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县安吉山铜矿()

安吉山铜矿位于江宁县城东北28公里,江宁、句容两县交界处。南距宁杭公路6公里,北距宁沪铁路8公里,均有高速公路相连,交通便利。

矿床位于安吉山岩体东侧的华亭复式向斜内。矿化受次级东西向背斜和北北西向断裂带控制。北北西向断裂是主要的含岩、容矿构造。矿体主要产于安吉山岩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岩)与围岩及其残留物的接触带,其次为岩体构造裂隙和围岩夹层。矿体围岩包括栖霞组、龙潭组和下青龙组。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扁豆状和层状。主要矿体有四条,长度564-700米,平均厚度14.23-45.35米,最大厚度140.54米,埋深275-340米,最大埋深海拔负950米。矿石呈块状,细脉浸染状,浸染状,粒状,充填,交代,破碎,固溶体分离。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和黄铁矿,其次为闪锌矿、辉铜矿、辉钼矿、斑铜矿、磁黄铁矿、磁铁矿和赤铁矿。岩体接触带矿体平均品位:铜0.72%-2.87%,锌0.53%-22.29%,硫5.7%-25.28%;斑岩铜矿石品位:铜0.2%-0.46%,钼0.025%-0.056%,伴生铅、金、银、金刚石、镉、镓可综合利用。矿床成因类型以接触交代型为主,其次为斑岩型和脉岩型。

安吉山铜矿是古人发现并开采的。沿岩体接触带(矿化带)密布古采矿坑、老坑洞,矿体基本开采于地表20米深以内,冶炼渣分布于矿区东侧谢家边。没有关于它是哪个朝代开采的历史研究。

为满足江苏省对铜矿资源的要求,南京地质队魏传贤、王昆山、唐金步、周瑞祥等人在1958宁镇山脉中段进行普查找矿时,确定了该矿。同年8月中旬,进行了多金属矿床类型接触交代普查。起初,沿岩体接触带以50米的距离布置沟槽和井,以控制地表的矿化带。5438年6月+10月,改用钻孔。1959年6月完成野外工作,1960年2月提交江苏省南京安吉山多金属矿地质勘探中间报告。

7 ~ 8月,南京大学地质系江苏大队地球化学分队1958在包括安吉山矿区在内的107平方公里范围内,采用1 ∶ 5万金属、水化学、分散流、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地球化学找矿。1959年6月编制了南京附近地球化学找矿报告。矿区及其外围发现铜、铅、锌异常,对找矿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960,南靖地质队六队技术负责人谭、洪光荣、魏传贤在矿区西南银空山开始用探槽、钻探查证化探异常,发现矿化不均匀,认为价值不大,停止工作。后转向安吉山矿区,通过探槽以100-50米的间距充分出露岩体接触带,并在矿区北部钻孔深入了解,仅发现1-2米的铜矿、磁铁矿和黄铁矿。为配合地质调查,江苏省地质局物探队201队技术负责人徐鑫于1960年7月在安吉山矿区及其外围进行了1∶5000自电和金属量调查,发现异常后用组合剖面法进行了详细调查评价。除已知的矿体物化探异常外,在矿区及其外围还发现了沙石山的自电异常、银空山和小罗冲的化探异常、白家村、蛇舞东的自电和化探异常。南京地质队核实沙石山异常,发现脉状含铜黄铁矿富矿体。1960年提交南京安吉山-沙石山矿区1960年终报告。1961年,南京地质队第六队、物探队第201队利用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方法,继续在矿区及外围开展普查工作,并于65438+2月提交了《江苏省南京市汤山地区金属硫化物矿床普查详查成果报告》。1962年6月,提交江苏省南京市汤山乡安吉山矿区年度决算报告。自1958以来,累计探明可用储量为:铜5710吨,锌6004吨,硫铁矿14万吨,镓7吨,镉64吨。

3月1964至8月1967,江苏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第四队技术总监郑卫军等,采用槽(井)探、钻探、化探等综合勘探方法,对矿区岩体接触带铜矿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评价,同时对矿区外围进行了普查。1968 165438+10月提交江苏省南京市安吉山铜矿床详查评估报告,获得铜14112吨、锌13818吨、硫铁矿65438。为配合第三地质队,第二物探队技术负责人陈元成、陶福根于65,438+0,966年3月至8月在安吉山矿区及其外围进行了65,438+0 ∶ 5万磁法、电法调查,利用金属量测量和激发极化法对有意义的异常进行了评价。除已知矿体上的明显异常外,圈出10多个具有找矿意义的异常。9月,提交江苏省南京市安吉山工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总结报告。

1970,江苏省重工业局根据省计划开采安吉山铜矿的精神,责成地质三队采集矿物样品,进行详细调查补课。钻探施工中发现磨石山段矿体持续下降,原控制深度不足。补课一直到1974结束才结束。

1974年9月,江苏省地质局召开“宁(南京)镇(镇江)地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讨会”。会议认真分析了安吉山地区现有资料,提出了深入、大步走出安吉山(原安吉山铜矿)向西找矿的设想。随后,工区副主任尹国秋和技术负责人郑卫军、齐念福对安吉山矿区西侧进行了钻探测量。1975年2月,在安吉山矿区西侧布置701孔,在后续几个钻孔中发现“斑岩铜矿”(平均品位0.2%-0.46%)。与此同时,第一地质队技术负责人程和地质队队长胡对安吉山岩体西部进行了普查和找矿。

为了扩大找矿领域,提出了“迈出一大步”的设想。4月,1975部分钻机转移至安吉山矿区外围白家村以东进行普查勘探。此处仅发现薄的铜钼矿化和铅锌矿体。

1975年6月,根据江苏地质局意见,将钻机调回安吉山矿区接触带进行钻探测量。以11线为界,第一地质队第二支队部署在11线以北,第三地质队第一工区部署在11线以南。第一地质队第二支队在65438线1101孔围岩残体接触带见到接触交代铜矿,累计厚度56.88米,是安吉山铜矿勘查史上的重大突破。随后,由二队施工的1102孔和由三地质队施工的11线以南的钻孔先后见到了厚度数十至数百米的接触交代铜矿床。为加强普查工作,2007年6月5日至6月5日成立了安吉山指挥组,由地质矿产部部长郝任组长,地质三队副队长顾,地质一队副队长詹会生任副组长,协调各队工作。1978 65438+2月、杨浩生、孙、王泽仁、冯等。提交了《江苏省江宁县安吉山矿区铜矿地质调查报告》,提交了可利用储量:金属铜199200吨,钼和黄铁矿1782吨。安吉山铜矿经过四年的普查,已由一个小型铜矿床扩大为一个中型铜矿床。由于钻井网格稀疏,计算的储量可能过大。

1975年6月,江苏省地质局物探一队技术负责人陆、肖宝龙赴安吉山矿区及外围开展1 ∶ 10000综合物化探工作,并于1977年6月提交了“江苏省”。

期间1978-1980,辛公等。地质一队二支队在安吉山岩体西接触带北部用钻探方法进行普查找矿,发现深部岩体与围岩残体接触带存在铅、锌、铜矿体。1982提交了《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地区普查总结》。

1979-1982,地质三队一队技术负责人杨浩生、黄成洲、孙等。继续在安吉山矿区开展普查和详查工作,分别于1982+2月提交了猪头山区块勘探地质报告,摸清了铜的可用储量。《安吉山铜矿预勘-详查地质报告》提交了铜的有效储量为65,438+070,000吨,锌的有效储量为43,652吨,铅的有效储量为6,804吨,钼的有效储量为65,438+0847吨,硫铁矿的有效储量为65,438+0547,000吨,伴生金的有效储量为65,438+054千克,银的有效储量为93吨,铟的有效储量为26,054千克。

为配合安吉山矿区进一步找矿,扩大找矿领域,江苏省地质局自1979以来下达了一系列研究任务。

1979、冯、第三地质队等。,开展了安吉山铜矿区地球化学特征、成晕和成矿机理研究,并在1982提交了研究报告,建立了地球化学成晕模型,进行了成矿预测,对进一步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979期间,江苏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刘伯玲、周美茹、张永康对宁镇地区内生矿产成矿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于1982年底提交了《宁镇地区内生矿产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报告》,对安吉山矿区及外围进行了成矿预测,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1980根据江苏省地质局的要求,第三地质队(责任单位)叶、江苏省地质局中心实验室陈思松对安吉山铜矿进行了专题研究。1984,65438+2月,提交了《江苏省江宁县安吉山铜矿地质成矿机制与模式报告》。

1983、冯、张福鼎、贾美鹏等。开展了安吉山外围原生晕找矿研究和预测,并于1985+02提交了报告,总结了8项化探指标,提出了10预测区,其中ⅰ类预测区4个。

1984年2月,由江苏省地矿局地质矿产处组织成立了由地质三队(责任单位)、地质一队、区域调查队、物探队、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心实验室等单位相关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开展了“宁镇地区多金属找矿研究”工作,并于1985年3月提交了宁镇。

1988年初,根据江苏省地矿局的要求,在地矿部第一综合物探大队和该局物探队的配合下,项目负责人杨浩生、杜祖贤、杨、李、冯对安吉山铜矿周边进行了1 ∶ 1000成矿预测。8月,1991提交了《江苏省江宁县安吉山矿田大比例尺(1 ∶ 1000)成矿预测报告》,总结了安吉山矿田成矿规律,建立了安吉山矿床地质、物化探综合找矿模型,并进行了成矿预测,为矿区深部及外围铜矿普查提供了依据。

1990-1993期间,在部局指导下,地质三队在安吉山开展深部及外围普查,项目负责人张健等人提交了安吉山矿区深部及外围普查报告,新增铜13万吨,锌3万吨,钼2600吨,硫铁矿950万。

1958至1993,在安吉山矿区老安吉山、猪头山、新安吉山三个区块钻探工作量8万余米,探槽3万余立方米,探坑、探井400余米。累计探明可用铜储量约29万吨,锌9万吨,钼4500吨,铅1.600吨,硫铁矿2504万吨,伴生金1.69吨,银1.44吨,镉348吨,铟36吨,镓32吨,钴65438+。

安吉山铜矿1958至1982,句容铜矿在新安吉山区块沙石山开采浅部富矿体,南京九华山铜矿在老安吉山区块1972开始建井,19810投产,设计年产量矿石。以后,为了统筹采矿,句容铜矿在省计委的协调下,归九华山铜矿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