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宗教简介及详细信息
马里原始壁画的概念是与科学相对立的。f恩格斯在《反都灵论》中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力的幻想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个反思中,人的力量以超人的力量的形式出现。在历史的早期,自然力首先得到了这样的反映,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中经历了极其不同和复杂的人格化。”
相对于阶级社会形成的一神教,它的特点是万物有灵——多神教,所以也叫多神教。
根据考古发现的原始宗教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原始宗教属于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人类最初没有任何宗教。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氏族公社产生,人类社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血缘群体。这个时候人的体质和思维能力提高了,群体内部语言发展了,形成了一些禁忌和规范。
当人们以集体的力量和简单的工具与自然作斗争时,一方面逐渐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活动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在大自然的沉重压迫下,我们无法正确认识大自然的多种多样。于是,恐惧和希望交织在一起,把许多自然现象扭曲颠倒地反映出来,把自然现象神化,原始宗教应运而生。
在马里原始壁画的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不同信仰者在原始宗教的发生、发展和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必然现象。
但是,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也有一个总的趋势和道路,即经历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个历史阶段。三大阶段中每个历史阶段的一般社会形态所反映的宗教现象,也有一般的表现形式及其* * *相同的本质和内容。作为科学分析,我们可以把原始宗教的一般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中期母系氏族公社的宗教形式(旧石器时代中期至中石器时代,距今约20万年至1,000年,为蒙昧时代);
2.母系氏族公社晚期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宗教形式(从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约1000年到4600年前,是一个野蛮时代,以中国社会历史为例);
3.从稳定的村落部落联盟时期到现在的宗教形式(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时代)到现在,约4600年前,向文明社会和文明时代过渡时期,以中国社会史为例)。
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多为植物崇拜、动物崇拜、神灵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与原始氏族社会现存结构密切相关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它们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参与具体的崇拜活动,形成抽象的神的概念的演变过程。
原始宗教史前宗教的存在可以通过对石器时代以来各种原始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来辨别,如原始村落、洞穴岩画、墓葬遗物、祭坛雕像等。,其范围涵盖了在这些遗址中发现的各种宗教现象,包括中国、印度、阿拉伯、非洲、美洲、大洋洲和南太平洋岛屿的史前宗教,以及欧洲的芬兰-乌戈尔宗教、斯堪的纳维亚宗教、波罗的海宗教、斯拉夫宗教和爱琴海宗教。
经实地考察确认的近存原始宗教有非洲、亚洲等地土著部落的宗教,美洲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的土著宗教,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地区土著人的原始宗教。
对其原始社会宗教状况的考察始于近代西方国家发动的海外殖民扩张运动,但殖民过程中存在的许多原始民族也全部或大部分被消灭,只有少数土著部落幸存至今。此外,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存着一些原始的宗教现象。这些残存的原始宗教团体及其崇拜活动,成为人们实际考察原始宗教的唯一对象,也是确认原始宗教真实形态的重要依据。
对自然的崇拜被认为是原始宗教最早的崇拜形式,持续时间最长,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仍长期盛行。自然崇拜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们对那些神的崇拜不仅是由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决定的,也是由他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决定的。
自然界所崇拜的神一般有喜和怒两种性格,实际上是根据人的自我意识模仿出来的。自然崇拜的神灵是完全平等的,体现了当时人们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关系。这些自然崇拜的特征在以后原始宗教的发展中仍然是一脉相承的。
图腾崇拜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有关。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人们认为自己氏族的祖先是由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无生命物体转化而来,与之有血缘关系,对自己的氏族有保护作用。所以他把它作为自己氏族的象征——图腾,并有目的地崇拜它。
祖先崇拜和进入双重家庭阶段,人们不仅可以像过去一样确认亲生母亲,还可以逐渐认识亲生父亲。同时,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的作用日益显著,出现了动物的驯化和植物的栽培。这一切导致人们逐渐形成了人兽对立的观念,认为人高于动物,对直系亲属有着无限的依恋,从而产生了祖先崇拜。人们希望他们祖先的灵魂能像以前一样保护他们氏族的成员。
原始宗教产生了祖先崇拜,同时出现了专职牧师。这些祭司被视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可以“通神”、“驱鬼”。起初大部分是女性,即使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还是有很多女祭司。他们不是选举产生的,也不是世袭的。它们大多由非正常疾病康复的人服务。人们认为这种人能活下来,只是因为他接触了神灵得到了帮助,别人会通过他为神灵祈祷,也会有效果。
这样的神父不是宗教专业人士,没有系统的信仰和宗教教义。他们驱赶人们远离疾病和灾难,从事各种巫术活动,并认为这是他们的职责。长期以来,这种祭司具有明显的血缘性,即每个氏族内部都有一个祭司,其宗教活动仅限于氏族内部。当社会进入农村公社的发展阶段,这种血祭司逐渐演变为地域祭司。这时,他们大多要为自己的宗教活动索取一定的报酬。
随着祭司的出现,多神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神的人格化导致了神的人化,崇拜仪式也越来越复杂。进入阶级社会后,一神教在宗教领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原始宗教仍在一些民族中长期存在。
原始宗教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发展过程。但也有人认为图腾崇拜先于自然崇拜,自然崇拜只与农业的出现有关,所以产生较晚,甚至有人主张原始一神论。
历史意义原始宗教信仰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原始宗教在历史上曾经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其宗教活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往往是一体的。借助原始社会的宗教活动和宗教仪式,人们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时,原始宗教作为维系民族精神的力量,使人们形成一个强大的群体,反抗自然和社会的压迫。
第二,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形成,对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稳定和共同发展,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社会制度的稳定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由于对同一自然物或图腾的崇拜,以血缘或地缘关系相联系的人之间的认同感增强,彼此联系紧密。
再次,原始宗教的巫术是在治病救人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原始积累,不仅包括原始医学知识的积累,也包括一些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积累。这些为民族医药等实用科学和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四,对各民族文字、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现代价值传统的原始宗教文化在许多方面仍具有积极意义,表现在:在传统观念中,动植物、山、水、土地等。都是有灵性的或者被鬼神支配的,所以我们要非常注意取其所宜,取其所有时,而不是据为己有或者随意刀斧相加,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积极作用的,不可低估。
在原始社会食物供应有限的情况下,在食物分配上坚持绝对的平均主义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宗教观念和活动来支撑的,而其他领域的伦理则主要由传统的原始宗教来保障。可以说,原始宗教在维护伦理道德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宗教充分发挥了促进氏族、部落和民族内部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成为各民族间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抵御外来宗教文化对本土传统宗教文化的吞噬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人类遭受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诸多灾难的今天,我们应该珍惜和发掘传统宗教的现代价值。
有争议的原始宗教的作用一直是宗教问题上分歧的焦点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原始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和激发了当时人们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和力量;另一种观点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反科学的唯心主义,没有正面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麻醉人的鸦片,原始宗教也是。
但在研究原始宗教这一复杂现象时,考虑到其对原始人思维能力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祭司的宗教活动中蕴含着一些精神劳动的种子,图腾崇拜对巩固氏族制度,改变过去盛行于血缘家庭的同辈婚姻状况,使家族外群婚这一新生事物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布依族建花桥:马关布依族有延续后代的传统,祖先非常关心后代的繁衍。当每个成年男女结婚几年还没有生育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邀请巫婆和他们一起玩,选择一个吉日来坐轿子。他们以为走花桥的时候王太后会给小两口送孩子。
花桥是一座以一对金竹为柱子的桥。用红绿纸剪成许多人形,挂在花桥上,寓意王母娘娘送了许多儿女给新人。
一切准备就绪。米娜先生在洞房外载歌载舞,然后用花桥梁上的白棉线把它拉出屋外。白线守在路边。如果发现有小动物爬过这条白线,就被认为是王太后的礼物。看守的人见了这东西,视若珍宝,捧在手里,直奔主人家。范娜高兴地把它放在花桥上,说:“太后派龙王的儿子来,太后派龙王的儿子来!”
这个花桥是主人放的,有的放在洞房的床头,有的放在床头,直到女方不孕。
创宝大师:如果孩子爱哭,不吃奶,三天两头生病,体重逐渐下降,等等。多方求医未果或送鬼等。,会被父母准备好,放在村子旁边的岔路口,等路上的行人冲进餐桌。这叫抢护主。凡是闯入宴席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只要闯入宴席,都有权利做守护神(母亲)。闯入者一般不会拒绝,而是愿意举杯畅饮。喝完后,他从钱包里掏出一个银元给了“甘二”(一个小孩)。同时,他给“甘儿”起了个名字。如果闯入者身无分文,也要给他一个扣子。临走时,闯入者拎了一块肉喂孩子,喊了一声“爸爸”。据说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再也不会生病了。
膨化(现称病):布依族生活在贫穷落后的边疆地区,解放前由于生活条件差,卫生条件差,孩子容易调情。该病从受凉到灼伤,全身发抖,皮肤变薄变黄,脾脏肿大,饮食大大减少,严重者导致死亡。患者家长为了减轻孩子的痛苦,在发病前十分钟,带着孩子用破锅和黄豆来到村外的岔路口。他们点了火放在锅上,黄豆在锅里炒,说:“荡哥,吃炒豆,荡哥,吃炒豆!”炒菜,看书,看书,突然“汪汪”一声,伸手把孩子拖走,拖到孩子满头大汗才回头,然后悄悄躲回家,关上门。据说从此不会再荡秋千了。
鸡蛋占卜:孩子经常生病或者从高处摔下来,或者掉到水里等等。,会让他变得虚弱,发黄,瘦弱。他们的父母准备了一个鸡蛋,三碟香,一碗饭,几张钱纸,去池塘边给孩子“唤魂”。具体做法是:用杉木棒绑一个小梯子,放入池塘水中,焚香烧纸。同时,老人把鸡蛋捧在手心,反复呼唤病人的名字,直到老人手里的鸡蛋自己滚了起来,这说明孩子的灵魂已经回来了;或者有虫子从梯子上爬上来,也说明灵魂回来了。这时,我慢慢地把梯子拉上岸,抱着鸡蛋,端着碗,点上香,边走边叫着宝宝的名字:“宝宝吓着了,跟妈妈回家吧,有福了,快快长大。”
彝族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历史现象,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漫长的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形成了独特的原始宗教。它影响着彝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丧葬。
灵魂概念
在彝族人的观念里,人和万物都有灵魂。他们认为人活着的时候,灵魂和肉体是若即若离的,人死了,灵魂就完全离开了肉体。“死灵三个,轮回65,438+0,守灵65,438+0,来世65,438+0。”有的灵魂出体成为善魂造福后代,与祖先同在灵界;有的(比如凶死的)变成恶灵四处游荡,给后代带来灾难。所以“马杜果”和“照猪灵”要在老人去世后的几天或每隔几天或几年进行。老人去世后,他的骨灰会撒在山洞或竹林深处,然后在这里挑选一棵茂盛的箭竹,连根带叶拉回来当灵牌。拉竹人必须是死者的孙子,没有触犯禁忌的外人。拉的时候要先献上炒面、鸡蛋、酒等食物,说:“祖陵,我们翻山越岭找到你了。现在请和我们一起回去,祝福你的子孙。今天是最吉祥的日子。来吧,跟我们走!”箭竹带回来后,放在安静安全的地方,不让任何人碰。第二天,在火葬的地方会准备好鸡、猪等东西,由毕摩(一个牧师)主持,作为灵牌。毕摩念《招魂经》,做了灵牌。将竹根剪成铅笔头大小,然后插入劈开的5寸长的8角树枝中,放一点纯羊毛。然后用麻线缠绕,公的9匝,母的7匝,公的呈“英雄结”状,母的呈雨披状,然后插在竹栏杆上。经过一定的祭祀程序,灵牌用木头钉在小儿子家的火坑顶上,每到过年过节,家里都会供奉。如果你想移动,你必须经历牺牲。他们相信,回归灵界的灵魂,在每个节日,生活在灵界(世俗界)的后代牺牲后,会暂时回归灵界,与家人团聚,这些灵魂会保佑家园平安,从而引发对祖先的崇拜。时至今日,在四川凉山彝族的家中,凡是遇客杀祭,必先敬祖。最隆重的仪式是火把节的祭祖仪式。灵魂不灭、崇拜祖先和祖先的观念在彝族人的思想体系中根深蒂固。
对火的崇拜
在生产力极低的刀耕火种时代,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奴隶主统治下,从生到死都生活在深山里的彝族人离不开火,生食被火把变成熟食,驱走了寒冷和黑夜,给了他们希望和力量。所以彝族自古就崇拜火,火葬是这种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彝族火葬历史悠久,形式各异,主要是死者的年龄、性别、死因不同。
从年龄结构来看,老人(一般指6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丧事喜庆,奠酒时间长,从3日到5日或7日。参与人数众多,从数百人到数千人不等。如果是中年人去世,往往比较简单,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如果孩子英年早逝,不应该保密,而是和死者关系密切的人赶去办丧事,流程简单。
火葬根据死者死亡的性质而有所不同。正常的老理,觉得吉祥,办大事,埋在山里;如果是暴死,那就是倒霉。火化时,往往是在山下的河边火化。火葬前,因吃毒、上吊、倾覆、久病或受伤而死的凶死者,有毕摩专用热泵(对于凶死者,要走正道)。
对于彝族来说,火葬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彝族人对死亡是乐观的。他们认为死亡就像“笋壳离开笋,枯叶离开树”一样自然。彝族人面对死亡毫无畏惧。他们认为死亡不是终点,所以对死亡的恐惧被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