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佤族的诗歌和资料
人们说
老年辞职,新年到来,
每年的
人们会在三月播种干旱的山谷,
从我们离开葫芦的那天起
老人设定了这个标准。
在这杜鹃歌唱的季节。
我们杀猪和牛。
在吉日播种。
因为米粒是麻雀传下来的。
-来之不易。
愿田野里的杂草越长越少,
愿我们的稻草越长越壮,
愿谷物的叶子向外掉落。
愿谷穗弯回家。
愿我们的小米(1)
一个彭全是一个省
一只手里拿着一包,
一家人吃不完。
大家都搬不动。
愿它(小米)在太阳暴晒前晒干。
愿它在升起之前洁净,
冬天(2)全家人吃饭。
狄杰③在全村吃饭。
群山是金色的,
各地小米成熟,
是小米养育我们长大。
它不仅充满了收获后的喜悦,而且还表达了对小米的感激之情。另一首歌唱道:
愿我们的小米
一个彭全是一个省
一把抓一大把。
一家人吃不完。
大家都搬不动。
让女人出汗。
疲惫的男人。
旧仓库里的大米
新仓萧声豆
装满了竹子的仓库
淹没谷仓。
今天是个吉祥的日子。
我们在呼唤你。
向诸神祈求你的灵魂。
谷物的灵魂,小米的灵魂
所有庄稼的灵魂
山谷之魂
路上不要走偏了
不要在路上倾斜。
沿着山里的直路走
回到温暖的房间
回到干净的粮仓去
啊,灵魂
谷物的灵魂,小米的灵魂
一次又一次给你打电话
你们将聚集在簸箕周围。
你站在桌子旁边。
我们想让你听听好话。
我们想恢复你固有的尊严。
我们?你喝酒,做饭,吃饭。
万一你和一个很重的人一起去,
我怕你会和提着小篮子的人一起跑。
我不能让你四处漂泊。
我不能让你掉下去受惊吓。
我们点了小米。
我们已经播种了谷子。
让小米长得更大
在陡坡上也会肿。
让小米的叶子生长。
你也可以在石头上生长。
让粮食吃饱
让玉米芽变大。
让五谷丰登如河沙
让粮堆像山一样大
一堆又一堆。
让谷穗像腰带一样生长,
让小米耳朵长得像头巾一样。
愿五谷大如牛头,
让小米像树桩一样大。
佤族2000年前与布朗族、德昂族的祖先共同生活在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先秦时期“白蒲”的一个分支。唐代叫普子满,宋代叫普满,明代叫古拉,清代叫嘎拉和哈瓦。他们自称“瓦”、“巴罗克”、“阿瓦”,都是“住在山里的人”的意思。当地的傣族和外来的老人,掸族称他们为“佤族”,“佤族”在傣语中是奴隶的意思,所以建国后统一称为佤族。佤族有猎头习俗,上一次有记载的猎头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佤族人说他们的猎头是受阿呆骗子唆使的。
“四岗里”的传说在佤族地区广为流传。西盟的佤族解释“四岗”是山洞,“里”出来,说明人类很早就从山洞里出来了。传说佤族最早是从山洞里出来的。该洞穴位于西盟县以西约60英里的阿瓦山中部。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都把洞穴视为“圣地”。沧源佤族解释“四刚”是“葫芦”,“李”出来,就是人从葫芦里出来的意思。虽然不同地区的佤族对“四岗里”有不同的解读,但他们都把阿瓦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都反映出他们是阿瓦山地区最早的居民。“四岗里”是佤族对自己古老洞穴生活的记忆。
1796年(清嘉庆元年),佤族与周边兄弟首次在萌萌土司地区高举义旗,一度占领其辖区,以反对土司征收的“苛捐杂税”。起义断断续续持续了十余年,给清王朝和傣族反动首领以沉重打击。
19年底,英帝国主义开始入侵阿瓦山区。佤族坚决反对以永和部落为首的中英签订的中缅划界条款,联合其他部落严惩枪杀佤族的侵略者和汉奸,从而挫败了帝国主义使佤族离开祖国的阴谋。
辛亥革命后,佤族先后与云南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斗争,最终在1940后摆脱了当地反动酋长的封建统治。
1934年,英帝国主义以武力相威胁,以金钱相引诱,进入班洪、班智地区,企图掠夺阿瓦山丰富的银、铝矿。于是,震惊海内外的“班洪”事件爆发了。佤族“宁死不屈”,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并集结班洪十余个部落的民族武装并行宣誓,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抗日战争中,佤族人民高举抗日旗帜,组织游击队,粉碎了日军的进攻。
郎。
佤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德昂语支。有三种方言:布洛克语、阿语和瓦语,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瓦语与德昂语、布朗语有亲缘关系,与傣语关系更近。词汇中大约有10%的傣语借词。解放前,除了一些地区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外,没有瓦语的文字。人们常用玉米粒、结绳、木雕等方法来计数和做笔记。由于佤族长期与附近的傣族、拉祜族和汉族接触,一些佤族学会了傣语、拉祜族语和汉语。解放后,中国科学院第三工作队会同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指导委员会,对佤族语言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佤族(当时称佤族)书写方案》(草案),经批准试行。1958修改稿,继续推广出版通俗读物。十年动乱期间,写作审判工作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审判,出版了《简明瓦汉词典》等一些读物。佤族文字的推行,为佤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科学的记录工具,受到了佤族人民的欢迎。
文学艺术
佤族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有生动的神话故事,优美感人的诗歌和历史传说。最流行的神话是斯李刚。“四岗李”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四刚”是山洞,“里”是出,就是人从山洞里出来;另一个说“四刚”是葫芦,就是人从葫芦里出来。虽然解释不一,但都把阿瓦山视为人类的发源地。这样的神话包括人类的祖先,蛇吐口水,万物之源等等。佤族还创造了许多口头故事,用来歌颂善良和正义,抨击奸诈、虚伪和背信弃义。其中,《老人与鳄鱼》最具代表性。诗歌非常丰富,内容主要反映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爱情、喜怒哀乐。
雕塑、绘画、编织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民族特色。古佤族岩画相继被发现。著名的沧源岩画内容丰富,描绘了古代佤族的狩猎、舞蹈和劳动场景。人物和动物的构图简洁、粗犷、奔放、独特,对佤族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连衣裙
佤族服装
西盟的佤族服装大多是由佤族妇女自己编织的棉麻制成,包括衣服、裤子、裙子、毛毯、挎包、槟榔包、包头等。,以及从其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棉毯。装饰品包括银和锡制成的头带、手镯项圈、耳环和手镯,以及竹和藤制成的腰带、脚链和红色、白色和蓝色珠子串。穿在一起就形成了西盟佤族独特的服饰文化。
西盟佤族的男装,各村都差不多。以前男人会在头上留一束头发,打结或者随意的垂在脑后。成年男性大多习惯用黑色或红绿黄三色布头包裹,以黑色最为常见。掌门人,魔八,歌手,砍头英雄还有大名鼎鼎的珍珠米,老头包着红头。穿长袖无领或无袖紧身黑布上衣和双排扣衣服,富裕家庭用银扣;穷人用布系扣子,裤子多为黑色,短而宽,裤底及膝。我习惯戴手镯、项圈和佛珠,一个单肩包,腰间别着刀和长刀,手持长矛或弩,喜欢纹身。
西盟佤族女性服饰风格多样,因地域部落、民族支系不同,服饰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从一个“乐娃”、“不饶客”、“娃”的方言区的妇女服饰就可以看出来。
“乐瓦”方言区主要授予在磨窝、宋岳、新昌、中科等地。这个地区的佤族妇女穿披肩或无领短裙,无领无袖短紧身衣,肚脐外露。下半部分是长裙或有折叠开口的短裙(一条裙子可以当长裙穿,也可以当短裙穿,对折就是短裙,褶皱之间的距离就是长裙。)长发披巾,银、锡或竹制发带,耳环,颈领及数串彩珠,腰缠数个暗藤腰箍及数串彩珠,臂上有手环,腕上有手镯,膝下有黑藤踝箍,小腿上有布套。
“布洛克”方言区主要分布在土迪、罗达、阿瓦莱、不落等地。这个地区的佤族妇女戴黑色头巾,耳塞或耳环,项链和串珠子,长袖紧身衣和长裙。
瓦方言区主要授予在翁嘎克、板通、永哈、望谟等地。这一带的佤族妇女,头戴圆锥形银泡珠帽,耳戴大耳环,衣领,腰间系十颗珠串,长袖上衣,红底绿黑条纹筒裙,裙腰系一条腰带。
佤族服饰简单、粗犷、鲜艳、大方,能充分体现人体的自然美。特别是宋岳乡的佤族服饰,已经逐渐代表了整个佤族的服饰。目前,国内佤族歌舞表演者经常穿着这种当地服装风格。
唱歌跳舞
佤族歌舞
佤族热爱歌舞,佤族的歌曲在佤族村落随处可见。每到节日,人们就盛装跳舞,没日没夜,持续数日。常见的舞蹈有圈舞、翻米舞、背水舞等。圈舞,不分性别、年龄,围成一个圈,互相牵着手或把胳膊搭在对方肩膀上,逆时针旋转,边唱边跳。同时有几个男的领唱,大家对答,歌词往往是即兴的。煮饭舞和挑水舞充分表现了佤族人民勤劳乐观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乐器有铜鼓、象脚鼓、响棒、笛子、三弦、木鼓、芦笙等。
佤族民歌中,劳动歌、风俗歌、情歌非常丰富,多声部民歌有“打调”。
佤族民歌多为羽调、征调,旋律通常为拉、多、热,或so、多、热,为骨干调,音域较低,音域较窄。终止的特点是同音字。节奏以规律的两拍为主。结构多为上下句对应的单段或两对上下句组成的复段,并在此基础上稍加改动重复;还有的在歌曲开头加一个摇摆腔,或者在歌曲结尾加一个衬腔。歌唱的主要形式是独唱或合唱,其中领唱部分的即兴性轻而强,领唱部分的和声是固定的。所有的节日和娱乐都伴随着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打击乐。歌词喜欢使用比喻手法,更喜欢加入直接的旁白。
1964年,在一次佤山军民聚会中,热闹欢快的场面激发了驻锡盟佤山战士杨正仁的创作灵感,创作了《佤族唱新歌》。40年来,《佤族唱新歌》在全国各地传唱。
乐器
佤族木鼓
木鼓:佤族的圣物,已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或缺的乐器。《木鼓舞》豪放豪放,节奏铿锵,表现了佤族淳朴的民风。
短笛:短笛是一种佤族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一些乡村。管子由竹子制成,长约16 cm,有一个方形吹孔和四个压孔。音色高亢明亮。演奏时,用右手拇指堵住左桶孔,食指和中指按两个孔,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两个孔。右手中指经常快速开合产生颤音。
担担:担担由白竹制成,长18厘米,管径1.5厘米。没有竹笛,没有笛塞,没有弹簧。吹孔有大有小,管子上有四个方形的压孔。主要为男性演奏。
玛西:玛西是佤族妇女喜爱的乐器,由无接头的竹筒制成,长45厘米,直径1.90厘米。上缘有一个三角形的吹口,没有弹簧。管子上有四个圆形压孔。佤族男人遇到心爱的女人,先用当弹一首民谣吸引眼球,再唱一首情歌示爱。如果女人感兴趣,他就用当·Xi演奏,然后表演二重唱。
嗯嗯:嗯嗯,竹子做的,有圆形和方形的孔。无春,多为佤族中老年妇女所喜爱,善于表达悲伤,用于丧葬。
宗教信仰
过去,佤族信仰多神教和万物有灵论,尤其是西盟的佤族。这主要是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佤族的生产力极低,无法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无法摆脱自然和疾病带来的灾难,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鬼神崇拜
在佤族人的观念中,山川、河流、生物以及一切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有“灵魂”或“鬼神”。“鬼神”是中文翻译的意思。佤族不区分“鬼”、“神”、“祖”,但他们是同一个概念。他们相信“鬼神”主宰世间万物,会给人们带来安全和幸福,所以崇拜他们。锡盟的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义基”。沧源的佤族称为“美吉”,他们视其为主宰万物的最高神,是创造万物的“大鬼”,创造了动物、植物和人。佤族每年都要举行宗教祭祀,用歌舞来取悦它。敲木鼓是为了让它听到鼓声,受到崇拜。新房竣工时,要搭竹凳,清除“木易吉”等鬼神,帮助摆脱自然和疾病带来的各种灾难。“木义基”掌握着人的生命。梦见它是吉兆,梦见被它拖走是死亡的征兆。所以,人平时的一举一动都不能得罪它,否则就不幸了。民间认为“木义基”是最高的神。它就像光、火、空气,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它有许多儿子:那些管理地震的被称为“Graroum”,那些管理提升的被称为“Daluan”等等。这些鬼神大小不同,但没有任何统治关系。他们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大的管大事,小的管小事。所以,祭鬼消灾祈福是没有用的,要祭其他鬼神。肚子疼的话,只需要祭出“弘”,祭出“木义基”是没用的。
祭祖
“哟黑老翁”(按新水的意思)也叫“普开铁”日。传说人类从“四港”出来后就不会说话了,没有道理。他们要到河边洗脸才能说话,所以这一天是“普开铁”日。所以后来佤族无论迁到哪里建村建寨,都是先捞水,从而形成了佤族每年1月3日举行收新水活动的历法。这一天,全村人不能下地,也不能远行。一大早,村里负责送水的小卧郎就敲响了木鼓,召集全村人。每家每户都带着一碗米饭来到小沃郎家。一个扛着竹子的壮汉跟着莫巴来到水源边修理、更换水槽。莫巴把煮熟的老鼠放在水源边作为祭品,喃喃自语。新水进村,先让有威望的老人把水取来,送到水总管的家里,也就是狼的家里,煮烂饭给大家吃,然后每家每户就可以把水拿去用了。
祭谷是佤族最神圣的祭祀,是一种带有人祭的“血祭”形式。整个祭祀过程一般需要十天。除了一只或几只黄牛,全村人进入狂欢季节,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解放前,这一习俗在中国大部分佤族地区已经废除,现在已经消失。
平民住宅
佤族民居
佤族村落大多居住在山区。以前佤族有给猎人头献木鼓的习俗,山寨里的人互相砍杀,树敌,互相争斗,需要集体的力量来抵抗。所以佤族有很强的群体意识。他们往往以一个或几个姓氏组成几十个家族,大家族几百个都是山寨。小屋周围有护城河、沟渠和两到四个大门。寨沟,一条进入寨门的隧道,长约20米,深2至3米,宽2至3米。窄沟比窄沟更深更宽,四周是窄沟,窄沟和窄沟沿,荆棘密布,人、畜和野兽极难穿越,只有从窄门才能进入茅屋。
佤族的房屋是竹木结构,有茅草屋顶和竹制建筑的“干柱”。楼上有人住,楼下养牲畜或堆柴火。房子有三门:正门、客门、鬼门。正门是主人家日常出入的门。客人门位于建筑物的侧面,供客人进出。鬼门在正门对面。它只在你是鬼的时候使用。平时要避免从这个大门进出。楼内有三个火坑:主火坑、客火坑、鬼火坑。主火坑是主人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做饭、取暖、睡觉的火坑。鬼火坑只有在家里有大鬼或者死人的时候才会打开。客火坑是给客人取暖的,客人住宿也在客火坑旁边。佤族的房屋建筑技术原始粗糙,接近自然。
佤族人在大门旁边的墙上展示自己的野牛头骨,以示富贵。在鬼门关旁边的墙上展示自己猎杀过的兽首头骨,展示鬼神的保佑和狩猎的收获。
编辑此段落
佤族的生活习俗
规定饮食
佤族以大米、小米、小红米为主食,喜欢做鸡烂饭、鹌鹑肉汤、牛肉酸菜。在村落活动和宗教祭祀中,也有负责分发饭菜的老妇人。他们很有声望,知道他们的故事,知道仪式规则,熟悉村庄社区的成员。共享餐食时,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公平分配,外宾会得到特别照顾。
烂米饭:锡盟地区的佤族,无论主食副食,几乎都吃烂米饭,就是米饭菜和椒盐一起煮成稠粥。饭做好了,全家老少围着主火坑蹲着,主妇把饭盛在木碗里分发给家人。一般一次分,根据每个人的胃口。分饭的时候有外人在场,你也能分到一份。佤族不喝开水,习惯喝凉水。
苦茶:佤族用大沙罐泡苦茶,没有沙罐就用大茶罐。茶,一般用生绿茶,或者自制的大叶茶,煮一两次左右的茶。像火坑上的蔬菜一样慢慢煮。把茶彻底煮熟,直到壶里只剩下三五口茶。剩下的几口是苦茶。喝酒时习惯提起罐子。在沧源诺良地区的佤族,新煮的茶几乎和茶膏一样浓,喝半口就够解渴了。这样煮出来的苦茶,就像文火煨的中药汤。虽然很苦,但是喝了之后感觉很爽。对远离寨子,在田间劳作的佤族有着神奇的解渴作用。
泡酒:泡酒也是佤族喜爱的饮料。在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年份,佤族不仅在节假日酿造泡酒,平日里也家家户户酿造泡酒。客人上门,主人将发酵好的红曲倒入酒桶,倒入泉水,盖上竹笋,浸泡一刻钟,再将导酒管插入桶底。利用虹吸原理,把酒桶放高,酒就会流出来,被引入竹杯。主人尝了第一口,然后按座位顺序向客人敬酒。佤族习俗泡酒也是友谊的象征。长期以来,互赠酒的习惯一直流传。寨子里有人结婚,亲戚和同姓邻居都给新人送酒。主人端出一桶桶浸泡过的酒给参加婚礼的人喝。
嚼槟榔:西盟佤族非常普遍的嗜好。几乎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随身携带槟榔包或槟榔盒。工作日下班休息或说话时,嘴里有一块槟榔。他们的槟榔不是树的果实,而是用栗子叶和酸橙煮的。因为制作简单,所以大部分人都会做。这种槟榔嚼久了会逐渐变黑,久了也不会褪色。根据佤族的说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牙齿变黑,还可以保护牙齿不被昆虫吃掉。唐代有滇西南“黑池人”的记载,大概指的是嚼槟榔牙齿发黑的佤族。佤族视黑牙红唇为美,认为牙齿越黑越讨喜。
婚俗
在一夫一妻制的基本前提下(历史上有些有钱人也有一夫多妻制),佤族婚姻也有同姓未婚者的特点,表亲的表亲的表亲的表亲的表亲的表亲的表亲的表亲的表亲的表亲的表亲的表亲的表亲小伙子十七八岁就开始“串姑娘”,订婚后还办了婚礼。
佤族家庭属于宗法制度,妇女一般靠丈夫生活。在年轻的佤族男女结婚之前,男子必须为女方家庭工作一段时间,从几个月到一年或两年不等,作为与女方和女孩结婚的补偿。这种形式有从妻子住所过渡到丈夫住所的痕迹。
青年男女一般选择在农闲时节结婚:一是在农历四月,即佤族举行割去牛尾、搭建木鼓房的祭祀活动之前;二是9月至12月,从筑台完成到祭祀水鬼。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为她准备嫁妆。嫁妆主要包括衣服、被子、纺织工具和生产工具。女孩结婚时佩戴的银饰,不会结婚,而是借来一两年后归还父母家,或者新郎家出钱。
佤族的婚礼仪式比较简单,婚期* * *三天。第一天,男女都请本村村民吃了顿饭。第二天,男方给女方家送了聘礼,里面有一些现金,一些结婚用品,给女方家的礼物。第三天,父母拉着姑娘的手,随婚礼队伍送到男方家。新娘到男方家,Moba会杀鸡看卜,祝福新婚夫妇。
历史上,佤族部分地区保留着抢婚的习俗:男方趁着姑娘在外打工,邀请伴侣将姑娘接回自己家,然后举行婚礼。这种习俗现在很少见了。佤族现在是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一夫多妻制。在一夫多妻制家庭中,第一任妻子在家庭中没有特殊地位,第二任妻子不受歧视。
过去,佤族也有换房的习俗。丈夫去世,妻子可以转给弟弟。如果弟弟结婚了,她也可以在小姑、小姨的同意下,成为弟弟的小老婆。如果女方不想换房,也可以改嫁,但彩礼必须由新夫家支付给亡夫的兄弟或同姓家庭。如果夫妻感情不和,也可以离婚,但如果是男方提出的,就不退嫁妆;如果女方提出,彩礼返还。
佤族的爱情形式“梳头爱语”
佤族“梳头爱语”的恋爱形式非常独特有趣。是集爱、乐、歌、舞、礼、德于一体的独特风格,是佤族独特文化的体现。
“梳头情话”是佤族青年男女择偶的重要内容。居住在澜沧江、怒江亚热带丛林村舍的佤族,学了农活就可以谈恋爱,只是不允许谈恋爱和同姓结婚。“雪”(小伙子)和“蹦哥”(小姑娘)之间的爱情,一般是在秋收时节和冬春时节进行。月亮出山照亮竹楼时,西诺穿上干净的衣服,挂一个单肩包(里面装着给蹦哥的礼物和烟具),拿着乐器(木琴或芦笙、笛子),邀上几个朋友,把乐器演奏到蹦哥家去“串门”,享受“梳头”的快乐。
葬礼
佤族的安葬采取两种方式:土葬和风葬。村里正常死亡埋在土里,村外被猎头或其他意外突然死亡埋在风里。下葬的棺木上盖着用整木挖的槽,下葬时棺木用竹席包裹。家里死了一个孩子,死了两天;死了大人,死了三天;去世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已经去世三天多了。在死尸进入棺材前跳棺材舞,没日没夜地敲棺材,直到死尸进入棺材下葬。佤族过去有向猎人头献木鼓、旱谷或盗尸头的习俗。所以寨子里正常死亡的人,都被埋在屋前的菜园子里,或者房子的太阳底下,以防被盗。对于在寨子外编造猎头或其他意外死亡的,尸体不抬回家,而是猝死后用白布包裹,搭起竹台,将死者放在竹台上安葬。村里有人自然死亡,全村停工一天。如果孕妇难产死亡,或者有人非正常死亡,全村都会停工几天。无论谁死了,亲戚和朋友,村里所有的家庭都送来一碗米饭,人们帮助举行葬礼。死者下葬那天,要请本才(巫师)做鬼,主人把猪和牛肉分发给村里的亲戚家。
还有一些佤族的料场,没有猎头的习俗。所以人不是埋在堆料场里,而是有专门的坟墓埋葬死者。
禁忌
不能骑马进村,必须在村口下马;避免别人摸自己的头和耳朵;避免随意进入木鼓房;不要跨火坑,不要把脚放在三脚架上,不要用棍子打三脚架。忌讳给女生送装饰品;忌讳客人坐在妇女坐的鼓墩上或在家数钱;如果在门前放一根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家里女人生孩子,外人禁止入内。忌:不能骑马进村,必须在村口下马;避免别人摸自己的头和耳朵;避免给人吃辣椒、鸡蛋、辣椒;避免随意进入木鼓房;忌讳给女生送装饰品;忌讳客人坐在妇女坐的鼓墩上或在家数钱;如果在门前放一根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外人禁止入内。忌:鸡、狗、猪、牛、马不允许每天购买或宰杀以上动物,但购买就好。忌:白鸡、老鼠肉、蜜蜂不能待客。忌:第一碗酒或茶是给客人喝的,要自己喝,以示无毒。忌:孕妇不宜吃为招魂、祭祀神灵而宰杀的动物肉类食品。
规矩
佤族人豪爽好客,以酒待客为先,以为无酒为礼。佤族招待客人和敬酒的习俗多种多样。一种是敬酒的主人先从自己身上抿一口,以驱散客人的各种警告,然后依次递给客人。客人必须喝下提供给他们的酒,并尽力将其干以示诚实,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另一种形式是主人和客人都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稍微落地或用右手将酒弹在地上,表示对祖先的尊重。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酒。佤族有不敬酒给无知不厚道的人的习惯。每当儿子出门,客人离开,主人也会送上一份“送别礼物”。也就是给亲戚或者客人敬酒。那时,主人会用葫芦(盛酒的容器)盛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远方的客人或亲戚口中。客人需要把葫芦喝光,以表示他们的家庭和友谊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