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民间舞蹈有哪些种类?

黎族民间舞蹈有哪些种类?

黎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当结婚、盖新房、庆祝节日或在乡下玩的时候,人们应该集体跳舞。在众多舞蹈中,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生产舞三种。前者包括捉鬼舞(即“驱鬼舞”)、祈福舞(即“招魂舞”)、拜年舞(即“平安舞”)、碗舞(即“母亲舞”)等。生活舞蹈有柴火舞(即“竹竿舞”)、锣鼓舞、逗母舞、金钱铃双刀舞、金钱串引舞等;制作舞蹈有饭舞等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柴火舞

“柴火舞”,在黎语中称为“转涉”;在竹竿上跳,在黎语里叫“君孪”和“卡罗”。跳跃时,人们在打谷场或山坡上平行摊开两根方木(木桁架)或小腿粗细的圆木,上面横放若干根手腕粗细的圆木。砍柴人双手相对,紧贴着一根圆木的尾端,以同样的拍子互相敲打,称为“砍柴”。

在有规律、有节奏的敲击声中,跳柴者不仅要快速进退,还要自然地进行各种舞蹈动作和表演,称为“跳柴”。海南省歌舞团编导朱清源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将木车变成碗口处的大木轮,放在竹竿握柄的两端,即将穿过队形中间的两根方形木梁(木桁架)高度“浓缩”成两个木轮,使之“解放”,变得简单、轻巧、灵动,使欣赏者更自由、灵巧地变换各种队列图形。

二、金钱铃双刀舞

李门崇尚武术,而乾陵舞双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钱钟书棒有两英尺长,两端绑着一串铜币。金钱铃棒意味着扛着一根杆子,而金钱铃在山岚意味着丰收(一种旱稻)。舞蹈中,一个身着传统服饰,头上缠着红发的大个子,手里拿着一把八寸双刀,和另一个拿着钱铃棍的人打了起来。闪亮的双刀勇敢地刺向四面八方的钱钟书棍持有者。跳这种舞时,往往是在特制的簸箕里进行,需要刺者有血战到底的勇士精神,而挡者则需要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

第三,幸运之舞

赵福舞,又称“魂舞”,流行于海南省通什市和茂阳区。夏历的三月、七月和十月是牛年。相传黎族先民认为世间万物分“吉凶”。牛年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三月跳这种舞,能给牛带来“好运”,使它们不断繁衍;七月跳这支舞,可以吸引“稻魂”,让秧苗茁壮成长,庄稼丰收;在十月跳这支舞,可以吸引大家的“祝福”,让各个年龄段的成员都平安无事,不孕妇女结婚后也可以生孩子。牛年那天,全体成员聚集在奥布朗家杀猪摆宴,轮流喝酒敲锣打鼓。在锣鼓声中,奥布朗夫妇身着传统服饰,用洗得珠光宝气的米酒作为浓郁的“祝福酒”,率先饮酒起舞。在舞蹈过程中,巴勃罗·布朗(Pablo Bron)将“伏酒”洒在手中拿着“伏酒”的两片藤叶上。然后,穿着蓝、蓝、绿三色丝绸长袍的男女在屋外一边挥着袖子跳舞,一边向屋里招手。女舞者手中拿着酒碗,一边跳舞,一边向男舞者敬酒。舞蹈者的头部和身体是垂直的,膝盖是弯曲和直的。伴随着锣鼓声,他迈着小碎步向前或向后移动,不时向屋内挥动双手,表示将把“受祝福的灵魂”带进屋内。

第四,饭舞

黎族女性与粗犷、野性的男性形成鲜明对比,她们勤劳、温顺、灵活。稻草人的舞蹈反映了这一特点。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砻谷机是舞者。以四个人为例:对面站着的两个人,都是右腿冲刺着站着;另一对是双腿直立,腿和膝盖弯曲时直搓米的动作。当其中一对将大米塞入木臼时,另一对抬起柱塞,击中臼沿;还有人用抹泥棒往木臼里倒一两次,举起抹泥棒时,在臼边打一下或数一下;他们中的一些人在饭局上互相殴打。总之,要同时发出两种不同但节奏相同的声音,这样打饭的声音和打木臼的声音才能形成和谐有趣的“梆梆!”邦邦邦邦!砰砰砰”的声音。有了这种节奏感很强的“音乐”伴奏,即使持续三四个小时也不觉得累。这种欢快挺拔的打饭动作,自然呈现出健美的舞姿。

五、椰壳舞

这种舞蹈流行于黎族聚居的三亚和陵水,颇有中国南方椰岛的情调和风格。它的道具是把几个椰子壳(视跳舞者人数而定)锯成两半——顶部和底部分别穿孔,顶部和底部用新鲜的椰叶扣紧。舞者脚尖握着椰叶,踩在椰壳的下半部(像踩高跷一样),双手紧贴椰壳的上半部,然后以同样的节奏跳动,可以自由变换各种队列模式。椰子壳被锤成“嘭嘭”或“嘭嘭嘭”等各种节奏。音色清脆和谐,热而不燥,吵而不吵,非常适合小朋友演奏。场面非常热闹,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