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婚有多少习俗?安徽习俗是什么?
在古代徽州,一桩婚姻的促成大致可以分为说媒、订婚、仪式和结婚四个阶段。一般有九个程序:做媒、雇人、邀约、搬婚、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就是“合法结婚”了。还有其他特殊的婚姻形式,如童婚、纳妾、改变亲属、收养、婚前婚礼等。在旧社会,徽州人的婚俗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很多人迷信,参与买卖婚姻。下面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徽州结婚的九个程序。
红娘:旧社会,男人18岁被视为“弱冠”,女人15岁被视为“和珅”。孩子到了十三四岁,父母就开始关心他们的婚姻了。婚姻强调的是门当户对,但其实每次女方看起来高,男方都需要适当迁就。所以有“娶个女人要求高,求亲戚要求低,聚在一起”的说法。;一般来说,村里的好女人互相游说,或者男方选择对象,委托媒人提亲。如果女方同意,媒人会得到女方的八字红单,送到男方家。男方会把八字放在灶座下面,试探是否有不祥之兆。如果厨房在三天之内不丢盘子和碗,不缺勺子和筷子,就被认为是吉祥的。生日,无论男女,都会发给算命先生看是否冲突,全部通过。只有确认了,才能正式求助,讲和。
聘书:俗称“拍板”“订婚”,双方确认结婚后,择一吉日,男方准备一张名为“鸳鸯礼书”的红色贴纸,在内页写上男方的出生年月,装入红包,并写一篇求婚的定框文章,准备一支新毛笔和一种新墨水放入一个红色的皮制“书批盒”,请我们家的一个男性亲戚带一个书批盒。同时,根据女方要求,送“人头礼”,如衣物、首饰、礼金白银等。比如民国时期,义县的银礼规定是108两银子。不过也要看家财,不过尾数是八,意思是“要想发财,千万不能离八”,每一个银元都要用朱砂写上双喜二字。女方接到后,其父母(父亲、兄弟)要用自己新买的笔墨在鸳鸯礼书内页左侧写上女方生日,然后在封面写上“祝好运”,寄回男方作为“书批”。女方收到的礼金用来买嫁妆,有钱人往往自己增加嫁妆。这是正式订婚。鸳鸯礼书是订婚证书。订婚后,男方每年要给女方家送礼三次。
邀请期:订婚后,男女结婚时,男方先邀请媒人提出结婚要求。被接受后,男方拿起婚期,写在红色高棉上,配以相应的礼物,让媒人送到女方家。古代称之为“邀期”。近代称为“送日”。迁婚:婚礼前一天或当天,男方需要派人到女方家搬嫁妆,称为“迁婚”。婚礼期间,男女双方的房子都用灯笼和鞭炮来装饰。嫁妆一般是房间家具和生活用品。富裕家庭还会在祭祀箱里放一些金银首饰,这样衣食住行用品行业一应俱全,机会可以享受一辈子。(有的甚至准备棺材!!)。
开面:又称“拉面”。婚礼当天,姨妈或姑母要给新娘一个面子,即要用两根丝线对准新娘额头的头发,否则会被人讥讽为“毛脸”。开脸意味着少女时代结束了。
婚礼仪式:婚礼仪式是值班的,新娘要坐轿子出嫁,沿河有几条船。婚礼人员一般是媒人、婚礼新娘、叔叔伯伯以及与新郎新娘同龄的青年男女。轿子四人,富人家八人。新郎一般亲自去,歙县也有一些不用鼓乐,不希望新郎上门迎接新娘的。到了女方家,女方的门是关着的。那人把“幸福包”塞进门后,我打开门,放了一枪迎客。然后就开始“哭嫁”,母女俩痛哭流涕,但那哭声更多的是音乐而不是悲伤。你为什么哭?正所谓“不哭不送,哭着送。”轿子出门后,有的地方偷偷盛一碗水,随轿子一起泼出去,象征“嫁女,泼水”。轿子到了男寨门口就停下来,等着马夫抬着进村。这里面有典故。如果婚后发生争吵,媳妇可以主张“不是我自己走到门口的,是你抱我进来的”。
拜堂:是歙县的习俗,轿子到了男方家,新郎亲自迎堂,也就是拜堂。是易县的习俗,轿子到了男家门口,公婆和新郎都上楼,等着新娘进洞房,喊着“一代更高,一代更好”。新娘走进新房,稍事休息,然后出来表示敬意。
闹洞房:鲜花和蜡烛的宴席结束后,亲朋好友聚集在新娘的房间里,大家用各种方式逗新娘笑,或者通过制造一些问题来取笑新娘。画面也“炸”了。
回门:在他们结婚的第三天,新娘拜访她父母的家,这被称为“回门”。如果新郎陪着,就叫“双门”。女婿第一次上门,要一一拜访岳家所有的亲戚长辈。中午,岳家会设宴,叫接女婿。徽州有“丈母娘见女婿,如见皇帝”和“女婿来祖住”的说法。所以很隆重。第一次,在日落之前,新婚夫妇必须离开,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