小丁,又叫“稳婚”,是男女还年轻时的一种订婚形式。重大决定就是正式订婚。现在自由恋爱,只要双方同意,男方邀请女方父母上门办酒席,也算是订婚。结婚的吉日以前是黄道吉日,现在选在农历逢双之日(尤其是周六,不是14日),或者五一、国庆、元旦等法定节假日。婚礼前一天,新郎的弟弟等人去女方家做被褥(嫁妆)。先在姑娘家吃三茶(甜茶、绿茶、点心),再铺被褥。床上用品中的马桶和洗脚盆由新郎和哥哥选择。厕所里有五个孩子(现改为痰盂):子孙蛋(红蛋)、红枣、染红染绿的银杏、莲子、花生,象征“家有五子入”。除了衣服,还有给公婆的孝顺鞋,给老公姐夫的新鞋,给阿姨的手帕,给未来孩子的“小狗鞋”。已故的亲戚不干了,叔叔或哥哥把新娘抬上了轿子。花桥桥吊起后,在门前转三圈,女子往轿子上泼水(表示新娘不要思念家人),撒筷子(祝新娘早日生儿育女)。轿子旋转,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跟随送行。目送亲戚进门,新娘下了轿子,都坐下来吃三口茶。现在,汽车、货车或拖拉机被用来迎接新娘。新郎由宾朋陪同,新娘由伴娘陪同乘车结婚。晚上举行婚宴,第一道菜作为高潮。但是,客人在第一道菜上桌后马上动筷子是不好的,他们只能在一对夫妇表示感谢后才能吃饭。后来“碗头鱼”上得不好,用“鱼来了”招呼客人后,又“不止”了。晚饭后,一对夫妇带着赞美、快乐的话语和“好”的声音走进了新房。

扬州的民间生育习俗

孕妇足月前,娘家人要带着婴儿服、副食、卫生纸去探望,这叫“分娩”。龙眼肉在家反复炖蒸,孕妇来了一段时间就吃。产后把衣服包(胎盘)放在罐头里,放在家里。新生儿出生三天,在家洗澡,穿小衣服,妈妈开始喂奶,称为“洗三”。分娩后一个月内,孕妇不能去任何家庭。人家把她当“红人”,去别人家不吉利。亲戚买些吃的来“送月亮”,也叫“送汤”。满月后,母子二人去外婆家投宿,称为“离巢”。满月后,妈妈可以在别人家走动。孩子出生一百天,家里给孩子做“百露”和“荤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