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畲族乡的饮食与生活
她家一日三餐,土豆和干米饭。在“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到初三),我们吃三天白米饭,有些用蒸饭再拿一毛钱给孩子或客人。一般煮一两碗粗菜再上菜。客人到了,孩子不上桌,怕争食,怕耽误客人。农忙的时候,很难及时备好菜,只有一碗盐汤或者蔬菜可以应付。但养猪屠宰的时候,他们会割一斤猪肉,经常请亲戚朋友品尝。春耕秋收前,为了迎接繁重的劳动,要杀羊杀鸡杀兔,买猪蹄滋补自己。
畲族家家户户都种蔬菜。除了日常的新鲜食物,普通家庭还经常将芥菜、萝卜腌制成咸菜作为家常菜食用。竹笋在畲村一年四季都有,经常被加工成笋干。少用油调味,多用姜。饮料,多为糯米酒。50年代以后,畲族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人都吃大米。红薯丝、高粱、大麦沦为副食。朱莉畲族乡的畲族村寨大多分布在丘陵和山地,少数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海岛。他们依山而建,群居,形成自己的村庄。盖房子是南北向的。门前各种各样的树。选择一个“盖房子”的吉日。破土后要定方位,立砖俗称“定方位”。木工应该在他们移动锯子和斧子的时候设定一个“骑马”日。房间主要为“鲁班”准备茶、酒、五果、香、鞭炮。祭祀结束后,开始施工,架设横梁。后来请向我进贡,贴柱,按梁谷,挂红布,中殿写“魏紫进贡”,宫中放柱贴“盖屋喜迎黄道日”;“上梁有幸遇紫兴”。中庭放一盏“斗灯”,以示照耀后世的大业。建成后要择日入宅,主人要肩负起祖先的重担,让老一代先入宅,年轻一代落后。以前,由于经济困难,畲族村寨的房屋建筑简陋,很多茅草房都是人字形或“小孩打伞”式的。
清代以来,房屋多改为民用瓦房,依山而建。被黄土包围的夯土墙。中间有两四个框架,屋顶有七五根木柱和瓦片。主座中间分为前厅和后厅。后厅左侧有一扇永久的小门通往后山。前后厅两侧各有四间正房,专门用作卧室。正殿前一般有两个天井,用来倒垃圾,给农业施肥。有的有回廊,前后回廊分别作为厨房或堆放农具,做猪圈。房子一般有两层。楼上低,大厅高,使得大厅阳光充足。有固定楼梯或移动手梯通往楼上。楼上用带泥的竹片或木板做墙壁隔断,楼上房间多用作粮库或家具。每家门前或屋后都有一小块空地,用来晒柴火、衣服、红薯丝等。各种各样的柯木树在角落里遮阴。20世纪50年代以后,畲族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砖房和混凝土结构房屋逐渐取代了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