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宫《道德经》碑刻
第二,此碑是皇帝对《道德经》的注解,是后人了解唐玄宗与老子的《道德经》,以及唐朝与老子、道教关系的好教材。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位皇帝对《道德经》进行过诠释,如宋徽宗、明太祖、清实祖等。然而,只有唐玄宗以立碑并亲自注释的形式对《道德经》进行了注释。
唐玄宗等皇帝对《道德经》的注释,为后人研究《道德经》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同学和学者注释《道德经》的不同之处在于,帝王们的注释更多的是从治国的角度出发。从历代帝王对《道德经》的注释来看,《道德经》包含着丰富的治国思想。除了很多皇帝对《道德经》的评论,还有学者、官员、道家、儒家、法家、军人等。唐代撰《老子注》,北宋王安石撰《老子注》,司马光撰《道德经》,苏辙撰《老子注》,赵。
第三,这个碑是了解太清关地质地貌的好教材。这座纪念碑建于唐代。公元2002年以前,纪念碑离地面只有一英尺,大部分纪念碑、碑身和碑座都埋在地下。这座纪念碑刚建的时候,应该是建在地面上的。也就是说,从1300年前开始,太清宫的地面增加了整个唐碑的高度。为研究此地的地质地貌和河流泛滥的历史提供了佐证。
经过1300年的风风雨雨,这座唐代的纪念碑已经被风雨侵蚀得很严重,一半的碑文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即便如此,它仍然是文物中的珍品。即使从纯书法的角度来看,文字的隶书字体也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自太清宫官建祠以来的1800年间,除现存的20关外,历代太清宫都有碑刻。虽然其他的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土匪横行等原因已经不复存在,但幸运的是,陆毅古县还有其他30多处碑刻。对应地面现存铭文,是研究历代太清官兴亡史和道教地位的珍贵文献或实物。说到神武唐玄宗开元年间的《道德经注释》,唐玄宗亲自注释《道德经》,以及唐高宗李治皇帝亲自来老子出生地参观的事实也需要说明:
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之后,他带领唐朝走向巅峰,也就是开元盛世,主要是因为他沿袭了老子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一生都在关注、研究、普及、宣传老子。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一生中对《道德经》进行了两次注释,这在中国历史上创下了帝王之最。后来的皇帝如宋徽宗赵霁、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福临等都对《老子》进行了注释,但都是注释一次,而唐玄宗注释两次。
第一次是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50岁时,他总结前半生读书、拜老、研老的经验,亲自撰写了一本书《帝王道德笔记》。唐玄宗在为第一封诏书所写的序言中指出:“我每次设宴,都需要敲轩,得其所愿,所以是议论.....,现在我在写我的最后一本书,我问公众……”这就意味着我每次和大臣们简单的吃饭,经常会请教和交流一些关于学习《道德经》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我自己研究。
第二次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他70岁的时候写了《道德真经》这本书。也就是在这一年,乐极生悲的李唐王朝发生了巨变——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和史思明起义)爆发。一百年后,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唐太宗和李世民贞观年间、武则天年间、唐玄宗和李隆基开元年间)结束,唐朝开始衰落。也就是在这一年,陆毅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吸引了整个唐朝的目光,也让陆毅名垂青史。安史之乱爆发,国家大乱,万年雪崩,贵族举足轻重。然而,镇远(陆毅古县名)县令张勋(南阳人),本是一个文弱书生、小官,却率领千余人的群众,夺取了敌人的大路,竭尽智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热血写下了一首歌颂名将的赞歌。
正是由于张勋一人的艰苦抵抗,阻止了安史之乱大军的南下,削弱了安史之乱叛军的实力,保住了唐朝江淮以南地区,使朝廷的财力取之不尽,为唐朝的整顿提供了财力和时间准备,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当我去唐玄宗陈丽的时候,我为皇室订购了一幅英雄的画像。这一次,镇远县令张勋的名字在众多重要官员之列。
还有一件事与唐玄宗时期的陆毅和老子有关。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也就是唐玄宗第二次注释《道德经》的元年,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一年,镇远县令张勋在太清宫老子像前痛哭,带领全体誓师将士抵抗。大诗人杜甫来陆毅太乙太清宫朝拜,写了一篇1200字的《太清宫颂》,密封。碑已不存在,清康熙年间还存在,只是碑文模糊了。好在康熙鹿邑县志中记载了全文。
第二个需要说明的是,唐高宗李治于乾丰元年(666年)来陆毅拜谒祖庭。
旧唐书。《高宗年谱》记载,乾丰元年,高宗皇帝“不在二月,幸有老君庙,祭日太高,为轩辕皇帝造殿;其庙有一阶一员成。改固阳县为镇远县,县内宗族名再赐一年。”与北宋真宗天皇来祭奠老子出生地的事实相比,中国史书上的记载更少,但内容却不少。
据史料记载,高宗出长安东祭祖是武则天提议的,他后来在泰山上游览太清宫。目的是祭奠祖籍和祖先。后人可以想象,祭拜的队伍和规模应该是宏大的。根据历史记载,当高宗来到陆毅时,他被数百名官员守卫,这延伸了数百英里。这种说法本来就有些夸张,但可想而知那次祭拜之隆重热烈,规模之宏大。这是唐代关于老子及其出生地的几个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