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纳西族的丧葬习俗

一、纳西族的丧葬习俗:

自古以来,纳西族就以怕死,不火化而闻名。但改革后,纳西族在满汉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逐渐改变了火葬的习俗,改为土葬。随着土葬的盛行,纳西族的丧葬礼仪中注入了许多满族和汉族的习俗。但由于纳西族生活在高原坝区和河谷地带,交通不便,加上纳西族固有的传统文化观念,造成了各地风俗不同。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丽江拉市坝在纳西族的丧葬礼仪中,有着明显的满汉丧葬礼仪痕迹,也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纳西族传统。

(1)临终前“孝敬”和“放开口”的习俗:

纳西族人非常注重孝顺老人。除了在老人健康的时候照顾老人,一旦到了六十岁,他们还会在老人去世的时候为老人准备棺材。最好的棺材是柏木板,现在一般用松木板。先做成厚厚的木板状存放在楼上通风阴凉的地方,用的时候再做成棺材。有的人直接做棺材用。一般认为这样做可以为老人祈求更多的生日。

当老人病重时,所有的孩子都会回到他身边,一起照顾他,直到他笑着死去。老人去世,其亲属要按照纳西族的传统习惯进行“萨萨克”仪式,即给死者“接气”的活动。一般老人快死的时候,亲戚都会给他们准备一个“口”。纳西语称为“马赛丽”。如果死者是男性,用九茶、九粒米(解放前用五粒)和少许银子;如果死者是女性,用七茶、七粒米、少许银。制作“含口”的材料用红纸包好,再用黑线扎紧,就成了“含口”。老人死的时候,在张开嘴死去的那一刻,把“Sasak”放在死者的舌头下面,也就是完成了“Sasak”的仪式。

“萨”(气的意思)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纳西族的东巴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气”生成的,气不仅是万物之源,也是人的生命之源。在《西村社》中,杨先生简要总结了学者们对“萨”(即纳西族人对“气”的概念)的研究:“少”是一种主观的生命初始物质,是纳西族人人生观的一个基本命题,也一直是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与“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有关。

(2)作为特定灵魂和生命之源的象征,意味着每一个生命体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灵魂是不朽的。

(3)在不同的发展时空中,不同性质的生命体具有不同的灵魂特征,同时也具有* * *融合、传承和统一性。"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以及纳西族原始宗教中对“萨”的理解,纳西族认为人死后,生者的“气”会慢慢消散。如果没有亲人帮他们锁定“人气”,死后给通往祖屋的大门口的鬼送礼物,就会遭到鬼的攻击,剩下的人气就会被冲走,变成孤魂野鬼。如果这个仪式不是在老人死后很久才举行,或者是意外的受害者,他们都属于没有得到神的“气”,锁住了人的“气”而无法到达祖屋的野鬼,不会被祖先的灵魂所接受而四处流浪。在这种情况下,死者的尸体不能从正门进入,而应该在围栏上开一个洞,从这个洞运回家。

对于这种死人,还要举行“艾纳艾玉萨”(用鸡代替死人重新从事聚气活动),这是一种非正常的聚气活动。举办这个活动的时候,如果死者是男性,首先要准备一只准备开口的小公鸡,还有一张上面说的“嘴”。准备好了就去死者死的地方,掐死鸡喊死者的名字,把嘴伸进鸡嘴里。然后,一路喊着:“XXX,XXX,我们一起回家吧!”“,按照以前的赶尸路线,招魂,回到死者的家。回到家,把死鸡用白纸包好,放在死者的枕头边。入棺时,将鸡与死者一同放入棺中。为什么要用鸡来代替死人?纳西族东巴经十二生肖起源的讨论中说,所有动物去东神那里求寿时,由于人到得晚,只得到三年的寿命,以至于人类无法完成生儿育女、盖房子这样重要的事情,以至于泪流满面。另一方面,鸡因为早到而获得了60岁的寿命。鸡担心这么长的生日会磨掉牙齿,让它吃不下饭,也大哭起来。后来人和鸡协商改生日,两个人都很开心。所以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认为鸡的灵魂可以再生人的灵魂。

(2)、“停灵”、殡仪服务及相关礼仪:

收气活动完成后,将进入“死灵”阶段。在拉市海南部的虞姬等村庄,在“萨萨克”仪式完成后,死者将被裹上裹尸布。穿寿衣时,死者一般坐在长凳子上,有人扶着,象征性的左手拿着长明灯,右手拿着刀。准备就绪后,由东巴或家中精通传统习俗的长辈朗诵开光礼。在海北附近的纳西村,靠海的地方,要选择另一个吉祥的时间给死者穿寿衣。

如果家中老人去世,人们会将死者停放在母亲房间的主室。女人把棺材稍微停在中轴线的右侧;男人被安排在房间的中央。如果死者早逝,有父母,就停在侧房。停下来后,用白纸盖住逝者的脸,象征生者和逝者已经隔了两个世界,语言已经无法交流。把铁犁放在受害者的腹部。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里,犁有翻九层楼的力量。如果用犁压着尸体,妖魔就不敢侵犯了,也有防止尸体长时间死亡时腹部肿胀的作用。此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可以防止家猫跳过死尸,产生静电,惊吓活人。

停尸后,先奉上一桌祭品,再点上三支香和长明灯。长明灯的燃料是食用香油。祭品包括鸡蛋、熏肉、香肠、腊排骨和一碗米饭。在米饭上放一根筷子,用这根筷子交叉,再放一根筷子。在正殿外的走廊两侧放置若干席子,就成了一个简单的灵堂。殓房后,要守孝。孝男坐在灵堂左侧,孝女坐在灵堂右侧,都是席地而坐。到了晚上,附近的亲戚会带着简单的被子到死者家里彻夜醒来,直到灵体出来。

停尸房后的当晚,死者直系亲属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发放“孝布”的范围,需要前往悼念的家属,制作棺材,购买相关物品等等。第二天,按照家庭会议的安排,有人去完成治丧,有人去买治丧需要的东西,有人留在家里做棺材。亲戚朋友听到消息后都会来拜访,一般会带二三十个鸡蛋,一瓶酒。死者家属会临时准备饭菜,犒劳前来探望的亲友。

(3)入棺、守孝、送魂习俗:

死后第三天,举行棺木仪式。死者的亲友将出席仪式。腊八节周围风俗习惯不同,入棺时间和方式也略有不同。按照人们的习惯,腊八节通常分为海南和海北。海南地区基本上是晚上太阳刚到山头的时候举行,海北地区一般是晚上星星出现的时候举行。拉市海北部进棺前,棺材要放在堂前走廊,而海南则放在堂前屋檐滴水处,意思是回到水落的地方,也就是树叶落地生根。设置好后,先用青刺扫棺,边扫边念:“生肖相冲,皆扫于外;所有敌人,扫到一边去。”它象征着赶走所有与死者有仇的敌人的灵魂和鬼魂。扫完后,孝子要从九个邻居那里要的厨房灰(死者是女的话七个厨房灰)均匀撒在棺材底部。洒了之后,就看厨房灰的纹路了。谷物看起来像什么动物?死者的亲属会认为死者的灵魂已经变成了动物。然后铺一层卫生纸,在卫生纸上盖一床被子进入棺材。

入棺时,村里的东巴主持送魂开道仪式。目前拉什巴还没有专门的东巴祭司,但农村还是有一些老人可以主持这些仪式。主持这个仪式时,首先要把死者扶到凳子上坐成坐姿,让他象征性地左手拿刀,右手拿油灯。我一边做这些工作,一边念叨着:“左手拿着白铁棍,右手拿着灯。前方有阻碍,请不要胆怯;前方有敌人,请不要胆怯。侵犯左边,剪了放左边;侵犯了右边,剪了放右边。路黑的时候有灯照亮,一亮就亮了……”。一边念经,一边抓一只鸡,让孝子(如果孝子年纪小,可以换成其他直系亲属)把鸡闷在装满丽江黑龙潭水(这种水纳西语叫艾纳吉)的陶罐里。将一些鸡毛放入陶罐中,然后浸入象征“安娜吉”(安娜意为乌鸡,吉祥意为水)的水中洗尸,并吟诵:“取龙潭水,龙潭水洗后会美丽洁净……”以及其他祭祀词。然后用酥油擦脸,背诵:“用酥油擦,擦了就滋润了……”。完成后,念开篇文字:“不能上路。路是白鹿和马鹿路。你不能走这条路。接下来的路是野鸡,野鸡路。走中路,从下往上走,走到阿萨高,祖师爷来接。这里是马累收拾行囊的地方,是人们累了就来休息的地方,是不用种植就能长绿的地方,是野鸡当晨鸡,白鹿当牛,红虎当坐骑的地方。我们应该去这里。如果你来这里,这是你的住所。我的信息在这里。”朗诵结束后,太多的厨师把死者放进棺材。把死者放进棺材后,用铜丝校对尸体的位置。以前,逝者入棺后,孝顺是不允许见逝者遗体的。现在除了和生肖冲突的孝男孝女,都可以看到逝者的遗体。也有亲戚朋友在棺材里放一些钱,作为逝者的零花钱(当然这只是生者的一种心理寄托)。任何人在进入棺材前都不允许哭泣。进入棺盖后,主持人会宣传:“现在可以开始哭了”,结果当然是一片哭声。民间认为,如果亲友的眼泪不小心掉在死者脸上,死者的灵魂就会依附在亲人身上,无法正常前往祖屋,成为祖魂。

棺材盖上后,孝象征性地用木锤钉木尖,同时呼唤死者的名字(“木尖”是用来连接盖子和棺材的。纳西族人称之为“四八九”,即“木蛙之意”,这与纳西族的细蛙五行学说有关。然后,大家把木尖固定在一起,把棺材停放在中殿。一个放棺材的架子,前面用一个高八仙桌,后面用一个高桌子。停棺后,摆了一桌祭品。纳西族人称之为“吉字号(直译为住新房)”。这桌十碗十二碗鸡鱼等供品,都是孝顺的女儿们提供的。解放前会摆放黄金夫妇和两匹纸马(纳西族称“神六马死”)。神死,纳西的意思是白纸,神死六马的全部意思是纸做的鬼马。这些物品是由白纸和竹子制成的。解放前摆放这些物件,布置灵堂,贴对联。被百姓称为“吊白”。现在各个节目的界限已经模糊了。经济条件好的也要提供猪、牛头等供品。猪等昂贵的祭品一般由村里的公婆供奉,通常会有专门用来摆放猪等大型祭品的木盘。祭猪时,先将猪的内脏刮净洗净,然后做成跪姿,口中插两朵花做摆件。

安排好灵柩后,要送丧布。孝布是用白布做的,一般分为八尺孝布和一尺孝布。前者给比死者年龄小的普通亲属。后者发给死者第二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如果死者有曾孙,所有的曾孙都要红,都要孝顺,才能得到四世同堂的意思。如果应该收到的人没有收到孝布,或者送晚了,人们会认为这种孝布不吉利,纳西语称之为“孝”,也就是孝布送晚的意思。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死者家属和收到这种孝布的人之间就没有及时的沟通来说明事情的起因,往往会导致很多纠纷,甚至一辈子不联系。凡是收到孝敬的人,都要当场戴在头上,跪到死者的棺材前。孝心发完了,亲戚朋友就可以各自回家了。

(4)、孝与“鸡啼啼哭祭”:

当灵柩停在家中时,会举行“鸡鸣哭祭”(纳西语称“艾菊八大皮”)。民间认为人死后不能复活,活人不能和死人交流。然而,在葬礼前的每一个夜晚,在凌晨的乌鸦时,生者可以通过“哭祭”与死者的灵魂交流,于是这一仪式诞生了。纳西族人通常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更难能可贵的是,哀悼者用传统的纳西族传统“丧调”回忆逝者生前的生平事迹,让亲友永志不忘逝者的丰功伟绩和优秀品德,从而也具有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作用。“鸡鸣哭祭”一般由女性进行,有些家庭也由男性进行悼念。《鸡啼啼哭祭》有一段约定俗成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晚上天黑,鸡已经叫了。我某某你心爱的女儿(或媳妇)给你送来了洗脸水和米饭。虽然不能吃,不能喝,但还是请来享受吧。世界上有传言说,晚上公鸡一叫,我就可以和你说话,和你说话。如果你能听到我,请听我说……”。这些开场白之后,哀悼者悼念逝者一生,却在历经磨难的时候过早离开亲人,让孝顺的男女还没来得及尽孝就离开了人世,逝者的人生故事。哭的时候要在天亮前做好柴米油盐的煲仔饭。纳西语意为“八大好”。“啼哭”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容易的原因有三:一是送葬者在使用典故时很难不出错;二是祭祀很难对逝者的生活非常熟悉;第三,礼拜者的情绪要真挚,要真哭,但不能带着悲伤的情绪影响表达的流畅。有的送葬者因为内心压力巨大,极度悲伤,刚说了开场白就犯了一个错误:“鸡叫了,狗叫了”(“狗叫了”这个时候不能用,用了就成笑话了)。听到这些哭泣的祭品,一些爱开玩笑的人会在被窝里大声喊:“错了,错了!”"送葬者一听,大吃一惊,顺口说道:"有错吗?”立刻起身跑开,成为别人的笑柄。这种场景,让那些睡在床上,想听哭丧牺牲语气的亲友,暂时忘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换来会心的微笑,悲剧变成了昙花一现的喜剧。

(五)、丧礼、丧宴及相关礼仪:

葬礼当天,亲朋好友会带着大米、玉米等五谷杂粮和钱财前来祭奠,并在死者家门前放上一串鞭炮。把祭品放在灵前和灵后跪拜。鞠躬之后,拿着钱和粮食去上吊仪式,一一登记。纳西族讲究礼尚往来,登记礼物方便主人家拜访,在别人有事的时候回礼。亲友来祭祀时,孝顺的女儿要在灵前大声疾呼,用传统的哭腔答谢亲友,安慰逝者。某某人来看你了。如果你还能看到,请帮助我,把晚辈托付给他们。待遇好的家庭会安排一个主持人,主持人拉长声音,吟诵“献茶、饭、酒”,逐一完成亲朋好友的“祭”活动。

死者家属要准备丧宴,犒赏前来吊唁的亲友。丧礼酒席少则近百桌,多则二三十桌。由于各家经济收入不同,做的菜也不同,但有几道菜是必不可少的:第一道是“豆芽煮五花肉片”,这是丧宴的标志性菜肴;第二道菜是大肉,红色和白色的东西都用,白色的东西不用;三是鱼,一般做成酸辣口味;第四道菜是鸡蛋,一般都用,经济条件好的也用鸭蛋。宴会前的第一桌饭是献给死者的。祭祀完成后,就可以举行丧宴了。丧宴的最后一餐称为“棺前餐”,死者的直系亲属会坐在死者棺木前的地板上,以示与死者的最后一餐。餐后,进入葬礼仪式。如果家里去世的老人90多岁,甚至是百岁老人,死者家属要准备比正常丧宴多几倍的小碗。因为拉市族和其他地方的纳西族一样,参加这样的老人丧宴,人们会悄悄“偷走”宴席上用的小碗。民间的说法是这样做可以分享老人的祝福,达到长寿安康。

出殡当天要跳两次“热舞”(纳西族的一种传统“哦热舞”),分别在出殡前和出殡途中载歌载舞。葬礼前,主人会邀请所有在场的男士一起唱歌跳舞。跳《辣条》时,一人领唱,众人跟随。葬礼前的歌词是(以男人为例):“嘿——他已经去世了——嘿;是你的父亲死了——你好;一定要上顶——嘿;发给上面——嘿,发给上面——嘿;这家的主人尹达(纳西族哀悼的尊称)去世了——你好,你父亲去世了——因为你好;请到这里来——嘿,让我们都送精神——嘿!”【4】场面往往很温馨。当人群达到激动的高潮时,主持人会把放在灵面前的碗切开,喊一声“起来!”他们一起抬起棺材,举行了正式的葬礼。在去墓地的路上,我们要抬着棺材,在路上载歌载舞“热舞”。也是以一人领唱,众人跟随的方式进行。歌词是(以男性为例):“你的父亲已经过世——嘿,死神是你的父亲——嘿;尘——嘿,一脚尘——嘿,两步尘——嘿,你爹死了——嘿;送上来——嘿,分三步送上来——嘿,送上来——嘿”。在把棺材送到墓地的整个过程中,棺材不能掉在地上,直到抬到挖好的坟头才能停下来。整个行程中,依然是一个人唱着歌,伴着沉重、稳健、火热的舞蹈节奏,缓缓向墓地行进的方式。这对来参加葬礼的人的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也在考验着这个家庭乃至这个村子的人的聚集力。当棺材被抬到坟墓附近时,每个不抬棺材的人都必须在附近找到一块石头,并将其抬到坟墓上,用于建造坟墓。在送走鬼魂的路上,每个有桥或十字路口的地方都要放上一串鞭炮,以示驱逐袭击死者的野鬼。经过死者两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家门口时,亲属也要准备一桌糖果,纳西语叫“刺”,与汉语一致。“冲尖”有两层意思:一是祭奠死者,二是奖励抬棺的人。棺材出发后,直系“孝”要跪在离家门口不远的地方排成一行,让棺材从头顶经过,俗称“桥”。孝子在两个人的搀扶下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抬着棺材,后面是抬花圈的队伍,后面是抬棺材的队伍,后面是亲朋好友。孝顺的女儿们在人家门口绑好棺材,提前离自家门口远远的,准备“搭桥”。棺材从他们头上经过后,他们当场哭了起来,直到有人来硬劝。女人不上山,只能在“归山”的第二天上山祭拜。“刺尖”、“架桥”、“招魂棺”等这些习俗,主要来源于满族和汉族的丧葬习俗,也借鉴了佛教的文化元素。

(六)、安葬、丧葬等礼仪:

坟墓应该在棺材到达之前挖好。挖坟的要受死者家属邀请,被邀请帮忙挖坟的一般不能拒绝。挖坟墓的人一般都是和死者没有亲戚关系,住在同一个村子的村民。葬礼当天早上,他们要准备好自己挖坑的工具,提前按照主人的要求去墓地挖坑。拉什巴墓面对着丽江的香山。挖坟的时候。孝男要藏一撮土,用这一撮土作为棺材入土后的第一撮土来盖。这堆土的摆放方式是:孝男把上衣后背卷起来收好,然后扛着这堆土逆时针方向洒在棺材上,边洒边喊死者的名字,直到洒完。完成这个仪式后,大家合力覆土,在四周砌上石头,做了一个坟墓。有条件的可以立个墓碑,墓碑上刻家谱和死者姓氏。立墓碑是死者亲属的另一件大事。我们应该选择另一个吉祥的时间,招待亲朋好友。陵墓建成后,去墓地的人一个个跪拜,然后返回。值得注意的是,拉石坝墓碑上最早的碑文是清代才有的,这也说明纳西族深受满汉文化影响后才有了“造坟立碑”的习俗。

第二天要开追悼会,伴随着清明节上坟时的所有礼仪。之后,死者家属也会以7天为纪念日,进行17、27、37的仪式。在阵亡将士纪念日,直系亲属将前往死者家中表达敬意。祭祀仪式分为两个程序:接收死者的皇位以供供养和将死者的皇位送回祖先手中。死者家属还准备了五桌酒席,感谢前来祭拜的亲友。来祭拜的亲戚朋友都会带一两瓶酒。酒必须放在死者面前。送逝者神龛时,孝顺的女儿还会做悼念仪式,分批焚烧逝者遗物。4月7日是大祭,死者家属要办几十桌酒席,邀请死者三代以内的亲属一起祭奠。4月7日以后,基本上就意味着亲人对逝者的悼念活动告一段落。直到三年大斋期满,白事变成了红事,完成了对逝者的孝心。也有人在做七七四十九日祭和百日祭,但数量很少。过去拉市坝的纳西族都是火葬的。在各自家庭的火葬场火化后,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祖先的神,所以没有这种仪式活动。这主要是回到故土后学习满汉葬俗的产物。虽然满汉两代已经简化了这一习俗,但腊八节仍然完整地保留了这一孝道习俗,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改革后的腊八节普遍实行土葬,吸收了满族、佛教等诸多外来文化因素。但改革后的丧葬仍保留了纳西族的传统习俗,使拉什巴丧葬成为各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民族文化节,是纳西族文化、山地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后的时代产物,浓缩了各个时期纳西族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

二、丽江地区纳西族的丧葬习俗:

纳西族自古就实行火葬,元代李京的《滇志》对此有记载。清朝初年以后,丽江城镇和坝区逐渐实行棺葬,但丽江山区、中甸三坝、未夕山区、宁枣永宁等地仍有实行火葬的习俗。

每个纳西族家庭都有墓地,墓地是讲风水的。一个家庭有一个公共墓地,严格按照辈分大小安葬,夫妻合葬。

老人们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棺材了。棺材的纳西方言叫“汉宝”,棺材不用钉子,不吉利。都是用榫头和木鞘组装的,接头处都是松香水。外面用松香水或土漆(即天然漆)涂成黑色。如果80岁以上去世,顶部可以涂成红色。

按照丽江纳西族的居住规矩,老人病重去世后,亲戚朋友邻居都要来吊唁把风,儿女亲戚更是要日夜在旁,只为“培沙”,意为收气。准备一点碎银(现为铜钱)、米粒、茶叶,男病人九个,女病人七个,用一点青梅纸(红纸)包好,放在病人床头。

在病人快要死的时候,要有一个家族长辈把“少杀”握在手里,准备放生。而一个熟悉家族历史的人才(农村也有一些东巴老师)为他指路,告诉他去老家的路线,还有他早逝的父母的名字,或者他早逝的配偶和子女的名字。说,“他们早走了。他们会问候你的。”告诉他面前有三条路。上面的是神之道,下面的是鬼之道,中间的是人之道。你想走哪条路?一死,就要迅速把“少杀”含在嘴里,轻轻托住下巴,按压上眼睑,使嘴巴和眼睛闭紧。按照传统习俗,老人生病死在家里,要“呼吸”(放沙),这叫“死得好”,也就是自然死亡。如果死在外面,“喘不过气来”就不好了。

老人去世后,要葬在正房,设灵堂,用白布或毯子盖在头上和身上,头旁放一张祭祀桌,点上香、油灯和八碗供品。家庭成员穿丧服,近亲戴孝布。人死后要立即告诉亲友,并明确告诉他们葬礼的日期(一般是第三天),请人料理各种丧事。小时候在这里听过纳西古乐,那是一种很悲伤的音乐。

一般第二天晚上,所有的亲人都会向逝者告别,然后孝子会钉上活着的木鞘祝老人无牵无挂。这时候女亲戚就会大声哭。

第三天是葬礼。一般来吊唁的客人,除了钱之外,还会送一蓝(碟)米、花生之类的东西。一个个都在灵前唱祭文。孝子跪在灵的两边还礼。

追悼会结束后,鞭炮声响起,即将举行葬礼。棺材被抬到大门口,用绳子捆住,这样就可以由八个人抬走。孝子要走在前面,背上有饭有肉。棺材要抬过他们的头顶,孝子每次过桥都要跪下。希望逝者能平安过奈何桥。

到了墓地,把棺材放入坑内,孝子用衣襟掀起泥土,象征性地先铺上第一把土,然后大家一起建坟,坟前撒上一些五谷种子。

第二天,亲戚们又去墓地进行了一次修剪,这被称为“复杂的葬礼”。17日、27日、30日、7日,女儿主持仪式。会有百日斋戒三年的祭祀。此后,它被正式列入祖先之列,只在过年时祭祀。

三、纳西族的禁忌:

纳西族人热情豁达。具有知书达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说脏话。骑马到村里之前必须下马,不能把马拴在祭天的地方。

◎不要踩三脚架,不要跷二郎腿;

◎进纳西人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动进老人、女人、姑娘“花房”的卧室,不能打听“阿霞”,不能在厨房里翻烟灰;祭天、祭祖、祭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坐在门槛上用刀斧砍门槛上的东西;

◎有的地方还避免在家唱山歌、吹口哨;

◎吃饭时避免敲碗筷、翻菜、连续摘菜;

◎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猎杀进入住宅的小动物;

◎不杀黄牛,黎明包马公鸡;