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一下满语的资料?
满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他们的后代一直生活在长白山北部、黑龙江中上游和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了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语改称满语。
满语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语创建于16年底,借用蒙古语字母。17的40年代,大批满族入关后,普遍开始使用汉语。
满族人自古以来就喜爱歌舞,古代舞蹈是由狩猎和战斗活动演变而来的。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蓝色长袍和夹克,头发和辫子在脑后,圆顶和裤子。而女性则喜欢穿旗袍,梳蝴蝶结或“发髻”,戴戒指,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服饰与汉族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讲究礼仪,路上遇到长辈要侧身鞠躬,双手鞠躬,等待长辈经过;不仅晚辈要问候长辈,晚辈也要问候长辈。亲戚朋友见面,除了握手打招呼,有的人还会腰打招呼。春节期间,每两年要拜一次,三十日晚拜一次,辞旧岁,大年初一拜一次,称为迎新年。
满族传统民居一般分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西房在西边叫上房,中房叫厅堂,东房在东边叫下房。西有三康,即南、西、北。西康贵,北康大,南康小。来客住西炕,长辈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禁忌:室内西康不准随意坐卧、堆放杂物;忌打、杀、吃狗肉;不要戴狗皮帽,不要铺狗皮床垫,避免客人戴狗皮帽或狗皮袖。
婚俗
满族婚礼既有本民族的浓厚特色,又融合了许多汉族的风俗礼仪。一般来说,它必须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之间的订婚有两种形式。第一,青年男女的父母是熟人或者朋友。两人相知甚深,有意结婚,便请媒人答应孩子一辈子。有些男人向女人求婚,有些女人向男人求婚。另一种是男女互不相识,找媒人为子女订婚,媒人会交给双方的“门户贴”,并出具他们的旗帜、履历、姓氏和三代。此外,我们应该互相测试生日。
释放:立即送礼物。有放大和放大两种。放小丁走,就是未来媳妇去拜访男方家的亲戚,比如姑姑、哥哥、嫂子,得到财物。放大一点叫“大礼”,俗称“大菜”,就是选个黄道吉日,男方会把彩礼送到女方家。婚礼前一天,送别家人的人要喝“迎风酒”。新娘离家入住男方借的好公寓,俗称“打下来”。第二天早上,女子用花车为她送行,由她的哥哥护送。花车到了新郎家,洞房前的地上有一个火盆,让喜车载着新娘穿过火盆,俗称“走得太远辟邪”。为了赶走或杀死随轿子而来的鬼魂,新郎要向轿子门射三箭;也有实拍的,不过一般都是在轿子底下拍,以免伤到新娘。然后,新娘被搀扶出轿子来到天地,与新郎一起朝北磕头三次,俗称“拜北斗”。祭拜北斗后,举行举世闻名的“离灯”仪式。也就是戴着红色盖头的新郎新娘脸朝南,跪在院子里的神桌前。桌子上,有一只猪肘,三小杯酒,一把尖刀。萨满一条腿跪在桌子前,一边用满语念咒,一边用尖刀把肉切成块扔到空中,一边拿着小杯酒扔在地上。主要目的是祈求上帝保佑新婚夫妇,让他们的子孙满堂,白头偕老。这些仪式结束后,新娘由全科医生(即父母和孩子都在的人)带入洞房。新娘跨门槛时,门槛上有个马鞍,新娘必须跨过去。新房子的床必须是所有修行人铺的。新房铺好后,要在房间里放音乐,这叫“响室”。新娘进洞房时,一个小女孩拿着两面铜镜给新娘拍照,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胸前和背上。接着,另一个小女孩递过来两个铁罐,里面装着大米、钱等。新娘要么把它们抱在怀里,要么放在腋下,俗称“抱抱瓶”或“抱抱媒锅”。当新娘稳稳地坐在床上时,新郎用秤砣将覆盖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下,称为“揭开面纱”。接下来,夫妻二人干杯,吃开心面、长寿面或儿童蛋糕。
饮食习俗
满族人在农忙时吃三餐,在农闲时吃两餐。主食多为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和干大米。我喜欢在米饭中加入红小豆或烘豆,如高粱米豆干米饭。在一些地区,玉米是主食,玉米粉发酵制成“酸汤”。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人也有吃白饭的习惯,就是将高粱米或玉米痱子煮好后,用清水洗净,用清水浸泡,吃的时候捞出来,放入碗中,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天。
满族的糕点历史悠久,在清代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又名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中国著名的糕点。还有著名的清东陵[廊]饼,又称清东陵大饼,北京小吃的饼,河北承德小吃的饼,湖北荆州[廊]猪油的饼。
北方冬天天气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人秋冬季常以酸菜(泡菜)为主食。据说腌制保存蔬菜的方法始于清朝顺治时期。酸菜煮白肉粉条是满族人入冬后的常见菜。
满族人爱吃猪肉,经常用白煮。辽宁省沈阳市的满族餐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经营的白肉血肠,号称正宗满族风味。
典型食物:满族人居住分散,典型食物在各地都有代表性,主要包括:
1白肉血肠。
②火锅。传统满族菜肴。
3酸汤。辽宁岫岩满族特色美食。
④清东陵糕点。又称东清墓。
假日和节日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传统体育活动如“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一般在节日期间举行。
黄金节:是满族“国庆”的日子。1635农历+10年3月3日,皇太极颁布上谕,正式将姓氏“女真”改为“满洲”,这标志着新的民族身份的形成。1989 10,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研讨会上,一年一度的12.3被正式定为“黄金节”。
上元节: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满族和汉族一样,也有挂灯笼、吃元宵的习俗。远离一切疾病:满族女性的节日。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十六天。那一夜,三五成群的女子远行,或走沙卷冰,或寻欢作乐,被称为“百病同行”。
2月2日: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早晨,满族人将厨房骨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招龙”。然后在院子里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会吃“龙须面”和“龙麟饼”。这一天女人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是汉族人做好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里插一朵“佛花”。“佛多”是满语,翻译成汉语是“柳树”或“柳枝”。按照满族的信仰,柳树是人的祖先,人是柳树的后代。为了表示后继有人,坟墓里要插柳树。
端午节:满族人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习俗与汉族相同。
中秋节:满族人以7月15日为中秋节,也被视为给死者翻身的“鬼节”。届时,全国各地的寺庙都会设置道场,燃灯念经,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家庭也在中秋节吃“团圆饭”。此外,当月亮升起时,它还会提供月亮。即在庭院东面西侧放置木屏风,屏风上挂鸡冠花、黄豆枝、鲜莲藕,供月兔使用。屏幕前有一张方桌,上面放着一个大月饼。祭祀时,女先拜,男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在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煮“腊八肉”。除了全家人的食物,还要分给亲戚朋友。
小年:满族人有和汉族人一样的小年习俗。腊月二十三是“小年”。那时,家家户户都会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