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县有哪些文化习俗?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瑶族人口最多的县,占全省瑶族总人口的38%,占全县总人口的62%。根据居住地和经济生活情况,江华瑶族可分为高山瑶、郭珊瑶和平地瑶,其中高山瑶主要集中在明珠岭及其以东的高山地区,其主要经济活动是林业生产。“招赘”是江华高山族非常流行的一种婚姻形式。在这种婚姻模式下,鼓励高山县的瑶族通婚。
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县”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其瑶族婚俗独具魅力。
这是瑶族女孩和男孩谈恋爱的一种独特方式。
河上曲多,三步难出。瑶族女孩和男孩都浸泡在歌曲中。每年,每个村庄都会在2月1日举行歌会,3月3日举行瑶歌会,4月8日举行春牛戏,5月5日举行端阳节,8月15日举行中秋节,10月16日举行国王节。
那时候,女孩和男孩都要盛装去赶歌会。小伙子会主动把山歌扔过去:“山势险峻,弯弯曲曲,我看小妹要唱歌。唱得不好不怕笑,就怕小姐姐跟你一起“检验真相。“姑娘要是感兴趣,马上就抓住民谣:“你要加入妹子,你就唱。如果你想撑船,你可以去河里。我不能半心半意地唱,但我会用心去唱。"这时,小伙子甚至会放开嗓子,尽情地唱起来:"我要姐姐唱歌,我要下到河边去把脚甩掉。即使是我的妹妹也必须有真正的联系。哪个欺四脚?”这样,彼此呼应,就碰撞出了爱的火花,爱到深处就会互相赠送东西留念,播下爱的种子。
“辉哥堂”是瑶族女孩和男孩谈论爱情的另一种方式。“歌厅”分几种:客歌厅——其他村的年轻人来村里参观,村里的年轻人请客人唱歌;鲁豫歌厅——赶集途中,几个青年男女相遇,唱起歌来;婚礼歌厅——女孩子结婚前家里专门的歌厅,男孩子却不请自来。
订婚、求婚、看家、送行,是瑶族女孩和男孩结婚的前奏。
小伙子求婚的时候,媒人会拿一包用竹叶包着的四个鸡蛋给女方提亲。女方接受了承诺,媒人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男方。第二次拜访,媒人带了两斤酒肉,一点糖和水果,和男青年们一起去参加女方的相亲。如果双方都愿意,这个提议就成功了。然后,女方在姑姑姐姐的陪同下,去找男方“看房”,了解基本情况。女方满意了,男方选个“好日子”举行订婚仪式。订婚那天早上,男方找了一个老实稳重的同行陪着,挑了60斤酒和60斤猪肉给女方。女方在红纸上写下女孩的出生年月,做了个“龙凤帖”,郑重其事地递给男方。女孩的家人分发了60个半圆形的油炸粑粑,重约两公斤,由男方送到亲戚家传喜讯,说女孩“被名花带走了”。
姑娘出嫁前,男方会捧着“礼茶”,准备80斤米酒、60斤猪肉、一些衣服和一套首饰,送到女方家。之后,就是送“天”。
男方为自己的婚礼选了一个吉日,用红纸做了一个“吉日簿”,准备了60个糍粑,放在柜子里堆成宝塔形状,自己扛给女方。女人虔诚地接过“吉日书”,珍藏起来,等待喜庆的日子到来。
结婚是瑶族女孩离不开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的日子。
女孩看到男人送了她一个“日”,就产生了依恋感,开始“坐离妈妈的月”。临近出家月,我辛辛苦苦,家里只有缝纫和嫁妆。同时还要“吃鞋和饭”,就是女方的亲戚朋友这个月陆续请姑娘们走了。女孩会送一双手工制作的布鞋给亲戚朋友,表达感谢和纪念。
婚礼前两天,新娘开始“哭嫁”,村里的亲戚朋友姐妹都来家里聚会。连续两个晚上,他们以茶相待,为家人哭泣。先哭父母,除了表达离别之情,感谢父母养育你的恩情,把父母不计后果的往火坑里推,内心的怨恨,一个一个哭出来;哭过之后,我感谢了哥哥嫂子,但也细数了哥哥嫂子的“错误”,隐忍自己,把自己推进别人家受罪;又哭了,姐姐,姐姐哭了,相互同情,同舟共济,情绪激动,生动感人,就像你要去哪里的痛苦,依次哭到最后。第二天晚上举行宴会,宴会结束后,我们聚集在宋家“坐宋厅”。
天亮后,鼓乐齐鸣,鞭炮齐鸣接新娘入座,同时送男歌手出歌厅坐定,到此结束。
早饭后,新娘盛装打扮,头戴花冠,发髻上插着银簪,耳垂上挂着银戒指,手里拿着银钹,胸前系着崭新的围裙,腰上系着耀眼的银链,脚上穿着绣花尖头鞋。她在鼓乐声中乘着轿子出嫁,颤巍巍地被抬着,进村,祭奠,入房,入洞房。
与汉族地区相比,瑶族人的热情更差。任何进入姚家的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的对待。滑稽的“挂袋”和“瓜酒”是姚家人招待客人的典型礼仪。
有客人到了姚家,只要把自己的随身包挂在正厅主柱上的挂钩上,就表示要在这家吃晚饭。没有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在家里吃饭。如果你不懂这个规则,总是把包包等东西放在身边,主人会认为你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会失败。
姚家人慷慨有礼。腊肉、山珍海味、土特产是姚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菜肴。在嘉宾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被视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将大块腊肉分给嘉宾。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要收下,这样主人才会开心。
冬瓜酒是瑶族家庭招待客人的专用酒。这种酒是用糯米制成的。制成糊状酒后,用清泉水或凉开水勾兑。喝的时候用瓢舀出来倒进碗里,液体和渣一起喝。酒精含量不高,香甜可口。吃饭时,家中最小的女孩斟酒盛饭,而主人则频频用食物向客人敬酒。这时,客人不必太谦虚,应自由饮酒。这样,主人认为客人对姚家人有很高的敬意,他们会更开心,更有感情。如果你是谨慎的陌生人,你是不受欢迎的。
去姚家做客,也要了解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避免使用脚踏炉支架;避免在炉子里烧写有字的纸;进入姚家不要穿白鞋白帽,因为象征丧事;避免坐在门槛上;不能穿凉鞋上楼;不能坐在主妇烧火的凳子上;在木筏上,忌“伞”,说起“伞”,就说“雨盖”,因为“伞”与“散”谐音;伐木时,忌说“吃肉”“死”等不祥之词。
补充:
婚俗
婚前交友:传统上,姚家年轻男女交友、恋爱更自由。在生产劳动、赶集和节日中,歌曲常被用作表达爱情的媒介。一旦双方同意,就可以在不受父母干扰的情况下互相交流。这种行为,男方叫“交友”,女方叫“带幼童”。正式结婚时,如果新郎不是新朋友,男朋友必须给女朋友准备一篮子礼物(糖果、洗漱用品),这叫“提篮”。作为礼物,女方准备一个包,里面有云鞋和腰带,叫做“丢包”。
在山区,潘和同姓通婚,其他姓氏一般不同姓通婚。但瑶族和汉族一般不允许通婚,民国时期略有松动。解放后,民族交流越来越多,团结和睦,基本放开了禁止通婚。
婚姻形式:主要是“夫婿”(即招郎),瑶语称之为“纠千”。男方到女方家定居,一般会写一份“冗余书”,里面有冗余后男方的义务和权利,子女和财产的继承问题。一般收养了老婆的都要改名改姓,按照女儿家来排。也有少数夫妇改了姓。女婿还有两种形式,一种叫“两边走”,男方仍用本名,夫妻照顾父母子女,第一种随母姓,第二种随父姓,以此类推;另一种婚姻叫做“明招暗求”。这种婚姻多是因为女方父母老,弟妹小,家里没有劳动力。一旦上述条件发生变化,男方将妻子带回家,所生子女随父姓。女嫁男,主要在平地瑶。妻子保留原姓,子女随父姓。
结婚仪式:如果男方到女方家被丈夫收养,婚礼由女方家包办,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徒步陪同,女方家会在半路上敲锣打鼓,奏乐迎接。晚上会举行祭奠亲友(有些是不请自来)的仪式,通宵“坐歌堂”。女方去男方家,还没结婚,女方家“坐在歌厅里”。结婚那天,新娘背着她的父亲、兄弟或叔叔出去。然后,村姑打着伞走到男方家,举行祭奠新娘的仪式,接受亲朋好友的祝贺。
离婚再婚(冗余):高山瑶,岭东,女性地位高。婚后双方一起工作。如果感情不和,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离婚。一般会请村里的老人“喝茶”,提出离婚的理由。如果调解失败,他们将被“判”离婚。夫妻二人拿了一根竹筒到山上,一刀劈成两半,各持一半,各自走开,分手了。如果因收养而娶妻的男子违反了“多余书”条约,女方可以“与丈夫离婚”,财产全部归女方。寡妇再婚不受限制,但严禁兄妹结合的婚姻。解放后,瑶族按婚姻法规定办理手续。
哭嫁:姑娘出嫁前,拜访村里的亲戚朋友姐妹,连续两晚在家里聚会,先喝茶,晚上摆酒席。宴席结束后,大家聚集在大厅里,唱着“女歌”,诉说私事或谈笑风生,“坐在歌厅里”。新娘会按辈分依次向亲朋好友“哭嫁”,亲朋好友会赠送“红包”。
打新郎:婚后三天,新郎回岳家,女方村的女人们聚在一起,争着打新郎,以示新娘今后不可虐待。在一些村庄,这是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新郎到岳家拜年。村里的青年男女敲锣打鼓(有时还会舞龙舞狮)向新郎祝贺,新郎回一个“红包”,也叫打新郎。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妇孺索要“彩礼”钱,否则就不罢休,有时还让新郎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