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间是怎么算的?

古代时间的计算:

第一,古代时间的计算

1,中国古代人的每日日记法主要有十六时制、十时制、百时制、十二时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其中,十二小时制应用最为广泛。

十二点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就是十二点。汉代命名为子夜、乌鸦、平旦、日出、食时、角、日中、日晷、日落、黄昏、人定。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样化,言语逐渐不尽如人意,于是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有晚上十一点,早上一点,早上三点,早上五点,早上七点,早上九点,中午十一点,下午一点,下午三点,晚上五点,晚上七点,晚上九点。

2.十二点和二十四小时之间的换算

午夜23:00-1:00,1:00-3:00丑,3:00-5:00印石,5:00-7: 00石矛,7:00陈石,以此类推。

二、古代历法中年、月、日的定义

在中国古代,一般使用农历。在天文学中,农历主要是指按照月相周期排列的历法,其中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以太阳为基准,实际月亮运行一周以上)。)是一月,即以月亮为确定历月基础的历法,一年十二个历月。

在历法发展演变过程中,利用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来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

农历根据月亮的运动规律来确定月亮:月亮的轨道叫白道,白道和黄道都是天体上的两个大圆,相交于五度九分。月亮绕地球一周,两次出现在黄道上,历27日7小时43分11.5秒,称为“恒星月”。

只有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地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向前数超过27度,月球每天运行13度15分,所以29日需要12: 44: 2.8才能回到月球,称为“朔望月”,习俗称之为月,意为朔望月。

扩展数据

古代计时工具

首先,标准表

日晷也叫日晷。标准表中的“桌”是垂直立在地上的杆子或石柱;“圭”是一块从表跟向北水平延伸的石板。

每当太阳转向正南,影子就落在贵屿的水面上。通过测量影子的长度,我们可以计算每个节气的时间,如冬季至日和夏季至日。影子最长的时候,冬天的至日来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夏天至日来了。它是中国最古老和最常见的天文仪器。

二、刻字和漏字

刻漏又叫刻漏、漏锅。漏壶主要有两种:排水型和接水型。早期的漏水大多是排水型的。漏水壶底侧漏水,格叉和关闭舌再次上升,使漂浮在漏水壶表面的漏水箭头随水面下降,漏水箭头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后来创造了接水型。水以恒定的流速从漏水壶注入接收壶,接收壶水面上漂浮的漏水箭头随着水面的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第三,沙漏

沙漏是流沙推动的,因为冬天漏水,容易结冰。《史明田文志》记载,早期詹西元创制了“五轮沙漏”。后来周树学为了防止堵塞,把流沙洞扩大,改用六个轮子。

宋濂(1310 ~ 1381)写的《宋集》中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的大小和减速齿轮各轮的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尖没有齿,但装有指示时间的景观盘。

四、水浑仪

水载浑天仪是一种依靠水力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能测量时间的仪器。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将水注入轮子,使其昼夜转动。除了星星的运动,它还可以显示太阳的升起和月亮的落下。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仪更精致复杂。

所以在制作水载浑仪的时候,把它放在武成殿前,由文武百官观看。所有这些都制作精美,测量王朔和准确报告时间令人惊叹。* * *称之为精彩。

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