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春节习俗与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的比较

回答

和其他地方一样,深圳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历史上,6000多年前先民在此开荒,1700多年前东晋在此建县,600多年前在此建南投古城、大鹏锁城,300多年前大量客家人在此定居繁衍。深圳的前身宝安县,当地居民既有广府人,也有客家人,部分家庭至今仍居住在此。改革开放20年来,深圳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和长城以南的数百万建筑大军,从而将文化带到了全国几乎所有地区。这就造成了深圳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的民俗,所以深圳的过年习俗极其独特多样。

当地传统习俗

和全国一样,深圳的原住民也把春节叫做过年。农村进入腊月中旬,就做准备,做年糕粉,做新衣服,买新鞋帽,理发。23日至25日被称为“占卜年”。在送灶神上天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灶神宝座前焚香点烛,有的甚至为仪式准备了糖果糕点和茶果,委托灶神向玉帝报告一年来的善恶行为,并代其祈福。女人们开始忙于采摘茶叶(蛋糕)和清洗家具。从这一天起,有许多禁忌,如不骂人和说谎。

除夕下午,开始过年,请门神、春联、灶神进屋,宰杀鸡鸭。三种动物(鸡、鱼、猪肉,下同)、几碗白米饭(用筷子)、茶、酒等。,都插着香烛,祭拜天地和祖先。晚饭一家人吃团圆饭,出门家人回来吃饭,没有什么急事。外人是不会接受的。晚上全家要洗“大吉水”(用橘子皮、柚子叶等。),边洗边说几句好运。洗完后,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开始点年灯,一直到大年初三才日夜不灭。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子夜,各家各户去祠堂烧香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午饭时,我是素食者,有粉条、红枣、腐竹等菜肴。莴苣肯定是要吃的。以前有钱人家也吃发菜,靠谐音发财。在这一天,禁止杀生,不要崇拜上帝,不要给别人钱或东西。

大年初二,称为“开年”,开始戒杀三鸟。同宗的亲戚朋友,邻居等。互相拜年,给晚辈送“福利”。舞狮队和麒麟队也开始走出去走访各村,进行武术表演。

大年初四是走亲戚,已婚妇女回父母家走亲戚。

大年初五,虽然新年的气氛仍然弥漫着“新年占卜”的味道,但高潮已经过去,人们开始在新的一年里工作或耕作。

几年过去了,直到元宵节。元宵节俗称灯节。农历正月十五,有做汤圆(糖丸)的习惯。在农村,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挂灯,孩子们提着各种彩灯在街上玩耍。去年生男孩的人还会举行专门的加灯笼仪式,在祠堂里挂灯笼,一直到正月末,这叫“点灯”。有些地方选在正月上半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习俗被废除,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恢复。

娱乐民俗

在春节期间,老深圳的居民,尤其是宝安县的居民,会举行各种民间舞蹈,主要是舞狮、舞麒麟、舞龙、舞鱼灯,分布在各个乡镇。其中舞狮、舞麒麟、舞龙较为常见,最具地方特色。舞狮和舞麒麟按属分布。新安、福永、沙井、松岗和龚铭等粤语区到处都有舞狮活动。在客家人所属的观澜、龙华、龙岗、横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麒麟舞居多。

舞狮和舞麒麟被赋予了带来好运和驱除邪灵的愿望。表演队伍庞大,有大锣大鼓,还有刀枪剑戟的武打场面。每逢过年过节和吉日,舞狮队和麒麟队会穿过村庄转移所有权,或在空地上表演,或挨家挨户邀请人们在村里跳舞和祭祀。舞狮在表演上分为“文狮”和“武狮”。《石闻》主要表现了狮子温和的神态,包括酣睡、舔毛、抖毛、抓挠和打滚。《武狮》表现了狮子勇敢的性格,包括跳跃、坠落、走梅花桩、摘青、踩球等高难度动作,形神相似,栩栩如生。

麒麟舞的表演和舞狮很像。按照传统的舞蹈方法,在下山、采绿花、卧园的过程中,采用了酣睡、睡醒、抓挠、抖毛、舔毛、腾跃、摔倒、爬杆、嬉戏等所有动作,表情生动逼真。

舞龙可分为“布龙”和“火龙”。“布龙”流行于布吉、平湖、观澜、石岩、龚铭和龙华。“布龙”有4英尺多长,全身用布和铁丝做成。它的腹部装有一根棍子。一般有8到12人手持五线谱,表演腾跃、翻滚、卧倒等各种龙的舞蹈动作,惟妙惟肖。这种舞龙被认为能带来好运,所以经常在春节期间表演。“火龙”(也叫草龙)只流行于保安东部南澳镇的渔民区。清末民初,由于当地无法治愈的霍乱,很多渔民因此丧命。由于迷信,他们认为自己撞上了邪灵,要求龙王驱邪。所以用稻草做成龙形,长约4尺,分十余段。每一节都有一根棍子供表演者使用,桂圆上放着灯泡,龙身上插满了香。表演在每年第一个月的第二个晚上进行。在舞龙活动中,每家每户都会燃放鞭炮和烟花。当龙经过每家每户的前门时,它会三拜,然后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表演各种舞龙姿势和武术。龙舞灯到处都是,非常热闹壮观。随着“龙”的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越大街小巷。龙舞的时候上下发光,就像一条骚动的龙。舞草龙是南澳大利亚渔民最喜欢的活动。舞龙者的英气和看舞者的热情构成了一幅宏大而欢腾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