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旁边的山

周朝春秋战国时期,两个部落在今天的四川建立了蜀、巴两个奴隶国。他们的疆域是:“东与巴为邻,南与岳为邻,北与为邻,西与鄂盘为邻”。蜀王杜梓说:“华南(今滇北)是一座花园”。(《华阳国志?蜀志》)巴基斯坦是“东至御府,西至焚道,北至汉中,西至千府”(《华阳国志?巴志》)今马边在焚道之西,越在华南之北,属蜀范围,位于南方。秦九年(前316),秦灭巴蜀。后来采用郡县制,蜀巴两国改名为蜀巴两郡。蜀郡建今乐山南安郡,今宜宾焚道郡。马边就属于这两个县。

韩继承了秦制。汉武帝六年(公元前135年),唐在西南,巴蜀郡南设犍为郡,后在蜀郡西南设岳西郡。犍为县辖十二郡,包括原蜀郡的南安、焚道两郡,岳西县辖十四郡,其中北水郡建在今美姑县。马边地区位于犍为、岳西两县,南安、烧路、北水三县交界处。位于马边河水系中下游,马边县中北部,沐川县属南安县管辖。马边西南位于马边河上游,属北水县管辖。马边,位于金沙江水系,属烧路县管辖。蜀汉,黄茅岗山脉以东的小凉山地区有三个新县,即今天屏山县新城的建安商县、雷波县黄浪县的马湖县、今天马边县的剑道县。汉制“城有蛮族倭道”(《汉?关白共青表》)。新岛县是一个土著人和汉族移民的杂居区。这三个县都属于岳西县。新路是犍为穿越西部各县的重要通道。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南征。烧路分兵后,亲自率领主力退回金沙江,在岸边登陆。他经由新路到达岳西(今西昌)。

西晋惠帝永安元年(304),整个四川被“辽半占”,南安也被侵占,西越成为“辽郡”。马边也“不是外国人。”现在的人以不同的部落政权为基础。

隋、唐、宋统治着吉米州的少数民族。“就是他们的部落都是按县列的,最大的是总督府。其首领为总督和秘书处,均为世袭。朝贡版虽不户部登记,但仍以声教,皆由边州总督、卫统领。”(《新唐书·地理志》)这里在小凉山区设立马湖部,辖羁縻四州:殷、大明、成、郎。马边属于两种状态之一。唐初,马湖部彝族首领董嘉庆被唐朝廷封为归义郡王。到了宋代,泗州演变为三十七部,仍统称为马湖部,彝族首领董自称三十七王侯。马虎部唐代划归剑川剑南路戎州府,宋代隶属子洲路徐州府,成为徐州三夷(马虎、横江、南光)之一。马边以西属另一彝族虚恨部管辖。虚恨部主要居住在美姑、峨边,唐朝属南诏,宋朝属大理国。同时,中央王朝在此地建犍为郡,属于历史。随着马边河沿岸汉族移民的进一步开发,犍为县一直把马边的汉族居住区作为自己的辖区。北宋英宗二年(1065),犍为县官员先后在马边河上修建了莲村(今县城)和荣定村。这两个汉族村落与沐川村、李店村、龙朋村合称为五村,隶属成都市嘉定区犍为县。宋代马边的归属比较复杂:嘉州犍为县只管理少数汉族村落;然而,散居在山野的彝族部落是由叙利亚政府领导的。西南山区被大理的虚恨部落占据。元朝统一全国,创制行省制度,设立四川为省书省。省分为道(州)、州、县三级。在少数民族地区,拘留制改为土司制,在省道之间设置宣威部或傅玄部。与。。掌管军民之事,道分总郡。“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川南蛮子宣传部。在这种情况下,马湖部落改为马湖路,马湖路导致了六场漫长的官司:尼西(今屏山)、伊曼(今屏山新城)、平邑(今云南绥江县)、益都(今屏山中都)、雷博、沐川。元朝二十五年(1298),元朝将莲、荣定、李典、沐川、龙鹏划归马湖路。在这一点上,马边属于徐囡等地申报的沐川、司马湖路之诉。和与地方官并列,而陆和常的官司都是由彝族首领担任地方官,世袭。

明朝承袭元朝土司制度,四川省中书省改名为四川承宣局,简称布政司。撤南等地公布公司一级行政区。马湖路改名为马湖府;府下宜都长讼并入沐川长讼,平邑长讼并入伊曼长讼。马边领导明朝的线索是:四川政事——马湖府——沐川郡守官司——莱茵乡、荣定乡。

明朝弘治八年(1495),实行“退田还溪”,废除马湖府土著世袭知府,派汉族官员担任可以轮换的知府。然而,漫长的诉讼仍由土著人继承。元明时期的地流并存、彝汉结合的政治制度,适应了马湖地区彝汉杂居的局面:“边塞的汉、彝并列设置,但相当杂居,除非也是土司,否则不能隶属”(建昌兵邓昌贵)。

第二,建立和演变后。

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雷博杨九扎、黄朗安兴、奈奈(今美姑一带)三个傩族家族起兵劫掠骚扰莲、荣定、延风,被平定。明朝廷于是“加马谡安边堂,建莱茵乡城,改名新乡镇”(《马谡边堂》卷五?新农村镇上的碑文),并派了四个官员在安边厅里担当一个易安边检员的同知。此后,马边县隶属安边厅,与沐川官司分开,但仍属马湖府管辖。随着新乡镇和雁峰的建设,军事组织“马边营”建成,士兵和驻军2000人。马的名字由此而来。

清初同治留马边营斩安边堂。雍正五年(1727),清朝将马湖郡并入徐州郡。平山郡(仍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居马湖州,管理马湖州,马边属叙利亚首都平山郡。屏山县在马边设立了博巴、川阳、上溪、下溪乡。乾隆二十九年(1764),外地汉族移民与日俱增,垦荒事业发展。四川巡抚阿勒泰要求朝廷从平山设立马边厅,直属于叙州府,并将“我判捕管民”从富顺调至马边,签发关辩。嘉庆十三年(1808),同治改派为主管。全堂九乡,由汉官主持。彝族聚居区有9户土家族,都是世袭的,有四川府知府衙门发的号码纸(委托书),彝族的户主为土家族。

民国元年(1912),政府弃府筑路,四川分为川西、22 Jlli南、夏川南、JIIZ、川东、边东、卞喜七路。用公路统一省县。马鞭堂隶属于夏川南路(今泸州市)。民国三年(1914),夏川南路改名永宁路,引县25个;马边堂也改名为马边县。之后四川各路军阀连年征战,准备防区,陶名存实亡。l7年(1928)正式截路。民国元年至二十三年(1912至l934),各路军阀分别掌管民政、财政、教育、

建功、征兵、征粮、征税。一个有名字的省不能完全行使权力。民国5年(1916),蔡锷反元起义后,滇。埃克斯吉尔和马边是滇军防区的一部分。民国九年(1920),滇军与路楠汉军竞争交替,马边一年多次易主。民国10年(1921),川军驻乐山第8师师长兼团长陈洪范率吴至马边,陈任县令。此后,马边县治所由徐州迁至乐山。14 (1925)年,陈洪范部队改由刘任二十四军军长,马边县划归刘防区。民国23年,21军刘向的部队赶走了24军,马边隶属于21军防区。

民国24年(1935),保护区制度终结,四川实行行政监察制度,将全省划分为18个行政监察区,作为省的派出单位,专员主管。由于汉军在路楠、陈洪范第八师在乐山的影响,原属徐州府管辖的马边、雷博、屏山、T JIl南Z、永宁路都划归乐山第五行政督察区。这是马边县隶属关系的又一次转折。从此隶属级别为:四川省第五行政监察区马边县。

从1949年2月到1950年8月,经过反复斗争,马边解放,马边县人民政府成立。马边县隶属四川南部行政公署乐山地区。

。原属西康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划归四川省领导。1956年1月起,马边县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管辖,由乐山地区管理。

蜀1984年4月9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马边县,建立马边彝族自治县,从凉山彝族自治州划出,正式划归乐山管辖。1984 65438+10月1,马边彝族自治县成立。1985年6月,国务院决定撤销乐山地区,设立乐山市,实行市管县体制,马边彝族自治县划归乐山市管辖。

人民政权建立后,马边县行政区划多次调整:l955年,县内彝族聚居区根据1952年8月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要求和程序,设立8个区,52个乡镇。1995年底,荣定(当时有三乡一镇,即三河、光荣、群众、荣定镇)、石梁乡、平等乡由沐川县划归马边县。1958年,最西部的黑挖地区及其下属的五个乡镇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白洪溪县。1962年,黑挖地区与洪溪县合并为该州的美姑县。1970年4月,马边西北端的平等乡划入峨边县。

3.县名的确立与演变考

民国时期报纸上关于马边的名字有两个版本。一份是民国24年中国银行驻重庆调查队在《川边季刊》上发表的马边调查,说:“本县在雷波县马湖之旁,故名马边。另一种说法是民国35年乐山《立言报》刊出的《马边提纲》说:“马边大概是因为这一带过去属于马湖路。马边是因为马湖腹地的边界!“民间流传的,后人著述引用的,都是前者。后一种说法几乎失传。

马边县志办的同事们经过详细考证,认为“马边因在马湖旁而得名”,经不起推敲。马湖附近的县有雷博、沐川、屏山、永善、绥江和马边。离湖近的是雷博和永善,离湖远的是马边。最近的人没有名字,远的人有名字,这是不合理的。以“马边是马湖路腹地边界”命名,比较现实。据文献记载,马边之名最早出现于万历二十年(1592)。马边,这是居住在明马湖(今屏山县)府到其偏远地区的官员的统称。当时马湖府的偏远地区马边,包括现在的马边县,不仅是马边县,还包括雷博、沐川西部甚至美姑地区。前马湖府知府尹廷俊在万历二十年的新村镇建设题词中说:“万历为五子时,马边厌为(今美丽大妈)、黄郎(今雷博黄郎)造反……”也就是说,今天的雷博美姑也在“马边”——马湖县偏远地区的一大片地方。

殷闻还说:“如果你在春天是丑陋的,你将被夷为平地。若欲议善后,报之,可于马湖加侧堂,于莱茵乡建城,使新乡镇名闻天下。”随着厅、城、名的建立,马边县成为了马湖府边远地区的中心。“马边”的原始内涵,即“马湖府的偏远地区”,逐渐向这个中心缩小和集中。渐渐地,新乡镇及其周边地区逐渐垄断了“马边”的原名。其实“马湖安边厅”的简称也恰好是“马边”。

明朝崇祯五年(1632),张一南以“马边营统帅部”的名义撰写《新戍边复地叙铭》,说:“请请军部统率本部守边。按马边,就是边界的尽头。”作者在《官职》、《命题》、《叙述》中三次提到的“马边”,有两层意思:一是马边是最后的边疆,意思是马湖府的边远地区,他所防守的边疆和收复的土地正是这一大片;第二个是“马边营”和“马边”,有这个大面积。还有马湖安边厅城这个点。两者结合反映出“马边”的概念有一个从周边点逐渐缩小、集中的过程。

到了清代,马边堂随着明朝的灭亡而消失,但马边的名字却一直固定在马边堂周围。乾隆二十九年(1764),马边以风俗之名,直接作为建堂的称号。

但马边的名字与马湖(今雷波县的一个内陆湖)间接相关。因为马边的母亲,马户屋,确实和马户有血缘关系。马湖楼脱胎于马湖路。“元史?地理》说:“马湖路...汉唐时为马湖部,宋代以屯湖为主。元十三年(1276)隶属于它,设总经办,迁至宜都溪口。可见马湖路的确是以马湖命名的。元大德十一年(1307),将马湖的鲁直从马湖附近迁到平山县,鲁夫名称不变。路以湖命名,宅为路变,堂为宅命。作为马湖路(屋)的一部分(偏远部分),马边的名字与马湖屋间接相关。

马边彝族是一户一室的小家庭。几户或几十户混合相邻,形成一个自然村。

彝族人居住的房屋都很矮,多为木梁、土墙、双坡屋顶、木瓦、瓦上有石头的落地式结构,称为“瓦房”。彝族人称之为“狭易”或“枇杷易”。还有木柱、木瓦和竹篮。冬天防风防寒,竹筐四周是蕨类植物或玉米秸秆。彝称“祖彝”;一些茅草屋顶或竹笆被称为“每日变化”或“批量变化”。现有木材排列的瓦房逐渐增多,“日变”“批量变”基本消失。高卓营、铁觉、永红、白家湾、三河口、仙家铺等主要镇的农民和个体户也建起了二层或三层的混合泥砖房。

每个彝家都有三个房间,中间是厨房和客厅,右边是卧室和存放贵重物品的地方。左侧作为存放谷物碾磨机和鸡舍的地方。厨房的左上角有一个火塘,塘的四周立着三块石头支撑着铁锅,称为“锅庄”,彝族人称之为“甘奴”。在池塘里生火做饭、照明和取暖。靠池塘的座位,主人在右边(靠近宿舍),客人在左边,右上座位贵,不算客人。门是单扇的。

彝族人建房,首先要看占星家选择吉日。选好吉日后,如果用泥砌墙,就在吉日开始施工。如果一天不能完成,他们可以继续建造。至于竹瓦板房,一定要在吉日完工。当你搬进一所房子时,你必须选择一个吉日。如果房子没修好,吉日已到,还是要搬进去住一晚,然后搬出去修。

房子盖好的那一天,也就是盖完最后一片瓦(草或瓦板盖好)的那一天,所有的邻居都来帮忙,主人会杀一头猪或一只羊来奖励来帮忙的人。当你住在新房子里,你应该选择一个幸运的人。如果毕摩计算出屋内有恶鬼,你要牵着公牛或公羊进屋,在进屋前绕着屋子走一圈,意思是有角的东西把恶鬼推出去,保证主人的安全。

凡是在一个房子里住久了,死了两三个人,必须再搬,原来的房子就不再住了。如果老人死了,不一定会搬。

富裕家庭的建筑讲究装饰,门的两侧用带花的小木方装饰。屋檐水平倾斜,水平支撑柱上雕有之字形或马蹄形图案。横梁车间和横架上刻有牛头图案。壶堆石呈鹰嘴状,刻有连续不断的方圈花纹。壁板是用小木片修补的。房屋一般用竹地板放置家具和炕食。

解放后,汉区建木梁,滑稽结构的瓦房按五列、二列、三列、四列排列。大部分的墙都是土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家庭用砖砌墙。城镇附近和公路沿线的房屋有一层一底的砖木结构房屋,也有几层的混凝土房屋。

(2)服装

马边彝族服饰美丽精致,色彩鲜艳,图案独特,刺绣精美。服装男女完全不同,老人小孩也有自己的风格。主要有:、石璐、阿、哦伊、哦儿、子、、拉、哟、帕、胡、、胡、易纲、夏。

(3)饮食

马边彝族的食物以玉米、荞麦、土豆为主,辅以豆类、油麦菜、根萝卜、青菜。近年来,在涉农部门的支持、帮助和技术指导下,山区还种植了小麦、水稻、红薯等作物,增加了多种粮食,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肉类包括猪、羊、牛和鸡,它们被烹饪或烧烤。它独特的风味,它自己的民族风格的食物应该是荞麦饼,玉米饼,泡酒,肉,酸菜汤等。

(4)仪器

石器

1,石磨。由青石制成,操作时手握手柄推动,打磨为整木。

2.嘿。捣固柱主要用于捣固谷物,由一根粗硬的木头制成。

3.石臼。用于调味,如海椒、胡椒和大蒜。

4.水箱。用整块石头凿它。

木制家具

1,高大上的木板。直径约30cm,口呈葵花状。内外涂生漆,锅沿和外表面涂红黄漆,多用于盛饭、肉。

2.木碗。内外刷生漆,外部用红黄相间的漆装饰,用来盛汤和菜。

3.木碗。用彩色颜料画出猫眼、太阳、月亮等图案;用于调整食物,炒菜,面条或与酒一起使用。

4、酒壶。壶身呈椭圆形,酒壶两半扣合在一起,壶顶呈珍珠塔状,壶身饰有彩漆图案。一根竹筒斜插在锅肚上端至锅底。脚底中央到壶中央装一根竹筒,酒从脚底竹筒注入。喝的时候从壶顶的竹筒里喝。无论酒壶倒置还是倾斜,酒都不会溢出。

5.酒杯。用鹰爪、雁爪制成的高、小、精致的木制酒杯,称为“鹰爪酒杯”、“雁爪酒杯”;还有铜酒杯,银酒杯等等。

6、木勺。勺子部分呈扁圆形,手柄设置在勺子侧面,吃饭时作为勺子使用;还有一个大勺长柄的大木勺,用来舀锅里的汤。

竹制品

竹桶。口大底小呈喇叭状。它大约有30斤粮食。

朱升。圆形,测量装置,可以装3公斤玉米。

竹篮圆柱形,体积小,播种时种子可挂在腰间,也可用于采茶和收割;另一种是长方形或三角形,有大而稀的孔,用来装木勺。

簸箕细编,大圆平底,用于揉面和晒谷。

扫篮子。体积小,边缘有棱有角有细条,用来盛米饭或面条;底部有细眼的特殊筛子;由坚硬的竹条制成,是一个专门利用玉米的平面花园。

竹盒。按照一定的图案,呈长方形,边为棱形,有盖,用来装衣服或贵重物品。

一种用于收集垃圾、收集土壤、施肥和硬煮的簸箕。

篮子。嘴大底小,眼睛稀疏。它被用来给背部施肥和收割玉米。

皮革用具

铠甲,头盔用牛皮做成帽子形状,内外涂几层生漆保护头部;a为牛皮制成,穿孔有小方块,涂有颜料,与现成衣服相连,战时穿在身上保护身体。

护手器。牛皮做成筒状,戴在手腕上保护双手。

皮碗。牛皮制成,用来调炒面或当酒具。

铁器

银碗。形状和用途与木碗相同。

铜锅。浅紫色铜铸,形似带盖茶壶,一般用于户外烹饪。

铜勺嘴又圆又平,有舀水的手柄。

苗族人的家用电器和邻居家彝族、汉族人的家用电器基本一样。

㈤传统节日

1,库什

Kushi,即彝族人过年。具体时间在农历10+05左右。过年前一个月左右,以自然村为单位,请看占星家选择吉日作为节日。为了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有利于统一安排机关、学校的放假时间和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5438年6月+10月65438+2002年4月的粤府函[2002]99号规定:“农历十月初五为彝族年节,农业十月初五、六、七为彝族年节。”这样,乐山市的彝族年节就统一固定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五、初六、初七。

在库什前准备好足够的年货。节日期间有许多禁忌,如不磨、不劈柴、不挖等。所以一般家庭在上半年要煮泡酒,年节要磨玉米稻糠、荞麦稻糠、油麦粉等主食,储备柴禾、蕨草。过年前两到三天推豆腐,点魔芋;大年初一要磨刀,扎好猪架,挖好地炉,准备好调味品(蒜泥,海椒,山苍子等。),晚上还要办家宴。彝族人称之为“觉乐机”,每年都要用猪油,用肉、魔芋、竹笋炒豆腐。小康之家,养了两年两头猪,要先杀一头,或者杀一只羊一只鸡,祭祖回乡过年。

中国新年通常是三天,所以尽情享受吧。

在第一天,易称之为“武玉”,即杀猪。公鸡打鸣起床,打扫房间,打扫屋子,把垃圾倒在十字路口;在火坑附近的客人坐位,补上过年用的羊齿草后,把火坑里已经烧红的石头夹在盛有清水的木盆里,产生蒸汽,发出咝咝的声音。绕过过年用的煮锅、卧室、家居用品、拴猪的绳子后,将水倒在屋外,意在去污。彝族人称之为“额尔苏”。天一亮,女人就在屋外的炉子上烧开水,准备烫猪毛,男孩子则挨家挨户按猪。猪被推倒后,让它嚎叫。声音越高越长越好。杀猪时有专人捧盆(盆内先放盐、蒜、山苍子等调味品和水)收猪血,* * *看猪血是否纯正。红色叫“查”(意为热),注意防火防醉酒。紫黑色表示房子里有邪恶。深红色和浅红色是吉祥的。猪血多预示来年五谷丰登,牲畜兴旺;彝族的猪血有很多用途,我们要非常珍惜。如香肠、豆渣等。,原料要掺猪血。猪杀了之后,磨碎,用开水烫(或者用火烧)。头发刮干净后,抬到“Yangan”或“Bess”(用竹条做成的专用筐)或铺有羊齿草的地上剖腹。取猪脾、猪胆看运势,将胆囊挂在灵牌前的柱子上。比如,如果猪脾是平的,颜色是紫色的,边缘没有缝隙或缺口,就是吉祥的。如果不平,就会有人喝醉或者家里有邪气。苦胆多胆汁更好,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新年肥猪。立即取肝、肾、脾、胸肉,切成坨肉煮熟,彝族人称之为“色虎”。先将一些肾、脾、几片肝、几片肉、两片猪肉放入“苦杯”(木碗)或“瓦”(竹畚箕)中,围着锅做一圈,然后倒上第一碗泡好的酒,作为祭祖的贡品。没有灵魂的家放在卧室里祭祖,父母健在的送父母享用。祭祀安排妥当,然后请别人吃饭。吃完后可以送一些“色虎”和邻居一起品尝,表示家内外的人都会乐此不疲。

“色虎”是象征性的一餐。吃完“色虎”,还要做正式饭。

吃“色虎”前,要将鸡、狗、猫等六种家畜锁好、拴好,祭祖前不能沾猪血、猪肉。只有吃掉“色虎”后,六只家畜才能被放生。

在彝族新年的第一天,家人都很忙碌。晚饭后,家庭成员做他们自己的东西,如咸肉、香肠和豆渣。他们要到下午六七点,甚至晚上九十点才能做完事情。腊肉腊肠挂好后,火坑里升火,炕上熏生肉,日夜不停。

第二天,彝族人称之为“多博”,这是一个互相拜年的日子。公鸡打鸣起床,把猪心和猪肺剁成块,用竹笋和豆腐拌成心肺汤,天亮前吃完,意味着猪心和猪肺要早点吃完,来年的农活要早点干完。

早饭后,彝山寨到处都活跃起来,同村的人挨家挨户拜年。每次你去一个房子,你应该喊“嘿...哦...新年快乐!”(给罗拜年),主人喊了一声“哦,博,拜年”(欢迎拜年),然后进屋。主人舀了一碗起泡葡萄酒招待客人。客人客气地接过酒后,称赞酒的味道,问主人“戊己乌勒战”(猪的脾胃是否吉祥)。主持人给出了满意的答案后,还问了客人关于脾胃的问题。有的客人还用手指量主人家挂的肉的肥瘦。

彝族人非常好客。拜年以礼相待,酒肉相待,不管陌生人熟人。远道而来的拜年,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都要主动询问客人的姓名、家庭赡养情况、居住地、家庭近况、粮食收成等。,使人感到陌生,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一天,如摔跤,口语比赛,牛牛帮(唱歌),打牌到天亮。

这一天,还有“阿依舍姐”的集会。早上自然村的孩子带着煮好的猪蹄和泡好的酒到指定的地方分享,寓意团结友爱。

第三天,易称之为“乌”,意思是吃猪肠。下午五六点采摘新鲜蔬菜,用香肠汤煮。据说以后吃肥肠汤意味着来年才能吃到粮食,以免造成夏季饥荒。这一天,所有外出拜年的家人都要回家过夜。据说过年回来的祖先在回去之前会给所有的家人称重,以确保他们的健康。还应该把膨胀的猪膀胱拍在墙上,留个记号。那些有着又大又深的印记的人将会在新的一年里在猪又变得又大又胖。

第四天,易称之为“阿普济”。公鸡醒来,在锅里烤几块薄薄的荞麦饼,意思是路上带去给祖宗吃;把三天前供奉给祖先的肉、饼等祭品烤好,放在祖先坟前。然后舀一点猪饲料,放在猪槽里,把拴猪的绳子绕一圈放在不好的地方叫猪吃。意思是祖先要走了,请把新年猪带走。这时候如果养了一户有猪有狗的人家,男主人就会出门站在山头上和公鸡一起唱歌,吐气“哦——哇!哦——哇”狗在叫,有的还呜枪。它意味着送走祖先,猪和狗将在来年猎杀更多的野生动物或召唤宝藏。祭祖完毕,拿出过年过节时祭祖的酒肉,先把肝片、肾、脾给长辈,再和家人分享。

以后每个家庭都要背上酒、肉、荞麦、鸡蛋等食物,带着孩子去看望公公婆婆和叔叔伯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