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能代表什么?
根据阴阳理论,在代表一个循环过程的十二个分支中,阴或阳的盛衰正好是六个分支。如阳始生于子,中午达到顶峰,从正午消退,止于海。同样,阴始于中午,在孩子处达到顶峰,从孩子处消退至结束。所以十二支中,第一支的子和第七支的午都代表了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凡每六支相反(如毛与酉,丑与未),阴阳程度相反者为好。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来说,这意味着生产和生活是完全对立的,体现在日期选择上。这种情况被称为“冲”或“对冲”。
“七”被视为变化的数目,这可能也与古代每月时间段的划分有关。西周时期的铭文中,出现了初姬、生霸王、望霸王、死霸王等四个月相名词。关于它们的含义和所代表的时间段有多种解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国维的四点说(见《关卷一·生死场考》),即这四个名字代表一个月中的四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涵盖七天左右(近年来夏商周项目对西周的研究基本采用了四点说)。这也可能导致七成为数的变化,可以推断这基本上是周人的观念。
在上面引用的材料中,有几项的数量是70。根据神秘数字的推导定律,如果这个数字是十倍、百倍甚至千倍,那么它的神秘意义和最初的神秘数字就意味着价格。基于此,我们也可以解开古籍中常见的“十七”之谜。如顺帝推荐禹后十七年,《孟子·上》和《史记·夏本纪》崩,禹到桀继承十七年(《史记·索隐·夏本纪》引之言),唐继位十七年(《史记·殷本纪》引御世纪),孔子十七年生于鲁国大夫孟子。这些例子中“十七”的象征意义与“七”作为变化数的意义基本一致。“七”演变为“十七”有两种可能:
第一,在古人的概念中,一个神秘数字加十的意义相当于原来的数字。按照原始思维规律,这是不可能的,但也未必是普遍规律,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十一”与“一”,“十二”与“二”,“十五”与“五”并不等价,只是“十七”与“七”,“十九”与“九”的神秘含义不同。
第二,被视为神秘数字的“17”可能是“70”的误改。由于古文字中“七”与“十”的写法相同或相近,古代文献中常有“七”与“十”互不正确的例子。比如墨子游说楚王“十日十夜”,阻止楚王攻打宋朝(《墨子失传》),但在《神仙传》中,却写成了“七日七夜”;荀子的《礼记》说天子的棺材重十倍,庄子天下重七倍。这样,相当于“七”的“七十”就有可能变成“十七”。比如《吕春秋·神使》说“十七神农得天下”,而《太平玉兰》卷七十引用此文为“第七十”;《吕春秋·贵志》载赵简子云“秦人攻我,我败七十”,“南三,万事俱备”败十七里”。错误的出现纯属偶然,但一旦产生,它就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秘意义存在于文化现象中。汉代安世芳的歌做成十七乐章,就是一个例子。
最后,有必要辨析一下神秘数字七研究中的一些观点。有学者提出“七”的神秘含义是“三元四季”,在三维上具有立体结构。在解释六的神秘含义时,作者已经解释过,传统的神数基本上没有所谓的三维结构,七也是如此。至于有些学者把人民日常习俗的传说作为传统文化中“七”的神秘含义的来源,笔者也不同意。人天习俗传说中的动物都是家畜,可见与圣经中上帝创世的传说完全不同。它不是一个关于天地生物群起源的传说,而只是一个具有农耕文化背景的家畜传说和后来形成的地方礼俗传说。此外,由于古汉字中七的写法与十相近或相同,七与十又与五、哉、贾等字相近,而A与五正好是天干第一位、地支第七位,因此有学者据此解读了其中的玄妙含义。笔者认为,这基本上只是一个简单的字体问题,并不涉及神秘含义。古汉字中的数字从一到四都是象形的,四以上都是借词,取其声而已。根据外来词的字形来判断其神秘含义,可谓天壤之别。比如中国古代的汉字七是“十”,和七的神秘含义无关。因此,笔者基本不采用这种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