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场安顿下来,发自内心地念佛
道场是什么?顾名思义,修道的地方叫道场。道场有三种,可分为三代:世俗道场、后期道场、后期道场。
第一世俗道场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种。
一、小道场:就僧人而言,有的人踏入佛家诵经堂、大乘大雄宝殿、禅堂、五观堂,便可萌生修道之心。这种人以庙为道场。
二、道场:以庙为道场。在寺庙里生活,懂得努力,离开寺庙就像回到了人间,忘乎所以,甚至忘记了和尚的身份。这种人以庙为道场。
三、道场:以丈母娘的世界为道场,以一切众生为自己的对象,可以到处修行佛法,传播佛法,造福一生。
第二后道场。一切深念佛法的众生,都希望上极乐世界,以极乐世界为修行的道场,一旦修成,就成了佛果。
第三个以及后来的道场。去极乐世界后,三次取证,愿回到母神世界,帮助众生。所以后世以十世为道场。现在,我将重点放在寺庙道场。
众所周知,寺院是僧尼努力做道教的地方。佛陀在世时,僧人们住在泉水边,树下,游历人间。无论他们到哪里都是道场,他们可以努力学习。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寺院。僧侣的饮食、衣物、寝具和药物的来源与当时的印度完全不同。
当时印度的和尚靠讨碗为生,而中国的和尚总是需要自己烧饭做饭,这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寺院和丛林。那么,应该如何管理寺庙呢?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寺庙的功能?历代的情况不一样,现在各个寺庙的道场风格都不理想,甚至有的寺庙根本没有起到道场的作用。
环顾大都市的各大寺庙,地价都很贵,而且大多建得很漂亮。遗憾的是,个别寺院不仅没有发挥佛教道场的作用,还违反了规章制度,甚至触犯了国家刑法。我们怎么能容忍这种事?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管。久而久之,寺庙就会被外人监视,控制,甚至没收。只有保持佛教风格,寺庙才能延续下去。如果寺庙不伦不类,和社会其他部门没什么区别,那么世人就会认为寺庙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你没有对社会和国家做出特别的贡献。
我认为,佛教和寺院要想在改革开放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否则势必难以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谈发展。
如果做不了家,做不了主,做不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佛教事业,那就更难让大众去努力修行,去证明结果。既然你们都是庙里的人,人在一起相处,就要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才能身心相安。沙弥有十戒,和尚有二百五十戒。至于创始人制定的规则,条目较多,但就其原则而言,是六条:
第一,身体和生活在一起。你住寺庙,住宿等条件都一样。遇到任何疾病、困难、烦恼,一定要互相照顾,互相体谅,这样才会感受到出家人的温暖。如果老弱病残没有人照顾,没有人帮助,那么勤快做事必然很难。释迦牟尼佛亲自去看望生病的和尚,送药,并谆谆教导弟子:“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第二,嘴和嘴。如果有人在念经,在努力做道,我们要鼓励,要佩服,要听话,要学习。如果有人打破戒律、规则甚至制造恶业,我们要善意地劝谏,让他悔悟。
第三,意义和欢乐相同。住寺庙的目的是一心修佛,避生死。所以要互相尊重,人格平等,僧伽平等。丛林中执事职位的安排是根据工作需要来划分的,而不是谁尊谁卑,谁高谁低。
第四,禁欲与同修。公* * *恪守戒律,不坏规矩,才能身心安宁地生活,并以此作为准则。
第五,看到分享同解。对于解脱苦乐的修行,你们一定有相同的理解。比如你修净土法门,就不允许任何人说念佛法门的事。丛林里有不同的主流流派。至于其他方法的个人做法,无可厚非,但绝不能反对永久的宗族作风。
第六,利益与平等。住道场,上寺庙,上教堂,分单资,结缘货等。,应该都是平起平坐,名叫李和。
和尚可以按照以上六条来管理和巩固,自然就会清净和谐。
其次,我个人如何才能安定下来?分为三点:定下来,安心,安心。
首先,安定下来。远古的祖先告诉我们“和命运一起生活,并快乐地生活。”和缘分一起生活,这个缘分很重要。相伴的缘分不是随便的。很多事情你不想做,或者你没做好,或者你不在乎。就说随缘吧。其实很随意。随缘就是随缘去做所有该做的事。缘分包括三个方面,即:地缘、人缘、法缘。
(1)地理:比如你去某个道场,一进庙门,你的内心自然会充满无限的喜悦,会觉得自己整个身心都被俘虏了,渴望住在这个道场,说明你和这个道场有很深的因缘。
(2)人缘:当你出去挂单或者要单的时候,有时候别人可能会不理你,不理你,甚至把你赶出寺庙。这说明你对这个寺庙缺乏人缘,想住也住不进去。道场的执事不整理你的账单。
(3)缘分:我有很好的地理位置和人缘,但是修行和我住的道场不一样。比如你自己修行密宗,到了宪宗道场就不行了。禅修者,到了佛教道场,发现佛法不同,无法安心修行。
以后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去挂单、要单、参加学习,都要先知道我们要去的寺庙的中心是什么样的佛法修行,我要参加什么内容。否则,我们绝不会毫无目标地参加佛学的学习。三边就够了,我们可以和平相处,这叫随缘。
由于住在寺庙里,各方面都感觉很舒服,所以要好好学习,好好修行。
第二,安心。有情和无心的区别在于有意和无意的区别。那么,心是什么?《金刚经》说:“前世心不可得,今生心不可得,来世心不可得。”你将如何感到安心?
不后悔过去,不期待未来,注重现在的学习。如果你一直依恋曾经生活过的寺庙,生活那么繁华,环境那么优美,而现在生活的道场条件那么差,差强人意,你就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安心修行。
不要期待未来。你们一定都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期待。未来的世界是美好而舒适的,那么现在应该如何努力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关注现实,努力学习。不用一天到晚喊口号。不能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幻想。不要期待未来,不是不希望大家许愿,也不希望有理想。理想和愿望当然是必须的,奢望是非法的、不合理的、不可能的妄想。
第三,道安。个人修行要以八义为努力方向,以贪、痴、三毒为治疗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勤修戒智止贪无明。”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们的心将与道和平相处。在任何地方,生活在任何道场,都应该是佛教,而不是衣食住行和享受。《论语》说:“君子关心道而不关心贫。”所以作为一个僧人,应该对佛教有很强的信仰。
道场是佛教徒成就法、身、智的宝库,古代的先人大多在寺院道场学习。
我们生活在道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快乐的生活。弘毅大师在《释疑释佛十则》中说:“学佛之人,不应为了贪财而执着于世俗,但也绝不是冷漠厌世。因为学佛的人一定是菩提心,以凡夫之苦为乐,抱着满腔热情拯救世界的大愿。不仅消极,而且积极。虽然住在山中,但不贪享受山的福报,而是勤修戒智三学,为将来的得救做准备。现在,我们来谈谈念佛。灌顶指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求众生心。造心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拯救众生脱离苦海,去佛国。
如果你不在意,你只是听说极乐世界无比快乐,无法享受。如果你发愿为享受、快乐、愉悦而死,那就不能成为去净土的条件。《华严经》说:“忘菩提心,修善佛法,是有名的魔业。忘了失了心,就成了魔业。更何况你还没有发起菩提心。如果你在念佛,首先要有坚定的决心,绝对不能拖延,敷衍,浪费时间。如果一味的与外界隔绝,就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内心。在女人的世界里哪里能有一个干净和平的地方?古人云:“能修则修之。如果你想要,就没有时间了。告诉我们放下所有的外缘,才能有效。
尹光大师曾说:“净土佛法,有三层万有被(上、中、下),能得一切利与弊。一方面观音势达文殊菩萨普贤,不可超越(不可超越此法),另一方面是五反十恶,亦可预入。如来不开此法,末世众生欲生欲死,皆无希望。」
“然而,这种做法是如此广大,而它的做法是极其简单的。所以,除非你有净土,有善根,否则很难相信。普通人不仅不相信,而且怀疑。你不仅不相信,还怀疑。只有大乘深菩萨(七处以上)才能完全信服。可以对这种方法深感自信,虽然对普通人有束缚,但其性质已经超过了两倍。以信持佛名,以平常心投海,便可潜入佛智,与道不谋而合。」
应该用什么标准来检验佛家念佛的深浅真假?不管信仰是真是假,只要是在忧喜境界,都是看得见的。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虽然是在和你说话,但心里还是在念叨。甚至当得第一是无限幸福的时候,他也念念不忘念佛。烦恼的时候八风也动摇不了念佛的信心,才能真正念佛!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活着的人头脑清醒,头脑冷静,深刻意识到念佛的意义和作用,却无法认真地念好一个佛号。在他生命的最后,当各种恶境界都在,各种阻碍都来了,三恶恐怖的场景出现,他就无法保持正念。况且他神志不清,很多外缘都放不下。他怎么能提佛号呢?所以我们现在对全心念佛没有把握,快死的时候希望就更小了。现在请开始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