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边境,绕着东北,发现越来越不了解东北了。

这是2018写的一篇游历东北边陲的游记。

我终于回来了。

一个多月的时间,从齐齐哈尔出发,途经达斡尔族自治旗、加格达奇、鄂伦春自治旗、黑河、嘉荫、绥滨、通江、界金口、抚远、饶河、虎头、密山、兴凯湖、绥芬河、东宁、珲春、房川、图们、延吉。

然后由于天气炎热,温度达到了39度,皮肤被太阳晒的有些褪色。实在难以忍受,行程提前结束。

这次是沿着北部和东部边界走的,加上之前从赤峰到漠河经过大兴安岭和老工业城市辽宁的路程。我大概是在东北,中国、俄罗斯、朝鲜和蒙古的边境附近。

本来我以为自己对东北的了解是比较深的,但是每次出门还是遇到很多颠覆我认知的事情。越走越不了解东北。

东北真的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有草原,有森林,有耕地,有湿地,甚至有沙子和沙漠,有山,有河,有海,甚至有大湖(兴凯湖的一小部分)。自然生态丰富多样,农牧业发达,有能源、矿产资源和丰富的水电资源。事实上,作为东北亚的中心,很多周边国家和民族都对这片土地垂涎三尺。

坎卡

从中国最北的漠河出发,沿着黑龙江,一路经过黑河、嘉荫河、通江、抚远河、饶河、密山河到绥芬河,如果一个没有方向感的地理盲从空中俯瞰中俄边境两侧的城市,他肯定分不清哪边是中国,哪边是俄罗斯,有时中国甚至比俄罗斯更俄罗斯。

这是俄罗斯。

这是黑河

在满洲里、黑河、抚远、绥芬河、珲春,大街上随处可见俄罗斯游客,尤其是绥芬河。市中心商业区俄罗斯人的密度甚至高于中国人。当地人说现在还是少。2000年俄罗斯经济最好的时候,俄罗斯人满大街都是“呱呱叫”。

俄罗斯人和中国拍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照片。

绥芬河

走在中俄边境,能明显感受到浓浓的俄罗斯文化,随处可见的俄罗斯建筑和俄罗斯招牌时刻提醒着俄罗斯的存在。

从绥芬河到珲春,有存在感的不仅仅是俄罗斯,还有韩国文化。街上商店的招牌从双语的中文变成了中韩俄三语,建筑也不再是单一的俄语。还有朝鲜传统建筑,从珲春开始进入中朝边境。

珲春

虽然是中朝边境,但韩国的影响力随处可见。在延边州的城市和乡村,经常可以看到提供韩国工作签证和咨询的公司和广告。

开山屯,延边州中朝边境小镇。

延边州首府延吉被称为“小首尔”,经济繁荣,物价高,因为大量韩国人去韩国打工挣钱,回来消费,创造了延吉的经济奇迹,推高了当地物价。

延吉

越过长白山到丹东后,朝鲜才开始真正展现实力。就因为朝鲜开放的消息,丹东闹得沸沸扬扬。除了中朝自由贸易区,丹东的开发区还新建了一大批建筑。为了迎接朝鲜的改革开放,丹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只是不知道朝鲜的话算不算。

丹东经济辉煌的见证——月亮湾

丹东在伪满洲国叫安东,日伪时期的建筑还有很多。不仅在丹东,在东北也有日本修建的各种军用和民用设施。如今,日本的影响力已经没有了,只有历史遗迹偶尔还能显示出存在感。

日本人修建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地下工事——虎头要塞

从丹东往南是辽宁的海岸线,大连位于海岸线的触角上。如果要说当代日本对东北的影响,可能在大连。据说大连的日本人很多,地铁上也有日本人。

大连

从辽宁向西,进入蒙古东部的赤峰,进入蒙古大本营。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风吹草低牛羊,马夫们在四处奔跑,这是这里常见的景象。

赤峰

商店的招牌变成了蒙汉双语。早餐店卖奶茶,比较咸,卖牛羊肉的店比较多。街上很多建筑头上都有蒙古包。

科尔沁右翼中旗

其实中国的蒙古族大部分都在东北,包括蒙东和黑吉辽,黑吉辽的蒙古族数量甚至比蒙西的还要多。

因为中蒙边境贸易不发达,人口稀少,城市不多,道路还很差。我只能在大兴安岭沿着内圈走,沿着《南行记》走。

经过赤峰、通辽、兴安盟,到达满洲里,呼伦贝尔,一个中蒙俄三国交界的小城。街边的店牌像珲春一样是三语,但换成了中蒙俄。

满洲

转了一圈,回到中俄边境。

这一圈下来,我才真正理解了“东北亚”这个概念,以及东北亚的地缘政治。

俄罗斯文化、朝鲜传统文化、现代朝鲜文化、战时遗留下来的日本文化、蒙古文化、中原的中国文化和当地的民族文化错综复杂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东北”。

这和我知道的东北真的不一样。即使身处其中,也越来越看不懂了。

第一次主动了解东北少数民族。第一次沿着乌苏里江走,第一次看到像大海一样的兴凯湖,第一次看到长白山之巅的天池,第一次了解到中朝边境隐秘的贸易情况,第一次看到东北蔚蓝的海水,第一次到达东北最偏远的海岛。我知道第一次的认知会有很多突破。

我以为我只是拍拍东北的风景,宣传一下旅游,我就会搬到别的地方去,可是总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唤我,说:“快回来,快回来,这里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东西。”

之后我会详细呈现这次旅行的经历和美图,相信一定会突破大家对东北的认识。

如果看到最后,记得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