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梁现在在哪座城市?

在河南省开封市的西北部。

战国时期,魏(梁)的首都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在河南省开封市的西北部。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魏惠王五六岁),杜薇从安义(今陕西夏县北)迁来此地。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贲攻魏,黄河、大沟洪水泛滥,城破魏亡。隋唐以后,开封又称大梁(后改称汴梁)。

郭玮(公元前403- 225)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179。版图包括现在的山西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和河北南部。

当时西邻秦国,东隔淮河和水影与齐国、宋国为邻,西南接韩国,南接楚国,北接赵国。魏的都城是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从安义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称梁。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和韩康子被分入晋。公元前403年,魏和赵、韩一起,被活着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第四次世界大战的中心战场,成为战国时代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把黄寨作为改革弊端的舞台;以杨乐为将军,攻中山国;随着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显示出蓬勃的生机。

在战国250多年的历史中,魏是第一个强大并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师,互认为王,史称“徐州王”。但在后来的战争中,魏国“东败齐军,西败秦军七百余里,南受辱楚”,开始走向衰落。它传到了魏,在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

扩展数据:

经典历史故事: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赵国,夺取了漆和丘福。因为魏国是魏国的保护国,魏国不能坐视不管,于是马上联合宋出兵帮忙防守反击。魏、魏、宋联军把赵国的首都推到邯郸,赵国被迫闭门防守,派人向齐楚求援。魏、魏、宋联军随后包围邯郸,希望一举歼灭赵,以缓解被他国包围的局面。

但与此同时,在魏军主力不在的情况下,秦国攻打魏少良,拿下了少良,魏国在这场战争中被围的危险就更大了。得知赵被围,本想立即出兵,但段将军主张暂缓出兵,以“承魏之弊”为战略方针。即先以少量兵力南下攻襄陵,制造假象,既可助赵,又可牵制、累魏。

当魏军占领邯郸,魏国和赵都无力再战时,他们就会正面进攻。齐威王接受了这一建议。在赵魏两军相持一年多,邯郸即将失陷的时候,他刚刚任命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国主力去救赵。

田忌计划前往邯郸,与魏军主力决战,解决邯郸之围。但孙膑认为这对齐国不利,于是提出了更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方法,即“批康杂耍”和“跃马梁”。“批康作弄虚”就是避实击虚,攻之则存敌,使敌有后顾之忧,战线自动解开。

“沿大梁疾驰”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魏国重城大梁上挺进,以切断魏国交通要道,攻其不备。这样一来,魏军肯定会回李自救,而则可以利用自己的疲劳一举击溃魏军,赵国之围也就自动解除了。

孙膑“批康作怪”的举动,让田忌印象很深,当即采纳。于是齐军主力立刻向大梁推进。在这个关键时刻,虽然邯郸城已被攻破,但魏军仍要以仅有的几支部队留守邯郸,主帅庞涓更是亲自率领主力回主梁。但与此同时,齐军已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设下伏兵,拦截魏军。

长期在外作战的魏军疲惫不堪,长途跋涉的急行军使士兵们的斗志大减。所以齐威一打,魏军就被打败了。但魏在此役中并未遭受严重损失,仍实现了攻克赵国都城邯郸的战略目标。

公元前352年,魏国联合韩国打败了齐国,实现了齐楚和平。

公元前350年,魏国反攻秦国,在包围了,秦国战败,乞求和平。至此,战争以魏国的胜利而告终,魏国的霸权继续发展。

百度百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