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广兵什么时候吃的?
一,福清地域特色
第一,山海资源丰富。福清西北多山,东南临海。山区654.38+0.02万亩,盛产枇杷、龙眼、荔枝。92万亩浅海滩涂,放养着蛤蜊、牡蛎、鱼虾等海鲜珍品。而且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储备。福清海岸线长348公里,占全省13%。港口建设条件优越,可建设50-30万吨级优良深水泊位100个以上。目前,江阴港区已建成5000吨级华侨集装箱码头、3万吨级袁弘通用码头、5万吨级泊位1集装箱码头,还有袁弘码头二期、江阴港区2、3号泊位等专业码头和在建火电项目,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
第二,区域位置特殊。国道、福泉高速贯穿南北,将福清与省会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省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连接起来。台湾省海峡以东,最近处距台湾省新竹市仅84海里,是福建与台湾及外国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
第三,有很多热爱家乡的人才。福清人具有爱拼敢赢、重情重义的精神特质。海外华侨华人和新移民78万余人,分布在东南亚、欧美、澳洲、非洲等112个国家和地区,近65438+万余荣子女活跃在全国各地经济建设主战场。广大海外乡亲致富不忘造福家乡,或捐资兴建公益,或在家乡投资办厂,或积极帮助招商引资,为福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第四,文化景点多。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石竹山、日本三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万福寺、南少林寺遗址、灵石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严蕊弥勒佛像等。福清是世界睁眼第一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祖籍。夏征、叶等一大批杰出的历史人物,为玉荣古镇赢得了“文学名邦”的美誉。
二,福清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建市10多年来,随着国家的进步,百万福清人率先开放,利用政策驱动,发扬侨台地缘优势,勇敢站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富民强市,阔步前进,为福清新世纪的经济腾飞筑起了坚实的基石。2004年,福清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延续了近年来的上升趋势,达到新世纪以来的最好水平。福清的各项事业登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全市呈现出风清气正、民富国强的良好氛围。一是经济总量大幅上升。市委2004年初提出的经济发展“234”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其中财政总收入达到20.3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3.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470.97亿元,分别增长23%、65.438+05.56%和45.06%。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福州市各县市中名列前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国民经济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跨越”:
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从2001突破200亿,到2004年突破300亿,只用了三年时间。二是财政总收入在2001的1027亿元基础上基本翻番,仅用三年时间成为全省第二个财政收入超20亿元、国税收入超1亿元的三个县市之一;第三,去年全市人均GDP接近25000元,折合3000美元,意味着福清提前16年率先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要实现这些突破,工业经济的作用最为明显,工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去年,全市实现工业产值624.3亿元,增长32.28%,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8.96%。
二是“三大需求”增长强劲。投资、消费和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均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总投资66.94亿元,增长53.4%;“家庭工程”的效果逐渐显现。海外、国内、福清的“三支福清人队”成为福清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去年实际使用内资265438+4900万元,增长5.253%,实际使用外资2.03亿美元。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出口总值341.5亿美元,增长64.95%。商贸市场日益繁荣,随着国美、拓福建材超市等大型连锁商贸企业的引进,福清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2.28亿元,增长10%。
三是产业园区快速推进。乔蓉开发区的“民族”品牌优势进一步凸显。南区开发展示产业园申报建设稳步推进,出口加工区开工建设。以电子信息、汽车玻璃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6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7.7%;TPV和捷联显示器产量超过2000万台,居世界第一;福耀汽车玻璃在我市实现“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成功试生产,福耀公司入选第六届中证?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排名第七。在袁弘投资区,镇街投资捆绑和“飞地”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双增长。一期654.3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全面竣工,投资基本完成。江阴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二、三号泊位、钢铁前期工程、国电一期等重点项目已正式开工。以福康、福星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各种项目正在加速集聚。江阴港对外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新开美洲西、欧洲地中海、日本三条国际航线。加上2003年开通的西非航线,目前已开通4条国际航线。重点镇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产业集聚及其效应更加明显,成为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四是发展格局更加协调。三次产业同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上升,实现农业总产值60.9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63元,分别增长9.4%和10.28%。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达到233亿元。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去年,高考上线率和中考优秀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提前一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亚通公司在福清建立了首个国家级博士后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含捷联)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2.7%。城市面貌进一步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启动了庆生大道、野夫大道、中环路等城市主干道建设,完成了袁弘路拓宽改造,建成了龙山公园等群众休闲活动场所。城市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畅通工程”达到国家二类城市标准。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食品工业强市、省级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生活习俗
第一节服装
明清时期,福清男女穿双排扣大排扣的厚布衣,宽袖,衣长及膝;到脚面的裤子,有宽袖口。有钱人穿长袍、马褂和串珠帽子。冬夏服装变化剧烈,春秋只在冬夏减少。面料织工精细,颜色有蓝、青、红、绿、黄、白。衣服和裤子颜色交织,对比色明显,多为蓝色衣服和蓝色裤子。一般未婚女性穿裤子不穿裙子,已婚女性穿红色裙子。至今在龙高半岛仍能看到丈夫健在的老年妇女穿着红裙子。如果一个女人结婚后是寡妇,她将终生不穿红色的衣服或红色的裙子。前三年她必须穿青衣白裙,最后三年要换青衣绿裙,必须遮脚。沿海风沙多,妇女外出务农或讨海时,经常用毛巾裹住头和脖子。男人穿的裤子比较宽,有利于讨海工作。女生扎单辫或双辫,辫子末端插一两朵花或系红丝绒绳。已婚妇女留长发髻,用金银首饰装饰。
民国时期,中山装开始在城镇和知识分子中流行,许多妇女穿棉袍。大中学生中,男穿西装,女穿旗袍。
* * *建国初期,我们提倡苏联的生活方式,女性短发,男性一边倒的头发。在农村,上了年纪的农民常穿布纽扣折叠的素服和无裤兜的休闲裤,颜色以蓝色和蓝色为主;中老年妇女穿大排扣的衣服和休闲裤。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山装、青年装、军便装开始在全县流行。
“文革”期间,草绿色、黄色、灰色的军便服席卷县城。
1978之后,尤其是80年代,时尚不断更新。福清作为侨乡,尤其受外国时尚的影响。福清春夏冬流行的主要时装是春秋装,夏冬装。女式春秋外衣的领子多为小立领或圆西装领,腰直,垫肩,达到大腿和膝盖,裤子为直筒裤。裙子在夏天很流行。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年轻女孩穿着连衣裙和毛衣背心。男士春秋外套多为直领、宽肩、有扣或有拉链,裤子为直筒裤。
在夏季时装中,女人喜欢穿连衣裙。1985之后有一个很大的反差,就是黑、灰、白相互搭配。还有西装,背心裙,吊带,牛仔裙,三角裙。此外,各种西装短裤,牛仔短裤,百慕达裤,毛巾衬衫和幸子衬衫也很受欢迎。男士的时尚服装仍然是立领衬衫配西装短裤。
在冬季时装中,女性喜欢不同颜色的风衣、粗花呢外套、蝙蝠衫和滑雪衫。此外,还有很多种类的酒吧针织品。毛衣外套是一种新趋势。男士通常穿西装、猎装、骑行服、旅行衫、滑雪衫或运动裤,还有花呢外套。农民经常穿中山装和军便服。
时尚很容易被青年男女接受,但是农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衣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到了80年代,他们中的一些人还保留着50年代的衣服。
第二节饮食
福清人一日三餐,一般是早晚稀,中午干。有些地区,三餐都是稀的。主食是米饭和红薯(薯片),副食主要是肉类、海鲜和蔬菜。调味品是酱、味精和少量的糖、酒。
既吃肉又吃蔬菜是从今天继承下来的。大多数福清人喜欢吃猪、羊、牛肉、鱼、虾等。,禁止吃肉的和尚和佛教徒除外。1984之后,富裕家庭更注重营养。部分家庭食物逐渐由粗粮转变为以鱼、肉、禽、蛋、奶为主要食材的细粮。
风味小吃丰富多彩,主要有扁肉、鱼丸、芋头、蚝饼等。福清糕酥脆可口,酥脆宜人,久负盛名。福清糕演变而来的其他小吃还有熟肉、熟蛤蜊、熟蛤蜊或海苔夹在轻糕中间,味道更佳。用燕皮或面粉制成的以瘦肉为馅的平板肉很受欢迎。福清鱼丸,以精制鱼为皮,瘦肉为馅,有弹性,香脆可口。1978后,龙田地区的鱼丸还远销香港等地,为国家创汇。肉粉、鱼粉、牡蛎粉、牡蛎粉拌红薯粉也是福清人喜爱的小吃。
80年代以来,婚礼、葬礼、年节或其他宴会和宴会的规格越来越高档。过多油腻的食物和粗糙的制作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精、清、尖”的瘦肉、猪肝、五花肉和鱼翅、海参、发菜、牡蛎、虾、蘑菇、章鱼等美味佳肴。出现了搭配菜(即组合菜)和形象菜,并配以四种水果(梨、苹果、香蕉、橘子)和四种菜(瓜子、糖果、橄榄、蜜饯)。精制凤凰冷盘,八宝全鸡,鸳鸯丝鱼,洋洋得意应运而生。酒席一般是10盘,大部分是16盘。中间有两种小吃(名点饼),最后有两种甜汤(花生汤、菠萝汤、枇杷汤)。菜里一定要有黄瓜鱼和太平蛋,寓意平安长寿,一年有余。
饮料方面,福清人普遍喝热茶、开水,爱茶者几乎遍布全县。有些人还专门经营茶馆来吸引茶客。客人来了,主人离不开茶。但福清人喝茶的习惯是大口喝,不擅长品茶。1985之后,各种可乐、咖啡、果汁充斥市场,成为丰富的饮品。白梅产于东丈和宜都山区,加工成酸梅,也是盛夏的好酒。
酒,福清有的人三餐离不开酒,有的女人坐月子离不开酒。在祭祀仪式或宴会上,酒的消耗量更是惊人。大部分人都喝米酒和红薯酒。1985之后,很多人也喜欢喝啤酒、果酒、白酒或者进口酒。
第三节住所
福清农家院多为旧式四房住宅,一般中间有一厅,两边有房间,两边有耳坠,厅前有小院。大多是土砖木结构。房屋四周是压实的土墙(内外涂有贝壳粉)或红砖墙,多以青石为主,屋顶全是瓦片。大多数房子有两层。龙田和高山地区因为海风强劲,木质结构多石,所以立体美观。
有钱人有六个大风扇,风扇的设计基本和四个房间的一样。大厅两边各有两个房间,空间比较开阔。有的六个房间三个座位绑在一起,三个房间连在一起,有的多达十五个房间。县城的“十五落”就是这个群楼的遗迹。它们通常占地两三千平方米,甚至上万平方米。房前有牌坊和石狮,现在大部分都没了。
受莆田建筑风格的影响,与莆田接壤的新厝、玉溪,多建宫殿式房屋,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东丈和宜都山区就地取材,内部屋架、椽子和墙壁几乎都是木制的。
* * *建国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四六栋古建筑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四面都是窗户,前面都是阳台的现代住宅。楼层数从一层到五层或六层不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城乡建筑中出现了大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机关、企事业单位宿舍也有套房。
第四节行走
在古代,福清人主要靠徒步行走。历代进京赶考的福清举人,都离不开走肩。只有富可敌国的官员家才能骑马、坐椅子或坐轿子。在依山傍水的地区,扁担、竹轿子和渡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平原地区,富裕的家庭坐在凉爽的或大的轿子里,由两到四个人抬着杠。政府远距离传递信息,军事情报靠“飞马”。中间有停靠站,称为驿站,也称驿站、官驿。县城的关彝巷是邮局的旧址。
民国时期出现了代步车,人力车、自行车、自行车背、四轮车(俗称“鼠尾”)相继使用,可以载人载物。使用畜力和风力的车辆在福清也很常见。平坦的道路上用马和驴拉车,海上用舢板、篷船和木帆船,客货两用。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动车逐渐取代了古代民间的交通工具。特别是1978之后,交通体制改革,个人、集体、国企共同发展。大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大中型货车日夜奔驰在县城的各条道路上,各种客车川流不息。
人们出门,可以随时买票乘车。去港澳的可以坐豪华大巴。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吉普车或轿车。在20世纪80年代,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私家车,主要是自行车。国产和进口摩托车也开始流行。
贸易惯例
第一节农业
清代福清女子多缠足,只能做家务或纺织,所有农活都由男子承担,所以有男耕女织之说。民国时期,缠足的妇女逐年减少,到田里帮男人干活的妇女逐年增多。为了谋生,贫困家庭的女性也供养男性,但数量较少。* * *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女性和男性一样,同工同酬,成为农活的主要劳动力之一。
福清的水田插秧,无论大田还是小田,都是从中间开始。先去田里的人,一定是几个人里比较熟练的移栽老手。插几排后,其他人才会去外地跟随。有的插秧手不用拉线就能直插后背,足见高超的耕作技术。除草时,跪在苗间,用手将根向前拉。晚稻要在露珠前,在稻田田埂旁挖好水孔(沟),把田里的水排掉。插秧收割,因为劳累,每天晚上都吃一顿丰盛的饭。早、晚稻收割结束时,也要准备几碗好菜庆祝丰收。
第二节建造房屋
盖房子,福清人大多选择吉日破土奠基。村民和邻居主动帮工,俗称礼工。当房子完工时,亲戚和朋友会准备蜡烛、鸡蛋或布来表示祝贺。梁上,主人放鞭炮庆祝。横梁上挂着红布和篮子(现改为红灯),横梁头和大门上系着红布香囊以求好运。晚上(有的完工后)设宴,俗称上梁酒、成品酒,招待民间泥瓦匠、邻居和捐工的客人,以表谢意。在农村,房子一旦建好,虽然没有装修,但主人要让人搬进去,说是有人居住,不被鬼神占据,家庭才能兴旺。当你搬到新房子时,朋友和亲戚会送鸡蛋面条或其他礼物来庆祝。
第三节航行
福清沿海地区的渔民要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准备丰富的食物和美酒,面朝大海,在沙滩或海神庙、龙王庙前进行告白,感谢波塞冬、龙王过去的恩情,祈求波塞冬、龙王保佑他们今后航行安全。根据传说,当渔船遇险时,海龟可以浮在海面上,拯救渔民于危难之中,因此海龟被视为图腾。每当渔民偶然捕获一只海龟时,总会在龟壳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和放生时间,然后将海龟放回大海,希望它遇险时能被救起。航行时,一旦在海面上发现漂浮物,他们会尽力将尸体打捞上岸,并按照习俗进行掩埋。渔民也视船为神圣之物,不允许女性上船,甚至不允许跨越船的缆绳,认为这样会有利于航行安全。
礼仪习俗
第一节婚姻
在旧社会,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童养媳和早婚在农村地区仍然很普遍。
1951年婚姻法颁布,实行婚姻自主权,父母及他人不得干涉安排。但民间青年男女的婚姻,仍多由媒人先提出。按照婚俗,媒人求婚三天内两家人平安是吉兆。如果是“结婚”,女方家会查男方的财物,男方会去女方家相亲。双方同意后,男方要向女方家支付“前一半彩礼”(彩礼的一半),这才算结婚。农村订婚,男女双方由街坊(或亲戚)青年男女陪同,到镇上拍订婚照,男方给女方买生活用品作为订婚的标志。
结婚前,男方要修房子,做家具。结婚前一两天,男女双方换了桃花符,贴了红对联,男方家彻底装修好了。双方的客人都挤满了。女客多以衣服为礼(即加箱),男客都以钱为礼。
20世纪50年代,福清的婚姻大多比较简朴,其中迷信的婚礼仪式几乎被杜绝。出现了一种新的时尚,女人不要男人的嫁妆,男人不要女人的嫁妆。20世纪60年代末,旧习开始抬头,很多人的行为方式很庸俗。女方向男方要钱、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礼物,称为“三转一环”。到了80年代,要求就更高了。男方要出高薪,镇上为婚礼租了一辆车。女方配有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两用录音机、大衣柜、抽屉柜、沙发等。
民间婚姻有以下独特的习俗:
首先,停下轿子
新郎去女方家迎接新娘。福清叫邀新人。回去的路上,人们可以用椅子挡住去路,新郎新娘千万不要生气。在旧社会,新娘坐在轿子里,由乐队伴奏,新郎要给拦住轿子的人分发瓜子、糖果等。现在不坐轿子了,乐队换了录音机。挡路的人要么请新郎新娘唱歌,要么请他们给挡路的人分发香烟和糖果。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只有挡在路上的人得到满足,才能通过。挡路的人越多,新娘的才华和长相就越出名,新郎就越光荣。
第二,避免仓促行事
新郎欢迎新妈妈到他家门口,男人放鞭炮迎接新人。此时,新娘由男方亲戚或邻居中的老年妇女和新娘搀扶,男方家的其他妇女暂时回避,直到新娘进入大厅。这个习俗叫做避急。
第三,关闭新房间
新娘到男方家之前,新郎家选一个聪明的男孩在门口等着。等婚宴队伍到了,男孩就要出面,接手嫁妆里的新厕所。这叫厕所。男生也要进新房,提前和里面的男生女生一起关上门,开门前让新郎交香烟和糖果。此时,新郎新娘祭奠祖先、父母、姑姑。婚礼结束后,新郎新娘介绍新房,于是拍门。过去新娘唱“拍门歌”,现在多是新郎和关门的人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时间越长,新郎新娘越有耐心,也就意味着未来夫妻恩爱的日子越长。最后,新郎同意了关门孩子的要求,孩子开门让他们进去。新娘的新马桶里有很多礼物,是对那个拍马桶的男孩的奖励。
第四,嘈杂的房间
那天晚上,两家都准备了丰盛的酒席招待客人。在宾客中,新郎的叔叔是最尊贵的,待客必须恭敬,宴席上要坐首席。当时是晚上,大部分地方都很吵。大部分吵吵闹闹的房间都是亲戚朋友参加的。闹房的内容是让新郎新娘尴尬,逗一对情侣。
五,回到门口
在过去,新娘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的家人会派人邀请新婚夫妇回娘家。福清全国各地都有这个习俗。以前叫省亲,也叫“请回门”,俗称“请先行”。50年代末,不是婚后第三天被请回娘家,而是第二天。这一天,女方派家人邀请新郎新娘回父母家。女方家里办了酒席,招待女婿和女儿。把鸡蛋面提前端上桌,让女婿用勺子把煮好的鸡蛋切开,酒席才能举行。家庭聚餐多在下午或晚上举行,由女性亲属陪同。席间,父母一一介绍女婿,并告诉他们的头衔。按照老规矩,请回门口,新郎回家。新娘将保留她的家人一个月。现在改成第二天或者当天返回。
第二节生育
女人生月子,福清称为月。在此期间,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产房,俗称不闯。其实是怕外人带入病菌,引起产后疾病。
产后14日,福清民间有报喜的习俗,即产妇一家给亲戚朋友发红鸡蛋和一碗面(现改为喜糖)。亲戚朋友会在满月前给母亲送去鸡、肉、蛋、面等礼物,俗称送月。满月时,新娘的家人会给她的新孙子送去礼物,比如童装、童帽和摇篮。其他亲戚朋友也要给孩子送礼物祝贺。按照老规矩,添丁会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并叫来了满月酒。酒席结束后,将红鸡蛋回赠亲友,以示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
报喜、送月亮、捧满月酒、彩蛋分红的习俗,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仅限于加男孩。* * *建国后,虽然有些偏远的地方还沿袭着老习惯,但大部分城镇都有生孩子的做法。
第三节庆祝生日
福清有女儿给父母过生日的习俗。每年50岁以上老人的出嫁女儿过生日都要给父母送鸡蛋、面条、猪蹄、衣服。还有男做九,女过十的习俗,每到十岁生日更是热闹非凡。生日庆祝活动主要由孩子们组织。生日前,所有出嫁的女儿都要做生日蛋糕,分发给亲朋好友。有些嫁出去的女儿要分几份。亲戚朋友收到生日蛋糕后,准备红包、蜡烛、枪、面等礼物,去祝贺生日。有的还送生命屏,生命斧等东西。女婿和外孙女一定要送寿桃,作为长寿长寿的信物。主人家要挂红灯,贴生日对联。旧时还设酒席,过生日的老人坐在堂上接受子孙和亲友的祝贺。
第四节葬礼
福清民间称丧礼为白婚(与结婚相对)。葬礼上有很多独特的习俗,从庆寿到葬、葬、浮山,一直传承至今。
首先,生日快乐
福清农村大部分埋在土里,所以做棺材是一件大事。老人到了生日,有权预制棺材,叫做□生日快乐(有的□寿星板)。□生日那天,嫁出去的女儿想买鸡蛋,当面祝贺。
第二,走出大厅
临终时,一个老人会从卧室搬到祠堂,俗称出堂。亲人要陪伴,要守护。在异乡的亲人也要尽快回来见他们最后一面,听他们最后一句话。如果老人死在外面,死前不能搬到祠堂,一般也不能出堂。生日前去世的人没有资格去祠堂,只能在屋外搭个棚子放尸体。
第三,葬礼
死者去世时,亲属要为他梳头、更衣、穿鞋帽。死者穿的衣服叫寿衣,一般是嫁出去的女儿缝制的。民俗穿单双而不穿双,忌穿毛线。用白纸蒙脸,用铜钱蒙眼睛的旧习俗已逐渐废除。下葬时,大儿子抱着头,女儿、媳妇、孙子抱着腰、膝、脚。葬礼结束后,儿孙们围着棺材痛哭,然后是男的先,女的后,各持一支蜡烛,绕着棺材向左三圈,再向右三圈,俗称环棺。最后,亲戚们再见到死者,然后盖上棺材。环棺是遗体告别的一种形式,至今仍沿用。葬礼结束后,死者生前睡过的草席和用过的东西要在路边焚烧。
第四,葬礼
葬礼是福清的一项重要活动,通常在中午举行。葬礼由一位更有声望的人主持。葬礼开始前,家属和亲属在灵堂前哭泣并供奉祭品。儿孙们按照习俗穿上戴孝服装,依次在灵柩前鞠躬,亲朋好友鞠躬三次,然后出门。有些地方还有亲朋好友中有名望的人的贡品。亲戚、朋友等。灵柩出殡后,在门前或路上祭祀,称为路祭。送葬队伍一般由一面白灵旗牵着,后面是亲友送来的花圈、挽联、杂魂轿子(内置照片);接着是乐队、亲戚和人们。孩子们抬着棺材跟在送葬队伍后面,后面跟着死者的其他亲属。亲友的葬礼到路口后,接受了感谢死者子女的礼物后,就可以散去了。死者的子女和亲属必须送到坟山。在路上穿越沟渠、隧道、桥梁时,死者的子女都要哭,既表达悲痛,也提醒抬棺者注意路障。
动词 (verb的缩写)葬礼
孩子的亲戚会把棺材送到坟山,放在挖好的坟里。然后大儿子带路,带领其他子孙和亲戚绕着墓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边转边往棺材上撒一点土。这种仪式也叫环棺,意在表示子女对死者的哀悼,然后将其下葬。
第六,回龙
下葬后,灵旗换上红旗,丧服换上吉祥服,埋葬死者的工具都贴上一张红纸,列队回去,俗称回龙。回到灵堂后,会祭祀英灵,长辈会带领全家跪拜或向逝者遗像鞠躬。晚上举行宴会,感谢参加悼念和葬礼的亲友。这种宴会叫做下山餐。
七、浮山
葬后第二天,丧主到墓地烧纸祭奠,耕土,称为浮山。葬礼活动在这里结束。
那天是大年三十,殡仪馆门口贴了蓝纸,写了寿志二字,没有举行庆祝活动。
所有的丧亲之痛都应该在戴孝。一个儿子儿媳必须服丧三年。在女儿服丧的纪念日,她换上了吉祥的衣服。做丈夫的妻子也有三年的孝心,做妻子的丈夫可以脱下一年的孝心。儿子百日之后才能剃头,俗称呆百日。
福清还有收骨习俗,即死者下葬若干年后,因基建、水利等用地,或重选风水好的地方,生还者挖出祖先的尸骨,重新安葬在另一个地方。
现在提倡简葬,提倡殡葬改革。一些迷信的旧习俗被逐渐废除,逐渐改为追悼会悼念死者,火葬开始取代土葬。
第五节房屋分割
大部分家庭为了发财,或者为了处理好嫂子和婆婆的关系,在一定阶段分了手。分家由父亲和母亲主持,并邀请叔叔或宗族中有声望的长者进行裁决。最大的孙子被当作最后一个孩子,也分到了一份家产。上世纪80年代,继承法颁布后,越来越多的城镇按照继承法分家,长孙不享受最后一个孩子的待遇。分开后,亲戚送面条、鸡蛋等礼物;媳妇家给女儿女婿送了一套厨具,俗称生日宴。
老年的习俗
第一节春节
首先,新年问候
在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年,刚过午夜,人们燃放鞭炮。第一天早起,一年四季早起。第一天早餐第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面条、面,配上一对太平蛋,希望一年长久平安。这顿饭不先喝汤,第一口就多吃点面条或鸡蛋,已经成了习惯。所以有句话说,出门下雨是因为喝面汤。
晚饭后,大家都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留在家里接待客人。拜年时,客人们向主人鞠躬,祝他们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要鞠躬祝贺,然后邀请客人享用水果和瓜子。这一天,每一个在路上遇到熟人的人,无论友好与否,都要点头致意,互相祝贺,祝愿对方平安富贵。
初一凌晨有很多禁忌,主要包括:
(1)忌扫地。怕扫了财。后来改成从大门扫,垃圾不倒了,第三天假期后倒。
(2)忌刀。怕动刀会倒霉。这个禁忌是为了防止第一天不小心伤了手脚,破坏节日气氛。
(3)避免说不吉利的话。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