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逢吉降天问。

佛,这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

佛,有自知、觉知他人、觉知万物的意思,也叫智者或偏觉。

佛陀,简单翻译为佛陀,就在我们的世界里,大约在2589年前(公元前623年)。他出生时是印度卡罗维岛的释迦牟尼王子,出家后被称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一个姓,意思是能够仁者。牟尼是古印度对圣人的统称,意为沉默。这是佛教的创始人。

但从释迦牟尼的言行中我们明白,虽然现存的史书记载中只有释迦牟尼是佛,但很久以前就有佛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未来很久以后仍会有佛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现在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所以,佛教不是佛陀独有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将来有无数的佛,甚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动物)不管信不信佛教,将来都可能成佛,因为佛教认为佛是众生,众生不是。境界上,诸圣不同,但本质上,佛性是平等的。所以佛教并不唯佛是尊,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世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而且是简译。完整的翻译是“菩萨□”。意思是,菩提觉早,撒有情,菩萨有情。情是指有知觉的生物,也就是动物。萨□觉知众生,也能体悟众生之苦,同情众生之苦,进而拯救众生之苦。所以,乐善好施,扶贫济恶的人,俗称“菩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人民不太一样。菩萨是信佛学佛后,发誓要花自己甚至牺牲自己去救别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之地,鬼魅妖魔,永远称不上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要身份。众生要成佛,首先要发大愿。主要有四个誓愿:“众生有无尽誓愿,烦恼无止境,法界无止境,佛道至上。”可见要成为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但从最初的愿向佛,都可以称为菩萨,所以普通菩萨和圣人菩萨是有区别的。通常佛经中提到的菩萨是指圣菩萨。菩萨分五十二阶,只有十二阶是圣人,即从第一阶到第十阶,加上等觉和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登觉菩萨就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是观音、大势、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都是等觉的大菩萨。

按照北传体系的观点,佛法可分为大乘和小乘,其中小乘专修解脱,大乘修持菩萨。菩萨是人天解脱之和,也就是说,菩萨是把众生从生死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能有一个有分类度的命运的菩萨。

解脱道的最高果实是阿罗汉,简称阿罗汉。阿罗汉是小乘圣人。小乘的最高果有两种:一种是阿罗汉,因为听了佛的话,从佛教的教义中悟出了四谛(苦、定、灭、道)和三十七菩提分;一是生于无佛世界,修习十二因缘法(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生、老死),而自悟得道解脱而死,称为因缘或佛性。音义都属于小乘,小乘又分为音义乘,所以又叫小乘为二乘。这两方是自求生死,自求涅槃。他们绝对厌恶生死之道,所以不想再来众生。他们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

想成佛就要修行菩萨。菩萨的主要法门是六度法(布施——布施金钱,布施佛法,不怕布施,持戒——万恶不可追诸,忍辱——难行,勤学——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禅定——摄势不动。大菩提心、大悲心、大空智从一开始,经过三次无数劫,就能达到成佛的目的。大乘的菩萨道是菩萨才修的,不是* * *小乘,所以叫大乘。

人的天道,是为了生活在人间和天堂而修炼的良法。小乘虽然不觊觎人的天堂,但也不否认其价值。小乘解脱是对人天、天善法的升华和超越,也是菩萨一路的根本。所以人的占天五戒十德是二倍一倍的* * *法,所以称为五倍(人、天、声、缘觉、菩萨)的* *法。

小乘或二乘的解脱道,也是菩萨道的* * *法。菩萨不修解脱道,就不是菩萨的道,只属于人的天。所以小乘的解脱道叫小乘* * *法(音、缘、菩萨)。

只有菩萨道才是大乘或一乘法。

为了便于记忆,下面列出了五次之间的区别:

第一,普通人

代际方法

(1)人取,(2)天取。

五倍* * *法——五戒十善

第二,圣人

第二,世界的法则

(3)听与听——四谛十二因缘

(4)缘感乘-37菩提点。

大乘-佛法-佛法-佛法-佛法-佛法-佛法-佛法-佛法

第三世界的法律

⑸菩萨坐骑

一次非一次三聚戒律

从这个表我们可以知道,菩萨道虽然叫一乘,但是是三乘* * *法和五乘* * *法的结合。小乘虽名为三倍* * *法,却是五倍* * *法的升华;五乘* * *法虽然冠以五乘二字,但实际上只是人取天取阶段的好方法。(用“五次* * *”、“三次* * *”、“大乘无* * *”的方法,统一一切佛教,揭示人类成佛的正道,是太虚大师的本意。)

这是世界的法则,也是生死的法则。生死仍有漏洞而无法驶出生死之海,故亦称世间法为漏法;小乘虽生于汉朝,却是不受生死影响的天生圣人,所以出界法也叫无漏法。

菩萨,有凡夫,有圣人。菩萨* * *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处、等觉、妙觉,十处前四十处都是凡夫,第一处以上十二处都是圣人。表中所列菩萨是指圣地,因为佛经中通常称之为菩萨。

大乘圣人不求成佛,但求入涅槃。本质上,涅槃的状态是一样的,只是大乘进入涅槃后,就定居在涅槃,不再住在涅槃。大乘的涅槃是生死合一,所以叫“生死即涅槃”,所以叫“无住涅槃”

大乘涅槃是通过打破自执——烦恼的阻隔而获得的,所以大乘的阿罗汉相当于大乘第七或第八菩萨从解脱的境界。菩萨道圣人分为两部分,即知之障碍和自忧之障碍,见证者真如法的一部分,进入初始位置;在断烦恼方面,罗汉和菩萨七处或八处一样,在断障碍方面,罗汉只相当于菩萨的第七宝座。因为,破除烦恼的障碍(我空)就是解脱生死,破除知识的障碍(我空)就是不离生死,解脱生死就是入涅槃,解脱生死就是度众生。解脱生是福,福慧双修是菩萨,福慧圆满就是成佛。所以从生命的加持来看,罗汉只是新心佛的第七阶,距离新心佛还有33阶。在整个成佛过程中,新佛的佛已经走了三分之一(第一次无数劫已满),八位菩萨已经走了三分之二(第二次无数劫已满),十信菩萨还即将进入三次无数劫的准备阶段!

所以罗汉要成佛,必须回到小乘和大乘,从第七位慢慢爬起来。但罗汉入涅槃后,短时间内很难由小回大,所以小乘道几乎完全脱离了佛道。于是,一些大乘经典甚至将小乘与异端相提并论,予以痛斥。其实按照Hokkekyo的观点,一个真正的阿罗汉肯定是可以从小长到大的,而且法华会上的大僧尼大部分都是从小乘进入大乘的阿罗汉。

从小到大回归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大乘之路,一直在修。如果从罗汉的立场回到大乘,就得从大乘的七个字母来构建大乘;一个是他们曾经修过大乘,进入小乘道罗汉位后又退入大乘,所以要把他们之前修的大乘位加起来。比如舍利弗曾在上辈子第七次住的地方修习大乘位,后退入小乘,取得罗汉果证后再入大乘。一般来说,如果你先学了大乘,再回归大乘,一旦回归正心,就可以进入你的第一居所,或者一旦你有了深厚的大乘功底,再回归大乘,一旦回归正心,就可以进入第一位之上的菩萨宝座。当然,罗汉从小到大的回归只是大乘加持不够的圣地,他们的智慧解脱功能绝不会退居凡间。

佛是佛的简称,佛的果实是菩萨的终极地位,所以佛也可以称为终极菩萨。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的位置,所以他毕竟可以称为阿罗汉。阿罗汉的意思是被人加持,所以也是佛陀的十大美德之一。佛有意识地觉得自己是圆满的或者至高无上的。菩萨的意思是感觉有知觉——有意识地感觉到他或者时时刻刻都有觉知;小乘的音感和嗅觉也有开悟或觉悟的意义;世界上每一个男人都是没有被唤醒的痴呆男人!现在,将五乘以它所得到的菩提(觉悟)程度列举如下:

差异感

第一,有差距。

1,日常——不知不觉——生死轮回

2、小乘圣人——觉悟——自性生死

第二,没有泄漏边界

3.菩萨圣-时时觉知-自测他。

4.佛-最高和公正的感知-完全的优点

还有一点,中国传说中的罗汉的生活形态必须搞清楚。中国的佛教徒,由于中国佛教历史的发现,曾经有寒山、拾得、奉感、包僧等。南拳剪猫回祖破蛇的大用,现在都有了;河上有船,崖岛有挂影,城内游荡,舞弓舞叉,戏拜女后,或大嚼肥肉——禅宗不落俗套的风格。所以,懒惰、肮脏、不修边幅、不守规矩的僧人,常被称为阿罗汉型,被视为阿罗汉的显现。在中国的佛教绘画和雕塑中,罗汉的形象也表现得很反常,衣服和鞋子都凌乱不堪,或者牙齿断裂,面目可憎。

其实我们从小乘经上看到的罗汉生活是最守规矩的,只有六组和尚(和尚中的捣乱者)才会像中国传说中的罗汉。如果这种扭曲的观念得不到纠正,真的是对罗汉的极大侮辱。

相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菩萨眉毛下垂,眼睛低垂,戴着花环,神情肃穆。其实!菩萨的报告当然是庄严的天人关系。为了适应阶层,菩萨的化身也是随机取的,经常会变成各种身份。所以中国人把罗汉型称为菩萨化身更为恰当。罗汉一定是和尚尼姑。僧尼是佛教的住持,是佛教的代表。罗汉不可随便,否则有碍佛门声誉。菩萨没有固定的身份,目的是教化众生。不需要众生都知道他是菩萨。菩萨在福德中可以表现天人合一的庄严性,必要时往往成为异端的屠夫,甚至是魔鬼。即便如此,也不会损害佛教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