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的闽、浙、皖、赣、粤四省,90%以上居住在闽浙广大山区。有学者认为,畲族和瑶族起源于湖南和湖北的武陵人和巫溪人。有人认为他们是古代闽越遗民的后裔。
畲族是中国典型的散杂居民族之一。国科自称“山科”,谐音“山哈”,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个名字。唐朝时,他生活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少数民族,包括畲族的祖先,一般称为“满”、“满辽”、“童谣”。南宋末年,史书中开始出现“畲(玉田)人”“博兴人”等族群名称。“她”的意思是刀耕火种,就像印尼的“烧巴”。解放后以“畲田畲”为姓,真正称之为“畲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709592人。由于畲族主要语言归属问题的争议,一些汉族学者、专家心目中的“畲族话”是指粤东的“活聂话”,约占畲族人口的1%,属于汉藏语系瑶淼语系苗语支。因此,汉族专家认为,包括山科方言在内的畲族语言99%都属于汉语。除了主体族群讲“山科话”外,部分畲族还讲客家话、赣语、闽南语、回族等汉族语言。没有国语,通用汉语。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起源于唐永泰二年(766年),由福建迁至浙西南时定居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因此,静宁又叫中国畲乡。畲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是福安。
畲族传统节日
1.节日
又称春节,是畲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畲族从农历65438年2月24日“祭灶”、“祭神”开始庆祝新年。祭祀完灶神后,会为全家人准备“年夜饭”和“围炉”。那时,蒸“金饼”和吃“金饼”是畲族的特色之一。畲族乡流传着“糯米圆圆,香麻甜黏”这句话,预示着她家在新的一年里团聚,家庭生活更美好的愿望。除夕夜,全家人“吃年夜饭”(即“年夜饭”),这是畲族最幸福的时刻。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他们表达了来年比今年过得更好的愿望。“围灶”后,主妇选择一块直径约七八厘米的木头在灶膛内燃烧,烧至一定温度用灰烬掩埋,使其不熄灭,准备作为正月初一的火种,俗称“猪(来年)”或“来年之火”。夜晚,万家灯火,彻夜不眠,享受“守岁”。所谓“护老”,就是“护特”,意在防止特伤害子女。第一天凌晨,公鸡第一声啼叫,所有畲族村寨就开厅门放炮(即双响纸炮)。人们从一个村庄走到另一个村庄,同龄人互相问候新年快乐。晚辈问候长辈,主妇们争相从井里打水,煮面条当早餐,象征着家人平安长寿。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到村里“摇竹妈妈”,唱着:“摇竹妈妈,摇竹妈妈,你会长大,旧年是你的成长,新年让我长大,明年你和我一样长。”以示其坚如竹;青少年参加各种娱乐游戏,如国际象棋,“猴子孵蛋”,捉迷藏和荡秋千。活动一直持续到“元夕节”,春节的庆祝活动结束。
2.“二月二”
又称结婚节,是春节后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闽东福鼎、福安等县。所谓“会亲”,是指原籍福鼎花双、福安半份路至浙南、闽东一带的畲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在祖居地聚会,举行会亲活动。福建花双的“婚庆节”是最大和最有名的。在节日的这一天。社门前升起了白底红边的三角旗和类似古代的圆伞。从花双分公司出去的全国各地的人都盛装打扮,回到他们的祖居地去见他们的亲戚。人群熙熙攘攘,欢歌笑语不绝于耳,宁静的山村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尤其是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松木火如白昼,更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这首歌将进入* * *,人们将歌唱,响亮的歌声将在山野回荡。他们唱的越多,兴趣就会越强,会彻夜不眠,非常热闹。
3.《三月三》
又称“乌班图节”,是畲族人民纪念本民族英雄在反抗反动统治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节日。传说在统治时期,畲族的英雄因仇恨而率领起义军反抗唐朝,被政府军困在山里。形势非常困难,全军面临崩溃的危险。当时是隆冬,天寒地冻。山上的各种植物都已落叶落果,只有一种叫做五米的野生植物,它的枝头挂满了一串串香甜的果实。畲军集合回营时,雷万兴又甜又好吃,下令全军向四面八方集合,小卖部就定了。雷万兴便于3月3日杀出重围,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同年三月初三,雷万兴想吃稗子果,让畲军进山采摘。但此时稗草刚刚发芽熏叶,战士们只把叶子挑回来,加糯米蒸,米呈青黑色,也很好吃。后来,为了分享雷万兴抗击官军的喜悦,畲族人每年三月初三都要外出郊游,采集稗子。如今,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雷万兴,全国各地的畲族人每到“三月三”都要蒸黑米吃一顿合家欢,送给亲朋好友。举行舞会,集体唱歌,庆祝节日。尤其是近十年来,各地对这个古老节日的庆祝更加热烈,更加丰富多彩。1983 4月17日,100多名畲族同胞在北京首次举行“三月三”活动。
4.龙舟节
每年农历五月,是畲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喜庆节日。这一天,畲族人不从事农活。人们穿着节日的服装,高高兴兴地去参加舞会。在山平、天龙,他们“打”民谣。歌词多为赞美劳动,庆祝丰收,表达爱意。歌曲晚会的场面很感人。1986年6月27日(农历五月二十一),福建省首届“粉龙节”在福安县富春公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畲族歌手参加了这次盛会,这在畲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福安、霞浦、福鼎等地的数千名畲族群众,将在“龙分节”这一天,聚集在福安白云山、霞浦岩头山、福鼎太姥等地,举行广受欢迎的登山比赛。登山地点挤满了人,包括参赛者和演艺人员,比赛的终点选在每座山的峰顶。到了目的地,他们很荣幸地去了“蟠桃会”,获胜者得到的奖励是“仙桃”和“仙酒”。夜晚,歌声开始了,一对对青年男女消失在山间,依偎在小溪间,哼唱着优美的情歌。因此,节日登山比赛不仅是锻炼和培养毅力的有益锻炼,也是青少年“爱山”的绝佳机会。
5.招聘日
是畲族纪念祖先的宗教节日,仅流行于粤东和粤东北的畲族地区。相传,古时候,盘瓠去番邦取王凡首级时,被范炳追杀,到了海边,得到了神兵的帮助,才平安回家。人们为了纪念祖先,感谢神兵,每隔三五年就举行一次“招兵”活动,向他们供奉祭品。然而,根据实地调查,粤东畲族举行“招募仪式”的时间并不相同。丰顺县冯凭村的畲族在每年农历12月24日前的吉日举行。潮州石鼓坪的畲族一年举行两次:第一次(农历除夕)叫“兵节”。第二次(正月初四)“请神、赏兵、祭祀、散兵”,称为“送兵节”。目前,凤凰山地区的畲族已将五年一度的“请兵”和“送兵”两个节日合二为一,统称为“招兵节”。活动时间定在农历“大雪”与“冬至日”之间的吉日举行,节日期间一般为三天三夜。“招安”仪式在公厅举行,请法师主持,祈求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凑热闹,好不热闹。粤东北九连山畲族地区的“招兵节”,活动时间一般在年景不好、风雨不均的年份由民间决定。活动分为两部分:祭祀和祈祷。祭祀的内容与粤东凤凰山畲族的“招兵节”基本相同。只有祈祷部分是九连山畲族的创造,使原本“招兵日”的图腾宗教仪式发展成为传统的求福民俗活动。
畲族习俗禁忌
出生禁忌:
孕妇应避免在卧室钉钉子或转来转去,怕受惊吓而动胎;孕妇忌摘水果,据说摘果树不会结果;产妇忌吃鸭子和鸭蛋,因为有“鸭子不知七月半死”的说法;满月以下的宝宝要避开陌生人;孩子出麻疹后几十天不要吃芥末。
交流禁忌:
正月初七出门,避免初八返回;新娘第一次待在家里的天数是奇数。
生产禁忌:
避免在潮汐时间播种水稻种子;避免在出水口拔水田;正月初一、初五、初九忌挑粪;正月二十忌农事;避免在三月的第三天去田野;“龙闭日”宜忌持铁;四月初八,忌水牛耕田;“立秋日”禁止巡田。
生活禁忌:
正月初五、初九忌露天晾衣服;忌用炉子炖狗肉、蛇肉;避免给人送手帕,捡路边留下的毛巾;不要奇数送礼;忌单手泡茶迎客。不要用筷子打猫。
祭祀禁忌:
禁止妇女代家在坛前烧香持烛礼拜,以鸭为供品,在庙观、石母、树王前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