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根植于开灯祈福的民俗。开灯祈福一般从正月十四晚上开始,十五晚上是“正光”。人们点灯,也称为“送灯”,是为了向神灵祈祷。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也对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汉明帝永平年间,为了弘扬佛教,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皇宫和寺庙“燃灯示佛”。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烧灯笼的习俗是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和道教文化的加入而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的。
南北朝时期,元宵灯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梁武帝信仰佛教,正月十五宫殿里灯火辉煌。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佛教兴盛,官员和普通百姓一般在正月十五“燃灯拜佛”,于是佛灯遍布民间。自唐代以来,在元宵节燃放灯笼是合法的。
元宵节的历史价值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明成祖倡导佛教时,正逢蔡澄从印度回国求佛,说印度莫哈陀每逢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贡舍利,是参加佛教的吉日。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宫庙里“燃灯示佛”。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烧灯笼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流传开来。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元宵节正从家庭走向社会。无论元宵节、灯笼、烟花怎么变,元宵节延续的古老传统习俗始终不变。传统文化的这些元素,永远是人们不断割舍的感情。
参考以上内容?百度百科-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