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葛坡节、芦笙节是什么?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的古老传统节日。

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间举行火把节,大多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打山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比赛等。在新时期,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葛坡节是壮族传统的歌会。

葛坡节,又称“三月三”、“葛卫节”。它是壮族一个盛大的传统文化和娱乐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三月三日、四月八日和五月二十日举行。

3.芦笙节是苗族传统节日。

芦笙节以芦笙踏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芦笙节一般以坡社(如十三坡、古龙坡)命名。芦笙节的时间因地而异,因为有的来自古代的吉日,有的来自庆祝丰收,有的来自神话传说。

一般来说,节日前会举行一个仪式。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同时,所有家庭都在自己家里祭拜祖先。然后各村姑娘盛装打扮,佩戴银花银饰,变化多端。

小伙子和芦笙队员都带着自己的芦笙来到了芦笙场地,各个村的小伙子组成了自己的圈子。吹笙跳了四五天,气氛很热烈。那是一种集唱歌、跳舞和快乐为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

扩展数据

火把节

云南各民族的火把节传说各具特色。彝族火把节传说实际上是游牧改为农耕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

这个传说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火把节起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传说。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保存了火把节起源的重要信息,与《玉溪志》、《禄劝县志》、《屯溪县志》中的记载一起,为探索火把节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虽然大理和昆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隐藏了火把节的起源,但他们的“七夕节”也揭示了火把节的源头及其深厚的文化。

葛坡节

自古以来,壮族就以善唱民歌而闻名。宋岳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据民间传说,初唐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壮族歌女,名叫刘三姐。她的歌声优美,富有感情,寓意深刻,经常用朴实的语言讴歌劳动的欢乐和甜蜜的爱情,控诉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深受群众的喜爱。

同时,这也引起了富人的嫉妒,他们总是想杀死刘三姐。一天,富人派了一个奴隶在刘三姐上山砍柴时照看她。当她沿着藤蔓爬上山的时候,奴隶砍断了藤蔓,让刘三姐从悬崖上掉下来摔死了。得知这一噩耗,广大壮族人民悲痛欲绝。在农历三月初三,刘三姐的灾难日,人们唱了三天三夜的民歌,以纪念这位歌手——“许歌”由此形成。

芦笙节

自古以来,苗族人就爱弹芦笙,爱跳芦笙。黔东南许多地方的芦笙节非常盛大,如凯里、从江、榕江和黄平。凯里、麻江、雷山、丹寨等县交界地区的周西芦笙节,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举行,芦笙馆设在河沙坝。

16日开始“起床”,17日举行集会,18、19、20日跳芦笙,19日增加赛马,20日举行斗牛。21日,芦笙大会结束,苗族青年男女进行“郊游”活动。举行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参加。当时人山人海,芦笙声如潮。

人们围成一圈跳芦笙,小伙子拿着一根长短不一的芦笙在圈里嬉戏跳舞,姑娘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黄平县古龙芦笙俱乐部于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位于一个平缓宽阔的山坡上。届时,人们将从四面八方赶来,最多时可达数万人。音乐节的活动距离周西不远,成千上万的芦笙一起演奏的场面非常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