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一实验小学校史简介
学校已将2008年定为“百年校庆年”,将隆重举行百年校庆。每一个关心和热爱母校的人,都在热切地等待着这个神圣、美好、幸福的时刻。这辈子能遇到母校百年校庆真的很难得。母校经过百年的辛勤耕耘和艰苦奋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众所周知的声誉。作为一名78年的毕业生,我是高兴的,但我想不顾自己知识浅薄,文献有限,以“校史考”为题写一些文字,希望能为校庆组委会研究和撰写校史提供一些帮助,并在写作过程中再次激发我对校恋和乡愁的迷恋。说起母校的建立,就不能不提“吉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清政府兴办女子学校时,规定各县必须设立“女子师范学校”。在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可以先由省会试行,以后酌情补充。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省会吉林终于在5月23日1908成立了女子师范学校,即官方女子师范学校。初建时,学校位于蒙古旗街,女教师后改名为民国吉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65438年1911年,因城内大火(这是最惨的“烧船厂”,波及全城三分之二)和永吉府文庙废立,经学史同意, 这位“女教师”于当年6月搬到了母校的现址,即老书院衙门和新开门楼里的文昌宫、文庙香仙寺。 这位“女教师”后来在伪满洲国时期搬到了1938的省立女子中学,倒闭了。当时“女老师”是我市最有名的新学校。成立之初,招收1个车间班、1个初中班、3个师范班,学生208人。* * *办过14班,每个班最多32人,最少17人。这些人毕业后渴望教书育人,为社会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付出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当时,女性露脸是史无前例的。母校的前身之一是该校的附小,以女老师第二年开设的保姆班和第三年开设的幼儿园(多年招生40人)形成了一条龙的女性教育体系。这在当时的吉林确实是绝无仅有的大事,也说明母校的诞生离不开吉林的妇女解放。永济府吉林第一文庙,建于1742(清乾隆七年)母校现址。该庙后由于1790年的一场火灾,在吉林东部的莱门(小东门)外扩建地面,于1907年重建,原重建的文庙规模过小。母校的前身之一是“女教师”的一所附属(隶属)小学——“女二级小学”和“女教师”同时正式成立(即1908年5月23日)。建校之初,招收4个高级班和5个初级班,教职工2人,教师12人,学生530人。位于“女教师”的后院,即现在的校舍(肖杰庙)北楼一带,校长(校长)也是“女教师”张寿昌(字乃仁)的校长。当时附属小学有48个房间。起初,附属小学的学制是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后来新学制改为初中四年,高中两年。母校的前身还有另外三个组成部分。一所是吉林省最著名的“省级示范小学”,成立于1913年(民国二年),有“吉林省三大人才摇篮之一”的美誉(原址为崇文书院,现为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所在地),另外两所是省一中和“吉林小南开”。后迁入母校,更名为“吉林市立新开门两级小学”(新门开在东莱与朝阳之间1909,俗称“帕火子”)。另外两个是永吉高笑和蒙古族小琪,在“女教师”搬走后,与“师范附属小学”合为一体(当时校长是郭增琦,1942校长改为高容恩)。“省级示范小学”原是吉林省第二高的小学。它的第一任校长是褚昭生(高赫),它招收了560名学生。当时是重点小学。在杨惠慈的一篇文章中,我回忆了当时母校的情况:“那时候学校要求学生讲礼貌,每个老师都以身作则。上班时穿深蓝色人造羊毛半身工作服(上有翻领的蓝布,下有蓝布裙,白袜子黑鞋子)。早上学生见到老师要鞠躬,鞠躬(十五度鞠躬,民国以前是“打招呼”和“鞠躬”。),老师必须点头回礼。每天都有朝会(日伪时期周一的“朝会”是指升五色“国旗”,讲究仪式,遥拜御所。当时日语是“国语”,汉语是“满语”,所以师生不能称自己为“中国人”,只能称自己为“满族人”。教体育的张老师负责全队,主任讲课。大型活动一般都是和女老师一起举办,校长很少来。女教师所在的附小每年毕业两个班,教学质量高于普通学校。当时是市里的示范小学,是今天第一实验小学的前身。”母校办学严谨,员工兢兢业业。多年来形成的良好传统校风和先进的教学水平,使母校的知名度超过了其他兄弟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面貌更加美好,师生以更好的成绩受到广泛赞誉:母校于1959年4月2日被吉林省教育局确定为吉林市13重点学校之一;1962,母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小学;母校的荣誉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各班积极的态度,全校大放异彩。比如2000年6月7日,19865438+10,母校四中队被* *团中央命名为“红花集体”,被授予奖旗并赠送电视机一台。说起母校的名字,这些年来几经易名:1937年改为新开门的公立二级民族学校,次年更名为吉林立信开门民族学校、全国优秀学校。1945年称吉林市田童区中心民族学校,校长王赵英,在校学生1700余人。1949年改为吉林市田童区第一完全小学。1950,名为吉林省实验小学,校长为李。1955,因为省会迁到长春,改为吉林实验小学。当时的校长是焦兴志。上世纪70年代,学校的名字叫吉林市第二十六小学。好像以前也叫“吉林九年制小学”,后来叫“吉林十年制学校”,郭当校长。1981年,因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成立,被命名为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今天的校长是陈久文,高中教师,曾获得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全国学校德育管理先进个人、吉林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吉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市拔尖人才、市优秀导师、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聘为市全天候教师评委,吉林市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省、市不同级别的奖项。参与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系列丛书(理论卷)的编写;在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3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获奖,交流经验。老一辈母校的师生对当时学校里的“魁星楼”印象深刻。这里有几样东西。魁星楼,建于1765,即乾隆三十年后,是永济府文庙的附属建筑。它位于文庙的东南角,原名魁星楼和苏葵亭,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产物。楼高14米,楼上供奉着主宰文运的神——“魁星”(魁星,又名“玄寂”,北斗七星前四),即“文运状元”的“苏葵”雕像,许多“苦读”、“挖墙借光”的文人墨客都向它跪拜。其精美的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建筑文化:采用平衡对称设计,建筑高度两层,底层7米,为砌体结构,建筑面积121平方米;上层楼高8米,木质结构。整个建筑的墙壁周围有12根大柱子。整个砖墙和大柱子都刷成了红色,屋顶铺的是羽绒瓦。精美的装饰和绘画,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刀剑相吻,都体现了匠人的匠心。大楼在1858和1874两次装修。1900年,吉林“纯法大师”领导的义和团曾在此设坛练拳,也有过汉奸“张立昕”的皮被义和团挂在楼上的案例。这座建筑也是5月1907日本驻吉林领事馆所在地;魁星楼虽然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物价值,但由于人们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和“左”倾思想的影响,担心给师生带来安全隐患,于1964拆除。由于当时该楼是附近的高层建筑,每当学校有演练、演讲、校训时,领导和嘉宾往往会登上飞机往下看,省会大部分地区一览无余。魁星楼南面的门楣上,刻着“射光”二字。这位“女老师”和附属小学的师生经常在楼前合影留念,尤其是为省、为学校争光的同学,以前也经常合影。由于魁星楼的影响,相邻的胡同都以其名字命名,如“魁星楼前胡同”、“魁星楼后胡同”。目前,在母校的教辅室里,只剩下一对“望天”在山脊上。魁星楼被拆除后,新教学楼的大门旁曾竖起一块写有“文光社斗”字样的条形建筑石,以示原来魁星楼的位置。后来在小植物园里建了一个魁星阁。提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就不能不提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郭校长。郭(1927-1993),山东招远人,省级特级教师,全国先进童工。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中小学教育基金会理事,吉林省妇联执委,吉林省青联委员。郭早年毕业于吉林女子民族中学。65438年至0949年,她被调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先后担任教师、校长、名誉校长。20世纪50年代,郭在吉林省乃至全国教育界享有盛誉。参加省、市、全国表彰大会30余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她曾看着毛主席说:“毛主席,我要做党的好儿女,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一辈子。”。1951在吉林省第一届优秀教师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模范教师。195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 *产党,并在那一年和母校的其他6位同志一起参加了吉林省第二届优秀教师代表大会。1958,她精心实验了“五年一贯制”,成功了。1964,2月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担任母校校长。郭教书育人,勇于探索。从事小学教育工作40余年,小学教育研究会出版了《郭教育经验选编》。她撰写了四十多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享受教育,多看图片、插画报纸、电影,拓宽知识面。她非常重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郭校长曾经在我们班教过语文,精辟生动。我班的同学李重阳还记得,她给我代课的时候不用看黑板,还能给大家写的很漂亮。当时她非常注重全校文化课的学习,和其他很多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组织得很好,成为省市的典范。“实验小学”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从1955开始使用,但为什么相关部门在命名校名时会用“实验”二字?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疑问:在所有的学校中,为什么只有我们学校被称为“实验小学”?我一直的理解是,国家在每个城市选择一到两所教学质量最高的小学,安排他们实践新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学校被称为“实验小学”。原名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建国之初,各条战线都在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教育战线也不例外。苏联小学的先进管理和教学经验被引进到中国,但一批基础条件好的学校要先消化吸收,也就是说国内一些相对先进的学校要先实践验证;第二,有一些新的课题和项目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学校具备这样的条件。省会迁至长春后,校名命名为“吉林市实验小学”。不管是什么原因,母校在建国后确实进行了很多上级批准的实验:比如1957年2月,学校响应毛主席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号召,成立了卫生保健工作实验班,将当期招收的400名新生中身体发育不好、有疾病的58名学生编为一个班,专门配备了年轻有意愿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于是,进行了一次特别细致的保健实验。经过师生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身体状况明显改善,体重增加。鸡胸弯背的同学都恢复了健康,学习成绩不低于其他班级。1958年学校进行学制改革实验,为了缩短学制,早出人才,实验五年制教材。结果,五年一贯制的实验在郭校长的领导下成功地进行了五年。再比如,学校还在1958的秋季在一年级试行了一个“六年制班”。学校分析了六岁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采用灵活、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结果实验又成功了,“六岁班”也考出了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