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有什么有趣的婚礼习俗?
新娘换了鞋,打着红伞一路从娘家到婆家。
俗话说,来自中国不同省份和产地的人在举行婚礼仪式时都有自己独特的婚礼习俗。虽然由于文明的发展或婚礼的简化,一些有趣的传统礼仪被省略了,但这些古老而有趣的婚礼习俗仍然具有很大的阅读价值。如果你的另一半和你有不同的籍贯,你也可以借此机会去看看他家乡一些特别有趣的婚礼仪式。
上海的古代习俗非常重视传统,复杂的六礼仪式,包括收礼、问名、纳妾、收礼、邀约会、婚礼等,也都遵循传统,一丝不苟。因为旧社会的青年男女没有机会自由见面和谈恋爱,所以求婚、订婚甚至婚期都要靠媒人充当中间人,联系男女,协办婚礼。所以婚礼结束后,送媒人人情是必须的。在旧的农村地区,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能力为新娘做礼服,所以许多农村女孩结婚时会穿红色的礼服或红色的套装,而不是礼服。新郎出门前,必须在娘家吃一碗莲子百合熬制的甜汤(糖水),代表了女方家希望女儿婚后能过上甜蜜无忧的生活的愿望。婚礼过程中,女方家属于小康之人(即父母子女均与丈夫和睦的人)的女长辈或女司仪撑起一把红伞陪伴新娘,以保其不遭邪气。新娘出门,女主人要带一双崭新的绣花鞋。新娘上了轿子,要马上换上新鞋,意味着新娘离家出嫁时,不会把属于娘家的东西带到婆家,意味着把未来的生活托付给丈夫。如果女方家没有为亲友办酒席,或者请柬有遗漏,事后要给这些亲友送喜糖(即印有“喜”字或用红色包装的糖果),正式通知大家女儿出嫁。
福建婚俗
手帕会带一副碗筷到婆家过一辈子。
订婚必须由男方本人及其父母陪同。彩礼相当简单,当众给女方,女方回赠手帕,算是终身订婚。结婚前夕,新娘会和姐妹们一起守夜,一个是叙旧告别,一个是表示“旺盛”。第二天中午,女方家办了“喜酒”。宴席结束后,母亲、姑姨、姑姐们围着新娘哭,不许放鞭炮。新娘出门多穿礼服,但也可以用全套红色礼服代替。新娘嫁妆越多,女方家财越厚。为了让女儿嫁得漂亮,女方会准备大量贵重的礼物,在婚礼当天随新娘一起送到男方家。有时送礼队伍会由几辆车和一大群亲朋好友组成,场面壮观。在新娘的嫁妆中,除了中国传统的礼仪用品和金器之外,家用电器、大型家具甚至自行车或摩托车都是新娘家给的。此外,新娘会带一副新的碗和筷子,以示从现在开始,她会把它们送到婆家吃饭。新娘进门后,要给男家所有亲戚敬茶,哪怕是几岁的孩子。顺序取决于世代的年龄。敬茶时,长辈会给新婚妻子金器(多为戒指)。给女长辈敬茶时,会在头发上别一个发卡,回赠一枚戒指。婚礼结束后,将举行宴会来问候亲朋好友。传统上,男性和女性家庭将举行单独的宴会。比如男家会在新婚之夜摆酒,女家会在第二天晚上摆酒席。亲戚朋友多或者村民多的时候,婚宴可能会持续好几天。婚后第三天,夫妻双方回到家中,一般不留宿。婚后满月,娘家请他回去住十天半月,叫“玩满月”。第二年正月,娘家请春酒,新娘要和丈夫一起出席。新女婿上门后,娘家亲戚轮流设宴。事后,新女婿给各家发了一包红枣或冰糖作为答谢,至此,婚礼过程全部结束。
安徽婚俗
前一天晚上,新娘和新郎在新娘家交换鞋子。
在安徽合肥,婚礼上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在婚礼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会设宴招待家里所有的人,然后新郎会祭拜他的祖先、父母和长辈。之后,新郎带领的婚礼队伍会敲锣打鼓,前往新娘家。当婚礼队伍到达新娘家门前时,新娘家照常关门,并要求新郎燃放鞭炮,这被称为“催门炮”。新娘家的亲戚朋友向新郎索要“开门钱”,即开门酬谢,然后反复要求新郎和他们一起进屋。当晚,新娘的家人会举行宴会招待新郎,并与亲朋好友饮酒。酒席前,新郎要磕头迎客,同时向女族长顶礼,清点人数。新郎当晚将住在岳家。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一个吉祥的结婚日),新郎的侍从在女方家门前放鞭炮,称为“妆催”。新娘打扮完毕后,会和新郎一起前往男方家。出门的时候,新娘会大声哭,表示不想离开父母,家人也会哭着道别。在哭声中,新郎的哥哥或至亲先送她,称为“送别”。新人到男方家门口,男方家会让两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交换新郎新娘的鞋子。因为“鞋”与“谢”谐音,所以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新郎进入男方家,亲朋好友会背诵吉祥的句子,在地上撒上花生、红枣等水果,称为“撒喜果”。之后的拜天地、祭奠、饮酒等婚礼仪式,与其他地区的婚礼仪式大同小异。
青岛婚俗
青岛有许多古老的习俗和礼仪。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复杂的习俗和礼仪已经被摒弃。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目前青岛的婚礼习俗,供有意者参考:新娘出门不要转身,挥手让新娘不要哭。一方面不吉利,另一方面会破坏妆容。下车时,新郎新娘应从同一侧下车,不要分开。否则,不吉利和怀孕的人就不要参加婚礼。在新娘家吃饺子时,他们应该在碗里留一对。
北京婚俗
新郎用空箭射新娘,新娘必须先吃饺子。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人说情,要先找媒人问清楚女方家的名字,把男孩和女孩的出生年份和年代对上。只要双方生肖不冲突,就可以结婚。订婚确定后,男方家会选个吉日,带本婚书。男方家会给女方家送衣服、首饰、酒、水果蛋糕等礼物,称之为“礼物”,但这只是“小礼物”。婚礼前一个月,会送“大礼”,一般是食物、衣服、酒、活鹅。临近吉日,男方家还会给女方家送“促妆”礼物,包括猪肉羊肉、挂面、年糕等。其中“肉”是指女方家要骨肉分离,让女儿出嫁,而年糕是指女儿出嫁后会一步步爬得更高。女方家在男方家“催妆”后,会马上把嫁妆送到男方家去装新房。新娘到了男方家门口,新郎会手持弓箭,在新娘脚边晃三下,驱赶邪灵。然后新娘才能跨过火盆进门。然后,新郎新娘双方拜天地,进新房“算账”,一起吃“童牧师”(饺子)、长寿面,并举杯畅饮。婚后第三天,新叔叔陪着新媳妇回到门口,给公公婆婆下拜。
海南苗族[咬手]
海南苗族人“咬手”,“伸手给哥哥咬一口,越咬越见姐姐的情意。青山不常有迹,见那牙印如见人。”这是一首流传于海南苗族的歌谣。“咬手”是海南苗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独特方式。逢年过节,尤其是三月三,青年男女在槟榔树、芒果林、小溪、草坡下唱着优美动人的歌曲,表达自己的理想、兴趣和愿望,寻找自己的如意郎君。后来,小伙子拿起弓箭和鱼叉到河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煮饭和鱼,直到太阳落山。如果小伙子喜欢他爱的姑娘,晚上就会在姑娘的“Longboudoir”(女青年住的小屋)外面用弓、鼻笛、树叶唱开场歌。姑娘们不唱关门歌,就开门出来,一起在草地上或竹林里点篝火唱歌跳舞,表达彼此的爱意。这时,女孩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害羞的拉着小伙子的手咬了一口。如果咬得很轻,很有礼貌,年轻人就会明白这个女孩是在拒绝,或者暗示她有合适的人。如果女生咬的很用力,甚至有出血的痕迹,说明女生对他很投入,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咬手”许下诺言后,拿出自己喜欢的手书,戒指、耳环、竹帽、腰篮等,送给对方,作为一生相伴的信物。
蒙古族婚俗
结婚吧。蒙古族婚俗之一。过去蒙古人的婚姻非常隆重,保留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婚俗。结婚通常是婚礼的前一天。在欢乐的气氛中,新郎穿着华丽的蒙古袍,腰间系着丝带,头戴圆顶红色流苏帽,脚穿高筒靴,手持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服装。一起骑马,抬花车,带礼物,去女方家结婚。新娘到女方家,会先绕着蒙古包走一圈,向女方家赠送1“摸门羊”等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持哈达和酒,逐一向新娘的父母和远亲敬酒。仪式结束后,结婚的人坐下来吃晚饭。晚上安排了羊五叉宴。并举行传统的追名问庚仪式。第二天早上,当结婚的人出发时,新娘被她的叔叔或舅舅抬上了花车。新郎将绕着新娘的花车骑三圈。然后,准新娘和准新娘一起离去。
婚礼。蒙古人非常重视婚礼。虽然不同的地区,形式各有不同,但都很隆重,很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新郎新娘结婚回婆家时,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娘和新郎双双穿过两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接受了瓦肯人的欢迎。它意味着爱情的纯洁和新生活的繁荣。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亲人。仪式结束后,梳理新娘的头发。穿好衣服换好衣服,等婚宴开始。婚宴一般用羊背或全羊席装饰,各种奶食、甜食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端着银锅,新娘端着银碗,向长辈、亲戚、朋友一一敬酒献哈达。男孩们高举银杯,尽情饮酒;女孩们和马头琴一起大声唱歌。婚宴往往持续两三天,亲朋好友才陆续离开。而女方的欢送会要陪新娘一至三天。有时候,新娘的母亲也会为她送行,一待就是十几天。分手时,母女相拥而泣,表示依依不舍。
祭火是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虽然不同地方的蒙古族对火的崇拜形式不同。但却是婚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娘嫁给新郎后,首先要举行祭火仪式。新郎新娘都要经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的洗礼,这样他们的爱情才会更加纯洁忠贞,生活才会幸福美满,才会白头偕老。杜尔伯特蒙古人的拜火仪式是独特的。当新娘进入她公婆的房子时,院子里有一堆火。新郎新娘要一起往火里洒奶酒,跪拜磕头。一旁站着司仪背诵《火颂》:成吉思汗大帝发现的火石,诃额仑母亲保存的火种,用白哈达和奶酒祭祀,从古至今的民族火种。请为新娘和新郎祈祷!神火是你们婚姻的见证人;请给新娘和新郎磕头!佛光为你传宗接代。
求功名问耿。蒙古族婚姻的程序之一。问新娘的名字。也被称为寻求终结。这是一个有趣的笑话。新娘待在女方家的当晚,会在新娘的闺房里安排五叉或全羊宴,也叫名宴。新郎和新娘,新娘,她的兄弟姐妹,都是同一代人,参加了宴会。酒席上,大家捉弄新郎,逼他跪下或跪下,问新娘的奶名或奶名。新娘害羞沉默,或者故意不回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没有回答,故意拖延时间。这时,男方的讴歌者和女方的小姨子对答如流,对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自己的本名,这场功名盛宴才告一段落。求名问庚其实是一场表现蒙古族青年男女智慧的智力竞赛。
坏帽子。也叫抓帽子。过去,在结婚的路上,蒙古人都想先到家,成为胜利者。为此,双方将在途中进行一场帽子大赛。通常是新郎使出浑身解数去抢新娘的帽子,挑在鞭子上,或者扔在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捡,从而影响他的行走速度。结了婚的人互相掩护,别让欢送会抢了帽子。一路上,你们互相追逐,互相嬉戏,带着浓浓的草原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