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的节日有哪些,纳西族的节日和习俗有哪些?
春节:
春节除夕杀鸡,饭肉喂狗,一个猪头拜灶王爷,然后先祭祖。大年初一,全家人带着粑粑、菜、酒等东西去祭祖扫墓。第二天洗头洗脚。第三天祭天是全村* * *活动。在一些地方,只有男人才能参加祭祀。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从初一到十五,他们不工作,他们在家里玩,年轻人根据当地的习惯举行娱乐活动,如唱歌或射箭。
伟大的俱乐部:
纳西族农耕节,后来演变成交换竹木农具的节日,又称旧社会。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聚集在各个集镇,交换春耕生产资料。晚上,一家人会吃元宵,上街看歌舞表演。
小年:
小年是云南省宁霍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的节日,也被称为牛年和马年。每年农历11月12日举行,以奖励牧童过去一年的辛勤劳动。到那时。孩子们可以得到父母缝制的新衣服和一些食物。食物包括。一个猪前脚,两个猪排骨,鸡蛋,面饼,精饼,酥油,水果糖等。替别人放牧的孩子在主人家也能得到同样的礼遇。节日期间,唱歌、跳舞和赛马给每个人带来欢乐。在一场赛马中,又称“跑罐”,最先到达目的地的骑手可以有喝第一罐酒的特权。目前,组织儿童观看电影,开展各种娱乐和体育活动,为古老的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
火把节:
纳西族的火把节定在旧历6月25日、26日、27日,是纳西族在春节后的盛大节日。火把节第一天,人们挑选好的长松枝,剁成细条,中间加易燃的松明,捆成火把。晚上各家门前的火把都点着了,第二天的火把一般比第一天高。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炬被高高地绑着,又大又漂亮地装饰着。为了照亮庄稼,消灭害虫,祝愿丰收,所有的角落都被照亮了。人们高举火把,整夜跳舞。
农业工具协会:
正月十五丽江农具社,正月二十白沙农具社,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标志着春节活动的高潮,也是这个节日的结束和新一年农事准备的开始。白沙农具社在明清时期被称为“白沙庙会”,纳西语称为“白沙堂梅孔榜”,意为“白沙大保吉宫开”。是明代建造的“大保基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寺庙一年一度的开光日。主要是让人拜佛。近半个世纪以来,它已经成为一个以交换农具为主的节日,所以人们才真正称之为“白沙农具会”。届时,邻近各县的农民都会来这里买卖农具和马匹,会议期间非常热闹。
北岳庙会:
二月初八的北岳庙会,是纳西族祭祀其民族保护神或战神“三多”的盛大节日。北岳寺因玉龙山得名南诏北岳,三多寺建在玉龙山脚下。纳西族人认为三多是民族最大最权威的神,属羊。每年的二月初八和八月的羊日,都要隆重地祭全羊。三多信众众多,香火鼎盛,居丽江所有寺庙之首。
龙王庙协会:
3月15日的龙王庙会,又称黑龙潭会,既是纳西族祭祀龙王的节日,也是各族人民的物资交流会。持续时间是三到五天。参加庙会的人,除了丽江及周边县的各族农民,还有大理、保山的商旅人士和部分外省客商。届时,在黑龙潭附近临时开放的广场,会有很多商业棚,琳琅满目的商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地人争相从内地购买日用品,外商则购买当地土特产。这种互通有无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伴随着唱云南戏、赛马、唱纳西族民歌等文化娱乐活动。
骡马俱乐部:
为期七天的骡马节是纳西族的另一个重要节日。七月中旬在丽江县西狮子山后坡举行。会持续七到十天,主要是牲畜交易。届时,滇西北各县和大理的农民将把当地的产品带到丽江出售,并买回著名的丽江骡马铜器。一个交易日大约有一两千头牲畜上市或交易。
Asayama俱乐部:
7月25日狮子山拜神是永宁纳西族最盛大的节日。传说狮子山是永宁女神“李迪甘母”的化身。她不仅主宰着永宁人口的兴衰、农业的兴衰、牲畜的增减、婚育,而且是所有山神之首,周围的男性山神都在她的管辖之下。每年7月25日,世界各地的山神都会去西藏聚会娱乐,甘木女神也会去参加。为了让女神高兴,祈求人畜兴旺,庄稼百事,这一天,永宁坝区的男男女女,尤其是年轻人,都盛装聚集在狮子山脚下。几个或几十个家庭烧了一堆松枝,撒上蜂蜜、牛奶、酥油等祭品祭拜狮子山。再见,玩得开心,现场野餐。据说,在最高峰时,有1000或2000人参加朝圣。一些年轻男女一起逛狮子山,睡在我的公寓里,借此机会进行社交活动。
1.纳西族的“库什”春节在纳西语中称为“本纪礼物”,意为正月里的新年,也叫“库什”,即新年。纳西族和汉族一样,在腊月三十到十五庆祝春节。但是纳西族庆祝春节有他们自己的特点。有一种说法叫“达瓦纳西努”,意思是“纳西族在腊月里疯狂”,因为腊月一到,纳西族人就疯狂抢购年货。除夕夜有杀鸡炖猪头的习俗。准备各种菜肴和水果,祭拜“灶神”,迎接祖先“回家”过年。还有就是保持年龄的习惯。第一天的清晨,一个男人先起床。第一件事是点火,这意味着新的一年是红色和吉祥的。然后点上三香,去河边“买水”。一边往下游抽水三遍,一边要背“新年快乐,风调雨顺。”买完水,做一碗米糖水送到主妇的床边,感谢她一年来的辛苦。女人起床后,煎糯米糕、粉条,男人在院子里摆桌子、摆祭品,父母主持祭天拜地,然后撤回祭品给祖先。这一切都需要在天亮前完成,否则村民会嘲笑这是偷懒。当天早点吃炸糕、米酒、汤圆等素食,不准吃肉。大多数人不会在第一年的第一天去拜访。初二的时候,他们陆续到亲戚朋友家拜年,轮流邀请“春客”。现在这些传统习俗很多都变了,比如“祭灶神”、“初一凌晨买水”、“除秽祭天”。正月初一上山祭祖坟,已成为纳西族的新习俗。春节期间,各地要玩龙、麒麟,开展文艺演出、球类运动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二、农历正月十五的“棒棒会”是纳西族的“棒棒会”,持续一天。“棒棒会”主要经营锄头、铲子、扁担、竹篮、筛子、簸箕等家用电器。届时,人流如潮,满街都是竹木农具、果树和鲜花。会议由“青年会”演变而来,最初是在寺庙里举行的庙会。清初以后,会址移至古城,逐渐发展成为春耕用的竹木农具集市。后来增加了果树苗和花卉盆景的交易,会议地点也从古城四方街搬到了新城,会期也从原来的一天延长到了三天。“正月十五标志着春节的结束,人们也投入到春耕的准备工作中。三月三月,龙王庙会清二年(1737)。城北的黑龙潭建有龙神祠和戏台,每年龙王庙会都在这里举行。唱大戏祭祀龙王。”“三月节”在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为期七天。它最初是在端午节举行的求雨活动。民国初年,知府熊廷权提议在龙王庙会期间举行物资交流会,得到社会各界支持,并在玉泉北面的森林草坪开辟了以骡马为主的牲畜交易市场。迪庆、大理、保山、昆明等省的商人带着骡马前来,玉泉逐渐成为骡马市场的中心,“三月集市”开始演变成骡马物资交流会。1950更名为“三月物资交流会”。1970后,为保护黑龙潭水源地,轻松会址,但“三月会”一直延续至今。“三月会”期间,除了交换山货药材、土特产、生活用品和骡马牲畜外,还组织了体育比赛、民歌演唱和古乐表演。丽江城人山人海,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四、纳西族的火把节,杨品硕的《丽江支竹词》有这样一句诗:“七夕相随,火炬村照稻田。看谷穗初放火把,老农民庆吉祥年。“是关于纳西族农村火把节的。像周围的白族和彝族一样,纳西族人每年都庆祝火把节。纳西族人称火把节为“创美生俄”。纳西族有句谚语“始于库什迪,则生于俄”,意思是冬天最大的节日是春节,夏天最大的节日是火把节。农历6月25日至27日,纳西族会有为期三天的火把节,金沙江一带从24日持续到26日。斗牛、摔跤和二重唱民歌在白天举行。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点上一堆大火,高高地插在粮架或树顶上,在院子里或巷道里点上许多小火把。小孩子要举着火把游来游去,在火把上撒松香粉,跳火把,大人跳芦笙舞。在城镇里,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的街道上排列火把,一排排火把一起燃烧,使得大街小巷如白昼,火把如森林,人潮如潮。在一些村庄,到了晚上,火炬被集中在村外点燃。在人们聚居的地方,巨型火炬、孔明灯笼等。会被点燃,围着火把举行“跳跃”,尽情狂欢。五月、七月,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会举办骡马集市,为期十天左右,主要交易牛、骡、马,称为“七月骡马集市”。七月骡马俱乐部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传说纳西族的祖先,崇拜隐忍的李恩,经历了大洪水的余生,遇见并爱上了天帝公主,冲破重重阻碍,终于结婚。他们从天上回到人间,也把天宫里的马市送回老家,于是就有了骡马节。在古代,丽江被称为“花马之乡”。这里很早就有马匹和川商交易。用纳西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经里有很多关于养马生活的精彩描述。丽江马的优点是身材匀称,眼睛小,脖子短,肌肉发达,四肢强壮,蹄硬,能吃苦耐劳,步态轻盈,善于爬山越岭。适合携带、骑行、拉行。不仅广泛应用于本地服务,每年还大量出口到各地。明代由于军事和交通的需要,从山西引进了优良的驴品种,配以当地的好马发展骡子。明初,穆土司派当地马匹进京进贡。清朝乾隆年间,每年三月的龙王庙会上都有骡马畜交易。民国初年,在各地马骡交换的基础上,在古城狮子山以西的山坡上举办“七月骡市”。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古老的“七月会”更加繁荣,成为交易骡马、交换物资、传播文化的新盛会。随着规格的扩大,会场也搬到了县城东边更宽阔的红星交流会场。节日期间,纳西族人带着牲畜、农副产品和各种中药材来到大研镇。邻近地区的汉族、白族、彝族、藏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兄弟姐妹也身着民族服装赶会。来自西藏、四川、贵州、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客商也远道而来,共襄盛举。白天,人们赶着去开会,去开会,看展览,看表演,从街上到会场的3000米路上挤满了人。西山日落,华灯初上,四方街,新街,广场,挤满了人。有些人吹笛子,有些人吹芦笙,有些人二重唱《古琦调》,有些人转圈跳《李阿丽》和《哦莫达》。今天的纳西族“七月会”已真正成为新边疆风貌的展示和民族友谊的交流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