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历法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公元前2世纪左右成为西帝国的古罗马,距离当时的东方大王国西汉很远。现在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公历”起源于古罗马。不过古罗马最早使用的是阴历,阳历是阳历。其间是如何演变的?我们不妨在接下来的几节中找到它的根源。

古罗马最早的历法是以农历正月为基准,据说是1年分为10个月和一个***304天。公元前713年,一位名叫Numa的罗马国王受当时希腊历法的启发,在一年原有的10个月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月,使一年* * *为12个月。当时社会生产力很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很缺乏,迷信思想普遍存在。罗马人认为奇数是吉祥的,而偶数是不祥的,所以一个月的天数应该是奇数。在这种情况下,Numa使用的日历采用以下格式:

本历年天数为354天,与回归年长度相差11天以上。为了调节这种差异,公元前509年,罗马政府规定每四年增加两个月。名字叫Makkedonius,意思是“闰月”。这两个闰月分别加在第二年和第四年的年末:第二年Febmarius后22天;第四年2月后增加23天。这样,罗马历法实际上就从最初的阴历演变成了阴历。上述设置闰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约公元前. 191年,至今仍能使历法更好地符合天气。但由于编制历法和设定闰月的权力一直掌握在僧侣手中,为了他们统治的需要,有时会随意增加闰月,导致罗马历法极为混乱,连寒暑日都颠倒过来。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曾说:“罗马人常常打胜仗,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打胜仗的。”这种混乱的局面直到朱利叶斯·凯撒掌权才结束。

朱利叶斯·凯撒的日历改变了

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凯撒成为罗马的执政官,最高统治者。当时历法极其混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正常生活。凯撒邀请埃及天文学家索斯奇尼帮助他改革历法。公元前46年,他以最高统治者的名义发布了更改历法的命令。该命令规定:

1.每年有12个月,全年365天;

2.将冬季至日后的10日定为1月的1日,即每年的年初;

3.从下一个1年开始,每三年设置一个1的闰年,闰年366天,多余的1天将设置在Febmarius之后。

这种新历法后来被称为“儒略历”。根据这些规定,儒略历与努马利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具体格式如表6所示。

儒略历是纯阳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周期。与月亮的运动无关,从而从根本上抛弃了原始的罗马历法,彻底解决了罗马历法的混乱状态。这种历法已经基本具备了现行公历的许多特征,现行公历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里的七月的名字是朱利叶斯,而Numa日历中最初的月份是Quintilis。这种改变是凯撒任意决定的。为了纪念这一历法变革的成功并建立自己的统治权威,他把自己出生的月份Quintilis改成了自己的名字Julius。他令人发指的行为树立了一个恶劣的先例。正如我们以后会看到的,它给历法的严谨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公元1年,凯撒大帝被刺身亡。他留下的儒略历虽然还在实行,但好像也不是很严重。蒙克斯把他的“每三年设置1闰年”的规则误解为“每三年设置1闰年”。自公元前42年闰年确立以来,每三年就确立1的闰年。这真是“微乎其微,差之千里”!到了公元前9年设定闰年的时候,在这短短的9年时间里,设定了12次,比凯撒的规定多了3个闰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看过儒略历格式表。那里最特别的是二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正好比现在使用的公历多1天。由此我们明白“2月30日”并不存在,但只能说现在不存在,以后我们会知道,如果不是罗马统治者的个人虚荣心,“2月30日”今天还会出现在我们的日历上。尽管如此,历史上还是有这一天的痕迹。它们出现在上面提到的12闰年,即:

公元前42年2月30日

公元前39年2月30日

公元前36年2月30日

公元前33年2月30日

公元前30年2月30日

公元前27年2月30日

公元前24年2月30日

公元前265438年2月30日+0

公元前65438年2月30日+公元前08年

公元前65438年2月30日+公元前05年

公元前65438年2月30日+公元前2年

公元前9年2月30日

这是历史上唯一的12“二月三十日”,再也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奥古斯都改变了历法

奥古斯都的意思是“神圣的”,这是对当时罗马统治者屋大维的尊称。屋大维是凯撒的侄子。他在公元前27年成为罗马的终身元首。在他的统治下,“1三年一跃”的方法还在实行。直到公元前9年,屋大维才意识到这与凯撒当初的规定完全不同,他错误地多设了三个闰年。于是,屋大维宣布,从公元前8年到公元4年的12年期间不再设定闰年,从公元8年开始,按照凯撒的规定,每三年设定一次1的闰年。就这样,从公元后第8年开始,儒略历设置闰的方法被恢复。以后我们会看到儒略历设置闰的方法更加合理,与实际天象非常吻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屋大维的历法变革是应该肯定的。

然而,出于统治者的虚荣心,屋大维将历法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更改。不甘心落后于前任凯撒大帝,他把自己出生时的月份名称改为自己的名字奥古斯都,并规定自己的1个月也要有31天。为了保持原来的1年365天的规律,他把9月以后的月份都改了。但这还是1天多。按照古罗马的习俗,二月是一年中最后的1个月,屋大维决定在这个月中扣除1天。

从这种历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和现在使用的公历几乎一模一样。但由于奥古斯都对每月天数的不合理安排,给后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后世的历法改革者都将此作为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公历-国际公历

自古罗马以来,一年中的1日,也就是一年的开始,都是规定在春分,放在麦厄斯月。在凯撒大帝改变了历法之后,一年的开始被放在了元月的第一天,所以春分在三月中旬。公元325年,当时欧洲的基督教国家在尼斯举行了一次宗教会议。会上,他们一致认为儒略历是最准确的历法,决定采用* * *,而根据当时的天文观测,春分一定在21年3月。

儒略历规定每三年闰一次,四年总天数为365*4+1=1461,年平均长度为365.25天。回归年的实测值为365.2422天,与儒略历中的平均年仅相差0.0078天。这个量不算大,短时间内可以说是很准了。但这种差异会长期积累,128年后,差异为1天。事实上,公元1582年,天文观测发现,春分不是发生在3月21日,而是发生在3月11日。这说明日历和天气相差了10天。从尼斯大会到1582,每400年相差3天左右。

当时的罗马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作为宗教最高统治者的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教皇是格列高利十三世。他召集了许多学者和僧侣讨论历法改革的问题,并决定采用业余天文学家里里奥的计划,每400年去除闰日三次。3月1582,1日,格雷戈里发布了更改日历的命令:

1.将1582 10 4月4日之后的一天改为1582 10 10月15;

2.那些世纪年(1700,1800,1900等。)不能被4整除的年份不再算作闰年,但仍算作平均年份。

这两项规定至关重要。第一条规则本质上是把春分改为3月21,解决了历法和时间的矛盾。第二个规则是大大提高日历的准确性,确保这个日历也可以应用很长一段时间。按照这个规定,400年有97个闰年。

因此,365.2425天。这与回归年的实测值365.2422天仅相差0.0003天。也就是说,两者相差1天需要3300多年。与儒略历相比,相差128后1天,公历显然要精确得多。正是由于公历的高精度,首先是欧洲,然后是世界各国相继采用了这种历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公历”。

公历的回归年是365.2425天,早在南宋1199年就采用了,比公历早了38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