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有哪些古老的习俗?

江苏省南通市位于淮南北部的海西河源头,是江苏中部的一座古城,拥有数千年的文物古迹。历史与现实、古老与时尚、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包容、交汇、共存,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江海文化。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文化历史积淀深厚,民间文艺源远流长,南通的特色文化,植根于这片水土,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它是中华文化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

山水人文南通的山水人文,在江海中独树一帜。以狼山为首的五座山峰连成“狼五山”,屹立在长江北岸,群峰在浩瀚的长江面和广为传颂的苏北平原之间鹤立鸡群。狼山不高,却因为长江而挺拔;狼山不大,却因为平原而高。山上古塔寺常年香火缭绕;名人随处可见,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濠河是中国最完整的古护城河之一。自古文人留名山大川,亦有作诗。南通的山水也滋养了历代文人。北宋理学先驱胡瑗,明代浪漫主义天才,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清代戏剧家李渔,都在南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尤其是近代,清末状元张謇致力于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在南通创立了许多中国第一,包括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馆”,同时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名人,正如行为艺术家赵丹以其电影表演的卓越成就使南通名扬天下。

民间工艺品南通的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能工巧匠,代表某人;大家都是名师,名声远播;优秀的作品流传甚广。如象征吉祥的朴素清新的蓝印花布,和阿正一样仍有古风和哨子的南桐榕树,在苏绣的一般刺绣中有所创新,源于汉唐时期流行的扎染,以圆润细腻的红木雕刻为特点。此外,还有木版年画,丝绸剪贴,造型风筝,葫芦雕刻,等等。

民间绘画南通民间绘画,有一部分离不开民间工艺,要么是主体,如木刻年画,要么是装饰,如风筝画;一部分是风俗习惯用的,比如厨房壁画;或者用于观赏,比如灯画。如东农民画和启东版画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乐舞文化南通的乐舞文化历史悠久。舞蹈有海安花鼓、黑龙舞,而如皋的花篮、花灯柔美轻盈,如东的跳马夫、胡灵花鼓奔放,通州的莲花盘舞、举句飘逸活泼,闹市的跳财神,音乐有海门民歌、新店民歌、银泉民歌、启东渔歌、打麦号子等。由于南通方言的复杂多样,南通民歌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调,丰富多彩,各有韵味。80年代在北京演出,后留在欧洲和亚洲,让世界知道了音乐和舞蹈的优雅。

桐梓戏

南通的桐梓是一种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所谓“童子巫”,就是民间职业巫师。起源于楚越的巫师,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代巫师的另一个分支——南通童子。由于南通地处沿海,经济文化发达,南通男孩还保留着原始淳朴的风格,令人匪夷所思。作为一个迷信的专业人士,应该批判抛弃。但南通童子作为文化载体,确实掌握了南通民间文艺的一些技艺,童子的《劝世》(劝世)演技是典型的民间戏剧,是南通地方戏《童戏》的前身,虽然过于简单粗糙。拥有数十万观众,是南通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近年来,南通桐梓不仅被列为重点研究课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兴趣。

踩蛤蜊

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往往有强烈的回归自然的愿望。加入如东“走在蛤蜊上”无疑会是你的理想选择。如东距南通市区仅54公里,濒临黄海,海滩宽阔,资源丰富,风景秀丽。从如东县城出发,向东北方向行驶17公里,即可到达黄海海滩。一眼望去,平沙万里,远处爬行的黑点是那些忙着踩文蛤、捡螺蛳、挖竹蛏的人。这时候可以换牛车或者手扶拖拉机,在柔软开阔的底座上试一试踩文蛤的手感。踩蛤蜊时要注意方法,卷起裤脚,在某个地方踩一段时间,这样河泥会进一步松动,脚底会感觉到光滑坚硬的物体。继续踩下去,那些五颜六色的蛤蜊就露出来了。当你用力蹬地扭腰的时候,如果放一段快节奏的音乐,就像在跳“海上迪斯科”。

3.哨子风筝中国的两大风筝流派“南风筝和北风筝”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南通是南方风筝的主要产地。在南通风筝的众多品种中,哨风筝(又称哨风筝)是最有特色的。古人用竹丝作纸鹞上的弦,风吹得很响,如风筝之声,故名风筝。在风筝的世界里,声形兼备的南通哨嘴鹞是不可多得的名副其实的艺术瑰宝。她凝聚了江海平原上历代风筝爱好者的智慧,积淀了他们一千多年的心血和天地间自然风得来的实用知识。哨口的鹬可以集雕、扎、书法、绘画、刺绣等为一体。,工艺精湛。它不仅是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而且在飞行中稳定而优美,各种音调的哨口和谐而富有节奏感,犹如一位声色俱佳的空中美人。它将以无限的魅力,陪伴着天地间的飞人,享受着人与自然相得益彰的万千乐趣。

南通的特色文化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它见证了历史,也是这片土地的精神灵魂。

南通的民风和周边差不多,有很多独特的地方。这是因为南通登陆较晚,南通的先民多为“移民”和移民。在长期封闭的环境中,他们各自的风俗习惯相互融合。

南通海关现存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南宋的纪胜。在通州段,有一段名为“风俗盛行”,记载南通“民宅鱼盐自给,非贼也”,“庭中空空,几乎有古春风”。

明代《嘉靖通州志》

记载了“冠、婚、丧、祭”和“四季风俗”。明代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城市风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万历通州志》、《周城子》中的“风俗”,通州历来淳朴,游民少,无妓院。人衣着朴素,不赌博,官司少;女人不参加宴会。但嘉靖、万历年间,民风越来越奢华,年轻人爱从外地购买华丽的衣服,女性的服装款式发生变化,服装开始打破等级制度。宴席大行其道,茶馆、酒店越来越多;这家伙嗜酒如命,嗜赌如命,还聚众游荡。婚俗也变了,彩礼、嫁妆,甚至女方父母都出面要求离婚。妓女流氓越来越多,寺庙也增加了不少。

清朝建立后,民风最大的变化是强制男性改变发型,服饰流行旗帜。清末,上海的风俗开始传到南通,带来了风俗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旧式服饰被淘汰,赌博、吸毒、嫖娼、帮派活动逐渐销声匿迹。各种封建迷信活动被取缔。传统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形成了一些新的习俗。

南通的传统风俗习惯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产习惯

南通是鱼米之乡。在农业社会,许多风俗习惯显示了农业和渔业生产的重要性。比如农历除夕,农民要用芝麻秆“收田”,正月初一“种地”,正月十五“煨百虫”。秋粮登场后,主妇要端上一碗敬狗,以此来铭记天狗偷取粮种的贡献。摘完棉花后有摘玉兔的习俗,象征着地里的棉花洁白如玉兔,希望丰收。渔民要选择黄道吉日钉新船,工匠会在船头背缝中嵌一块“子孙钱”并说“合子”以博取欢心,还会挂红布、赏红纸袋,希望“一帆风顺”、好运连连。开春后,渔民出海,祭酒告白,杀鸡挂红花。

饮食习俗

在食物消费方面,南通人的主食是米、面及其制品,肉类菜肴以猪、牛、羊肉、水产品为主。南通人喜欢吃牛肉,十字街以南有东牛肉巷和西牛肉巷,因牛肉店集中而得名。南通水产资源丰富,“十二月鱼鲜”一直在老百姓中传唱。随着季节的变换,各种鲜鱼依次上市,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南通的文蛤被誉为“天下第一鲜”。南通人的饮食习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饮食文化的融合。

茶文化

南通人崇尚茶文化,亲友来访,以茶相待;男娶女,以茶为礼;盖房子盖房子,为茶叶奠基;为上帝感谢大地,洒茶为祭。旧时代,南通的东街、湾子头、小码头、彭家巷、栖凤桥、张茵巷、南街等街道和码头都有茶馆。喝茶的时候,南通人有往茶里加东西的习惯。盛夏,加入飞机草、藿香、薄荷、荷叶、淡竹叶等清凉凉的东西;秋天放金桔、橄榄、白菊花;冬天的时候,干桔皮当茶喝。另外,泡茶的时候要看客人的身份,加点什么来搭配。如果来访者是老年人,加几朵玳瑁花,一是香味浓郁,二是祝愿老人世世代代富贵;如果来访者是一对新婚夫妇,在每个杯子里放两个红枣,表示你儿子的早生贵子。泡茶时不要往茶杯里倒水。民间有“满酒做淡茶”的说法,既能避免烫到主客的手,又有助于茶的“上乘”。旧时南通有“赠茶”的习俗。每当夏之时有发烧的时候,就在居民的商家门口放一个绿茶坛子,里面装满了藿香、飞机草和粗茶,装了一坛子茶给路人喝,以为是做好事。

住宅特征

一般来说,南通的住宅都不在南向,多在东南向。人们认为只有寺庙和官方办公室可以朝南。这是因为南通临江临海,春夏吹东南风,秋冬吹西北风。东南面的房子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城市民居的典型格局是前有门楼,内有大门,外有大门。门厅用青砖铺成,里面是一个小天井。小院两边都有升降门。有钱人对着大门有墙,大门对面没有墙。有的人还在房屋周围修建了防火墙和消防巷,并加高围墙,将房屋与邻居隔离开来。人在大门外看不到屋内的建筑,要转三道门(大门、大门、大门)才能进入屋内。房屋可分为“一进三厅”和“一进五厅”。屋顶有五根横梁、七根横梁和九根横梁。“三堂”即开厅、厅堂、正房;“五厅”增加了开厅对面朝北的房间和正房后面的后房。开厅建筑最宽,三厅无人居住,是待客之所。门厅很窄,排与排之间,有多层。两边的房子有时住人,但都是非正式的房间。主要房间由三个空间隔开,东边是上层房间,西边是下层房间,还建有一些亭子和套房。挂在主室中间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在婚丧喜庆的时候,三大殿都是敞开的,非常气派。解放后,随着旧城改造,这些旧式房屋已经消失了很多,但仍有庙街等几条街巷保存完好。和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一样,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