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想看到“老熊”看起来有多不尊重人。

最近“老熊”的新闻反复刷屏。该报报道称,近日,在辽宁沈阳的一辆公交车上,一名女大学生不小心撞上了一位拿着鞋盒坐着的老人,女孩道了歉,老人却气得离谱,破口大骂。

大学生在公交车上用鞋盒碰腿被老太太侮辱。

今天,人民日报官微转发了一个短视频:6月7日,浙江海宁一大叔在公交车上大声放音乐,还舔脚。司机提醒他小点声,注意文明。结果他被吼了一路。“我天天坐公交,也没有司机说我像你!呸!我不要你说!”

很多人结合之前很多搅动舆论的事件(比如仲大军事件)都想不通。为什么?老人不时在公共场合成为头条:碰瓷、抢座、打骂、调戏妇女...当我们还没能对付“熊海子”的时候,一转身,一些本该和蔼可亲的老人已经变成了“熊老人”。

不要以为这是新闻采写引起的“印象增强”,也不是“贴标签”,而是无时无刻不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件。大家都逃不掉,都在场,都有可能成为“老熊”的对象。

爷爷奶奶和年轻人为了“篮球场”大打出手。

客观来说,很多老人都没什么事做,精力还是健康的。以前,他们因为年纪大了,找到了一个发泄口,释放了生活中积累的太多委屈、隐忍和不满。当他们发现社会没有办法约束他们的时候,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可以说,“老熊”的突然出现,本质上是老年人面对老龄化社会的一种“不适”。

“经济学家”钟大金被指在北京地铁对一名女生“揉胸”。

至少目前,我们社会的很多老人还不知道如何做老人,更不知道如何在老龄化社会安排自己的行为。这种冲突可能是对力量的寻求,但更多的是价值的丧失。

他们只是打着尊老的旗号,却不知道任何尊重都是双向的。年龄和胡子可能是一个足以骄傲的资格,但不一定能获得尊重,更不要说为所欲为了。他们可能带着过去的情绪继续在社会上行走,却不知道人生的每一段都有它的边界。他们年轻时做不到的事,老了也做不到。

所以,学会做一个老人,学会做一个好人,应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命题。社会有责任包容和帮助老人自身的问题,每个成年人从现在开始都应该有更多的边界意识、规则意识和文明意识。

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老龄化才刚刚开始,“老熊”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正在展现它的超强穿透力、渗透力甚至覆盖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0万,占总人口的15.5%。目前,中国老年人口正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顶峰,超过4亿,即中国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当城市化和老龄化产生叠加效应时,未来几十年必然会出现老年人占绝对优势的社会。

有什么样的“熊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父母熊”,相应的,也会有什么样的“老熊”。当然,我们应该责备那些不尊重老人的“熊老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检查一下现在的“熊老人”是否有一些固有的特点,并加以克服。既然都在指责“坏人老了”,不如从现在开始学着做个好人。

“记住阿米尔·侯赛因·汗在节目上说的话,尊老应该是尊重他的行为,而不是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