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阳西县民俗文化(300字)
阳西人的结婚仪式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隆重而复杂,夹杂着许多迷信色彩。解放前阳西人的婚礼一般是封建婚礼,解放后有很大变化,但有些地方仍保持着中国民间婚姻的基本礼仪,而且充满了阳西特色。
过去阳西男女到了适婚年龄(十八男十六女),双方父母请媒人(俗称媒人)为他们物色配偶。媒人根据“门当户对”选定对象,向双方父母介绍男女双方的年龄、品行、家庭状况。双方父母同意的话,就把结婚男女的生日(俗称年庚)写在红纸上,媒人交给对方,然后双方各请一个术士。如果在某段时间内没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双方父母可以正式见面,互相提出结婚条件,约定彩礼、蛋糕、食物、嫁妆,订立婚约,选择吉日,举行仪式。这个阶段完全取决于父母双方。双方的孩子都没见过面。
封建社会末期,一些开明的父母,在订婚之前,会让男女双方见面,见面地点由双方约定,俗称“相见”。如果双方都没有意见,就是父母决定男方把彩礼给女方,女方接受了彩礼,就被视为男方,婚期由男方选择。
男方选定结婚日期后,通知女方,派人将写有结婚日期的帖子送到女方家,俗称送“日单”。女子接过后,给亲戚朋友发了请柬。在婚礼的前一天,易南先生白天被雇来做一个精致的新娘,晚上举行宴会招待亲戚和朋友,俗称烹饪。
结婚那天,男方一大早就派人来送彩礼。彩礼的多少取决于男方的富裕程度。女人在此之前准备嫁妆。婚礼当天,男方的迎亲队伍先放鞭炮庆祝,然后媒人坐青衣轿子引路。唐鑫手捧红柬礼盒,后面是新娘轿子,后面是吹了手的仪仗队,女方设宴招待迎亲队伍。晚饭后,新娘坐轿子出门,随迎亲队伍回到男方家。
婚礼当天,阳西女性要做很多礼仪。第一,你要打扮,第二,你要开脸,第三,你要喂,第四,你要送出去。送出的时候,母亲要撒米,一边撒一边念一些祝福语。女人出门,不准踏门槛,不准回头看父亲和哥哥,也不准哭,这是吉祥的。
晚上,这个人设宴招待客人。舅舅在前,新郎挂花,伴郎在门口等着。当婚礼队伍回来时,鞭炮齐鸣。新郎站在门口的凳子上,手里拿着一把纸扇。新娘经过时,他在新娘头上拍了三下,意思是给新娘一个惊吓,以后听男方管教。新娘进房后,新娘的嫁妆要由新郎打开,逐一检查,双手放在头上,让所有亲友过目。
晚宴上有一个圆台,选出八名幸运男女陪伴新郎新娘赴宴,俗称陪圆台。晚宴中途,新娘由伴娘陪同,伴娘逐一向男方长辈敬茶。长辈喝完茶后,要给新娘茶钱,以示对新人的关心和爱护。晚饭后,新娘回到自己的房间,厨房工人收拾碗筷,摆酒席。打牌位的人分两派。他们一边为新郎新娘说唱,一边向新郎新娘提问,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伦理道德、爱情生活等。牌位一直玩到深夜。
婚礼当晚,新郎新娘将在洞房举行婚礼。程序和仪式很多,但无论洞房人怎么吵,新郎新娘都要听话,不能闹。直到新郎离开,当天的婚礼才结束。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去教堂祭祖,捧茶跪拜翁阿姨,明天走亲戚,俗称散灶。三朝之后,新娘回到父母身边,俗称三朝。当新娘回来时,在日落之前,新娘的家人会赠送蛋糕,并向男方的亲戚和朋友分发礼物。女方家结婚,第一个节日,女方会给男方家包粽子,俗称送头节;大年三十晚上还要做蛋糕送到男方家,俗称送大年三十。送到大年初一。这要看以后的情况。一般女方家会给男方家送几次蛋糕。在旧社会,穷人家给女儿出嫁,都担心送蛋糕。女儿回来,父母也要操心一次。所以在旧社会,阳西把给女儿嫁人称为“冷风”,意思是给父母添麻烦得不偿失。
在旧社会,阳西的女人在结婚前是不允许随便出门的。他们不得不呆在家里,召集一群姐妹,收集婚礼歌曲,用哭泣作为歌词来表达他们离开父母和亲人的感情。哭嫁的形式有很多种,有哭有叹,有答有答。渔夫的女儿结婚前,要住在另一条船上,在船上哭着结婚。他们唱咸水歌。月夜,坐在岸边听渔夫女儿哭嫁,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享受。听的人都忍不住唱起了过去的咸水谣,在那里等着结婚的人都回来了。当时还挺热闹的。
旧社会阳西的婚俗,这里只能大致描述一下。俗话说,百里不同风情。就阳西本身而言,各地的婚俗不尽相同,有的地方甚至差别很大。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